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读那么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那么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时间:2021-10-06 04:11:04

相关推荐

读那么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文丨南鸢· 主播丨北屿

你是否也有过知识恐慌?

当你发觉自己的英语口语还跟不上现在高中生的时候,你着急地报了口语班;当你认为自己不懂乐器的时候,又兴高采烈地去报了钢琴班。

当你还在感叹战胜了世界围棋天才的AlphaGo时,又已经有了战胜哈佛学霸的答题机器人汪仔,这个时候你竟然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学起?

报不同的班,换来的不是满足感,更多的是疲惫感,因为顾此失彼,因为不知道该补足自己知识系统的哪一块。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学得更多的确会给人带来踏实感,但并非真实感。真实感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实际能够接受什么。

学习那么多,有错吗?

没有错,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不懂什么,选择,比盲目地学习更重要。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浩瀚的学海中作出选择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件危险的事!

孔子也不主张无限量地「知道」,那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是不需要知道的呢?《论语·述而》中写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就是异于平日的怪异现象;

力,是指像秦武王的大力士乌获那般的勇力,因为这也不是常人能拥有的;

乱,即是古代最为禁忌的以下犯上,下臣杀君主,儿子杀害父亲,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

神,就是与鬼神相关的事。

孔子认为这些事情说了也无益于教化,不值得说,也无需说。

无论是人类尚未探索到的自然现象,还是超乎常人的非常力,抑或是人类社会伦理未探明的「鬼神」,孔子选择「不语」。

启迪多元思维

「子不语」无论对于记录还是教化来讲,都是一种静默的表现,而静默则给予我们无限的发展空间。

「静默」是一种无言的状态,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一种敬畏的心态,也是一种待定的处事方式。

对「怪、力、乱、神」的保留说法,就是对人的力量的有限性的评估,我们能说的都是我们能看见的、听见的和能够推测想象到的,而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也是最具欺骗性的。

「子不语」所体现的正是人尚未做到全息、全观、全程的不妄断,不盲从。

无论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到明天都会变成旧报纸那样的过时新闻。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只是为了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学习,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因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我们抓不住转瞬即逝的新闻报道,但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所有的报道和信息牵着走。

所以,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通过学习变化气质,提高修养,更重要的是在纷乱的观点意见中,保持准确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判断力和思考为已知和未知划定界限,在已知中充实知识体系,对未知保有敬畏。

正心正举

我们对所有未知的想象,如对怪异、强力、作乱、鬼神的推崇,都是一种人心向外的镜像反应。如果对这些现象与观点加以张扬,就是一种对正常观念的扭曲。

所以,「不语」不是禁言,而是不对未知的、未清晰探明的提前表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人类也只是以「人为自然立法」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我们都无法做到全息、全观、全程。

全息、全观、全程,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信息、尽量更多面地去看待任何事物,也要在时间上尽可能历史性地看问题。

全息、全观、全程,是一种理想化的看待事物的态度,而我们不妨将它作为我们不断靠近的目标,而非作为自我标榜的超能力。

拨迷见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限制知识,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盘。”

在这里,康德主张人的理性用于探索已知世界,而将未知世界交给信仰。这样,人之神即信仰不被消灭,同时也为人类的理性划定界限。

因为人的理性并非无所不能,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之相同,用「不语」为人的理性能达到的已知和尚未达到的未知,设置范围、划清界限。

开启自在之门

世界那么大,人的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思维能到。而有一些地方是目前的思维和力量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我们对此暂且不表,交给未来交给信仰。

只有保持「敏而好学」「入太庙每事问」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地靠近未知。

凭借不断地学习,才知道理性的界限在哪里,才明白何为「知之越多则不知越多」,我们孜孜不倦地求知,最终是告诉我们有多少的「不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可能你还喜欢看

正心正举征稿活动火热进行中

正心正举 与智者同行

征稿活动进行中

阅读原文,查看详情,欢迎投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