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烛之武】语文作文永远的烛之武

【烛之武】语文作文永远的烛之武

时间:2023-10-24 08:07:01

相关推荐

【烛之武】语文作文永远的烛之武

问题补充:

语文作文永远的烛之武 语文

答案:

【答案】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第二篇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你参考着写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