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史诗级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始末

史诗级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始末

时间:2020-11-19 12:34:38

相关推荐

史诗级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始末

前不久,美国电视台HBO拍了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五集迷你电视剧,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引起了很多人对发生在1986年那场灾难的关注。最近新闻报道说切尔诺贝利要开放成旅游景区了。

千人千面,每个对事物都有不同的评价,比如高晓松就对这部剧评价不太高。不管这部电视剧拍的如何,整个灾难的来龙去脉我们应给了解一下,来警示后人。

此事件背景于1986年当时苏联还没有解体。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基辅州普里皮亚镇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反应堆爆炸事故。此灾难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要了解整个过程,先了解一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核电站要发电要有核能,核能是通过核裂变产生(链式反应)的。比较常用的核原料是铀235,铀235通过链式反应产生出效能,效能通过热能的方式存在,热能在通过蒸汽机带动电动发电机发电由此产生电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核反应堆工作原理为石墨沸水堆(RBMK)。

也就是把燃料棒(铀235)放在水管当中,水是流动的水通过燃料棒被加热,同时水也在冷却反应堆,最后流出经过涡轮发电机发电。燃料棒外面是石墨砌体,石墨砌体的作用是降低中子撞击铀235的速度。这个速度由控制棒控制,通过插入控制棒吸收中子来减小中子的反应速度,相反的拔出控制棒中子的反应速度就增加了,如果紧急停机就将所要的控制棒都插进去,就吸收了所有的中子反应。

再看,爆炸的过程

整个爆炸的起因来源于一次测试,测试整个核电站的断电保护能力。

这个实验一共做了四次。第一次是1982年,第二次是1984年,第三次是1985年,这三次实验全都失败了。到了第四次也就是1986年这次就爆炸了。

这个测试过程就是外界断电水轮机无法转动,用柴油发电机来供电带动水轮机的转动从而实现水循环。但柴油发电机启动需要一分钟,这一分钟就可能造成堆芯的熔毁,在这断电的这一分钟内反应堆还在产生余热。当时人们又假设说水轮机因停电停止工作,由于惯性水还在循环也就是发电的涡轮机利用惯性还在转动,在柴油发电机启动前的这一分钟的空窗期内可不可以利用涡轮机的惯性来发电,保证这一分钟的水循环呢?

如果这个过程能连续的供上电,就算成功了。

本来定于4月25日白天进行测试,但当天基辅出了一个事故,基辅有一个小型的发电站坏了,造成基辅当天的用电很紧张。这时基辅要求核电站不要进行测试,如果测试的话可能会造成基辅整个城市大面积断电。这样整个测试就推迟到25日的晚上,晚上的问题在工作人员基本都下班了,只剩下值班人员了。本来设计的是值班人员只用监视不需要任何操作就可以了,操作由白班和晚班的工作人员进行。但晚班的人急于下班,就比较着急做测试。于26日凌晨05分的是把整个反应堆功率降的比较低了,但降下来之后出现了反应堆毒化的情况。毒化使反应堆功率迅速降到了正常功率的5%,由于功率太低了导致测试无法进行。这时可以直接停机,确认第四次实验失败。或者选择直接把功率加上去继续测试。

在这关键时刻,代理工程师佳特洛夫采取了关闭自动控制,采取手动控制拔出控制棒来去掉毒化。但由于拔出的太多,按规定至少要有28根控制棒在里边,可是拔的只剩下18根了,此时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他们还要进行断电测试,于26日1点23分04秒进行断电,这是燃料棒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瞬间功率达到了原来的十倍。原来设计的是一千兆,这时已经到达了一万兆瓦。警报器随之哇哇作响,这时自动控制程序应该把所有的控制棒全部插进去,但之前已经切断了自动控制系统。

时间到了1点23分40秒工作人员发现情况不对了。

遂,按下了紧急停机按钮放下控制棒。此时放下控制棒的时间需要20秒。虽然看似时间短但以无力回天,因为温度太高导致反应物融化变形,控制棒只下降了三分之一就被卡住了,无法继续下降。

时间到了1点23分47秒,只听一声巨响反应堆发生第一次爆炸,紧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最后整个反应堆熔毁了。伴随着熊熊大火,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也飘到了空气当中。

灾难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死亡的人大部分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野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36小时之后当局才派人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

这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过程。

虽然事故后果无法估量,但核电站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我们应该支持更安全更高效的核能源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