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学者专栏丨明庆忠:茶马古道研究与旅游利用的再认知

学者专栏丨明庆忠:茶马古道研究与旅游利用的再认知

时间:2023-10-08 11:59:59

相关推荐

学者专栏丨明庆忠:茶马古道研究与旅游利用的再认知

明庆忠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

首席教授

茶马古道作为重要的文化线路遗产,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当前应如何从多角度跨学科深化茶马古道研究,加强旅游合理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是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曾江先生建议和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借此机会对他的表示十分感谢!

一、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再认知

从唐代时起,在我国产生了一条穿行于以滇川藏地区为主、绵延数千里、以茶叶贸易和马帮运输及茶马互市等为主要贸易内容,后来发展成向北直上京城、向南通往东南亚的主要以马来作为运输工具的交通线网络。“茶马古道”被誉为“马蹄踏出的辉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几个考察古道的云南学者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概念。

鉴于在西部高山峡谷、雪域高原中存在着一条与海上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路具同等历史价值和地位的神秘古道,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经济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通道,是绵延千余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对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发展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等起着重要作用,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以及其廊道遗产的特征,在我承担云南省南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调研评价课题、在台湾《观光管理》上发表了有关“南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构想后,我又关注了“茶马古道”的旅游利用问题,1994年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上发表了“茶马古道(云南段)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可能是最早关注“茶马古道”旅游利用的文章。随后,有很多关于“茶马古道”旅游的研究文章,使之成为了一个小的研究热点。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个遗产走廊,自然奇观和人文多姿风情交织,汇集了大自然创造的绝境妙观、历史沉淀下的奇风异俗和奇技及古建筑等的文化遗产,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遗产性旅游资源。用多样性、丰富性、奇异性、古老性、民族性、独特性等描述其特征一点也不为过。

在此我不从一般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来说明。如果说从现代的、功能性的角度来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就更大。

首先是一条跌宕起伏的国际商贸和旅游大通道。即是连通东南亚南亚、又连接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和文化旅游带,文化旅游先行,充当友善和平使者,为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助力;

其次是一条民族迁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和谐的多民族文化旅游的走廊,保持和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和文化和谐格局,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歩的示范廊道;

其三是助力西部民族地区通过文化旅游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致富路。虽然茶马古道己成历史文化遗产,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会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减贫脱贫和各民族共同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

其四是一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旅游之路。因其自然环境的影响,茶马古道途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旅游等环保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经济成为了优选,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茶马古道旅游存在的问题与深化利用

尽管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新命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机构重组以来,文旅融合这一“老命题”再次发酵为讨论热点。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思路,积极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从融合观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到政策举措正在谋划、制定和落地,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实现了“1+1>2”

对于茶马古道的旅游发展而言,文化和旅游融合固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对外开放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民族地区实施扶贫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及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让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首位的幸福产业等等均带来了极大的、极隹的发展机遇。

目前,对于茶马古道旅游发展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旅游资源不清晰、评价不高也未到位、局部和零星开发不成体系、旅游项目文化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产业融合不够、关联带动不够、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完善、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公众知晓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茶马古道研究既是历史学研究,也是现代学研究,不仅需要深入历史的深层脉络中寻求其内涵、成因、价值,也需要关注在现实、未来中的地位、功能与意义。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新形势,利用和保护好茶马古道,在利用中促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好。结合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做好茶马古道的古为今用。

首先要按照全域旅游、泛旅游产业的理念和思想调研和评价的茶马古道旅游资源,按照全产业链构建的思维来认知旅游资源;

其次,由于茶马古道涉及面广点多,不仅跨山涉水,而且跨行政区域,甚至还涉及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因此建议由国家层面组织调研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充分符合“规划先导”作用,统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建议国家把“茶马古道”纳入西部开发的重大项目,构建“点-线-面”的旅游发展体系,充分发展其极点带动、廊道发展、辐射面广的作用;

第四,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对国内外游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应塑造茶马古道“线路或廊道遗产”文化IP,树立茶马古道特色旅游品牌,推广茶马古道旅游产品;

第五,挖掘自然与文化遗产潜在价值,规划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项目

第六,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着力开发历史文化体验游、徒步游、探险游、民族村寨游、乡村民宿游、研学游、自驾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等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第七,利用好国家推进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历史机遇,改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做好宣传促销,促进形成较大的旅游市场。使之成为与大自然的审美之约、灵魂的朝圣之旅、文明的观察和学习之旅、人生的领悟和沉思之旅等。

三、与山地旅游契合的旅游发展

结合茶马古道穿行于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等地山地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所处区域山地占比大,沿线有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类型、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很有必要,而且可行。

山地旅游可以理解为以山地活动或山地体验为基础,在山地地域系统内进行的基于山地特殊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多样化的旅游活动类型。

山地也是我国传统的旅游目的地,从古到今,山地一直扮演着游览目的地的重要角色。从秦始皇动辄到泰山拜山祭天开始直到今天,山地一直被赋予深厚的象征性内涵,成为我国山地旅游的聚集区和山地旅游主要旅游目的地。根据驴妈妈游客消费行为数据分析,目前超过40%的游客会选择山地观光为主的目的地。倾向体验山地文化的游客占到了30%的比例,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宗教文化浓厚的山地区域。

结合茶马古道也是连通东南亚南亚、又连接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通道,利用好古道的通道及现代口岸和历史上的商贸、民族联系、文化交流甚至宗教、艺术的交流,结合全面对外开放开发、强化文化科技交流、“一带一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先行先导作用,发展边境跨境旅游也是发挥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当今作用、强化互联互通的途径之一。

结合茶马古道途径区域多为西部集山区、贫穷、民族、边疆等为一体的客观现实,充分利用好这条旅游资源丰富的廊道,点-线结合,融合其他产业、强化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性、关联性、带动性、民生性等等的特点,促进沿线区域的全域旅游发展,必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带动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四、应重视新理念多视角的茶马古道研究

首先我们应意识到茶马古道是我们祖先给留下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建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世界遗产委员会于设立了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遗产项目申报,对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等文化线路遗产进行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中评价文化线路遗产的意义为: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除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等文化元素之外,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茶马古道也可以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能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化品牌、旅游精品,造福沿线各民族人民;

其次,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商品流通学、宗教学、工艺美术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也会涉及交通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建筑学等理工学科,认知其多维价值;

第三,加深其特色的一些研究,如沿线村镇和历史遗址、考古遗址等的调研,像丽江的玉龙雪山、德钦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等神山圣水的研究,像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镇、阿墩子(德钦古镇)、沙溪镇寺登街(大理州剑川县)、芒康县盐井等“茶马古道”亘市的古镇古村寨以及其古建筑的研究;沿线的民族迁移和融合的研究,民族习俗、社会制度、语言、艺术、民族民间手工艺等等。

五、扩大化的与茶马古道相关分析研究视野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山地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及相关研究,注重其协调发展。早在1993年我们就开展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旅游研究,注意到旅游在云南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云南旅游业的建议”,据此内容,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云南: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匹黑马”的文章。也注重了历史上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价值,发表了“通道建设是振兴云南经济的关键”等文章。

此后,在承担的20余个国家、省部级与旅游相关项目中,在承担的香格里拉、丽江、腾冲、德宏、瑞丽、丽江古城等近百处旅游规划编制中,大多涉及、关注茶马古道的旅游利用问题。“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国家基金主要从其“口岸-廊道-腹地”构建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内外联动作用来利用连通东南亚南亚、又连接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古为今用的作用。在“边疆高原山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连同承担的云南省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云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研究”等,不仅为生态环境脆弱的茶马古道沿线旅游发展提供了利用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理念、发展策略、管理方略,而且还将香格里拉、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做了典型案例研究,为其绿色旅游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推动发展传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竞争力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分析视野。我们的另外一项国家基金“边疆山区旅游与交通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效应研究”结合国家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旅游与交通融合,充分注意到古今交通(包括茶马古道在内)对旅游发展的作用,开展了云南全省、滇中城市群、香格里拉、西双版纳勐腊县等关涉茶马古道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研究,以谋求其借现代交通发展云南旅游业转型发展和让古道重放异彩。

END

作者:明庆忠

来源:明庆忠旅游评论 -10-06

图文整理:弦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旅游教育之弦》公众号转载,已注明作者和出处,如侵权,请联系弦子删除,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