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三大能力影响成绩 双减后 家长尽快帮孩子培养起来

三大能力影响成绩 双减后 家长尽快帮孩子培养起来

时间:2024-06-20 01:32:34

相关推荐

三大能力影响成绩 双减后 家长尽快帮孩子培养起来

关于教育机构退出学科类辅导之后,学生减负家长增负的原因我这里就不啰嗦了。

想能想通这点的,早就想通了,想不通的,我们说什么他也不会听的。

就好比我前几天才说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积极参与等等重要性的时候,直接有人质问我说:“家长为什么要会教孩子?那还要学校干嘛?”然后就是一堆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当年的老师如何如何……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其实我们不都是从过去走过来的吗?

但是别忘了过去的“我们”往往都是“单打独斗”的多,且外部的干扰、诱惑也很少。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孩子们要抵抗住一群超出常人聪明程度的人制造出来的各种诱惑,还要面对一个个“孩子+家长+校内外师资”的“团队”,这在过去也有吗?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可能会被我们忽视掉的问题。

那就是大多数孩子不是天赋异禀的类型,但当他们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和帮助时也一样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而这些“帮助”“支持”仅依靠学校、社会(包括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不要奇怪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两三遍也学不明白,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很好的训练之前,学两遍、三遍也不能够很好掌握是很普遍的现象。

“双减”推行后我曾写过《别人早已负重前行,你却还在驻足抱怨,是怕自己会赢得太轻松吗》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对家长为何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习有质疑的且还想搞清楚的,不妨花点时间看看。

在这里我主要分享的是尽管教育机构退出教培市场了,但由于竞争依旧存在,即孩子的成绩依旧至关重要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中来的时候一定要关心、注重的三个能力培养。

这三个能力几乎不需要依赖父母自身的辅导能力。

但这3个能力会在孩子日后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是工作之后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01.

预习能力

应该会有人奇怪为什么要把预习看得如此重要,且一共就只有“3个”,预习也配吗?

请放心,预习这个能力真的很配。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于把“预习”当成是一种“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的环节”对待,只是注重了其对随之而来的“课堂学习”的影响,却忽视了预习本身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锻炼、培养的意义。

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除非一个人在学习一门科目的时候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否则当他需要通过听课进行学习的话,预习的质量对其听课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点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就这样人人都知道的学习方法看看我们身边,看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存在如果老师不布置这个预习作业的话,多数孩子是不会去做的呢?

预习是重要的习惯

无论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养成怎样的好习惯、总结出怎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预习都是第一步,因为通过预习本身就是在锻炼孩子的分析、思考、归纳、自主等诸多能力。

如果孩子老师没布置预习作业,我们该如何预习?

有能力的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里我只给那些可能对孩子所学内容也不懂的家长提一个建议:

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老师,让他按照自己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课的习惯去模仿,哪怕就是让他先去读文章,读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老师会讲什么会怎么讲,是不是有学生可能会在某些地方有疑惑,我们又该如何把它讲明白……

比如我们拿随便一节数学课为例,孩子仔细看完课本之后首先要总结出这节课我们主要要讲的是什么,有哪些重点、难点,这些重点难点要怎么讲“学生”才能听得懂。

不会做没关系,配套教辅总会有吧?

不要怕孩子依赖教辅,如果他能够把这些教辅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或者干脆他能一字不差背出来也行。

这是一个很不得了的自学学习能力。

随着这个能力的提升,孩子的预习效率、学习效率、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水平都会大大提高。而且等到假期、高年级的时候,这种能力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是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自己“会学”的第一步。

02.

独立思考能力

再厉害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而对孩子的辅导等到孩子上到了一定年级之后,但除非父母是专业的,否则最多都是围绕“题目”进行辅导的,而真正要掌握一个科目的辅导能力,是需要父母进行系统学习的才行。

况且就算是父母有这个能力,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去做孩子的“拐棍”。

早点让孩子自己独立自主去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本身,不但会锻炼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更能在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加快进度。

这里我给出的建议还是以那些认为自己不懂、不会做的父母为对象,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独立思考能力跟日常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有很多的孩子被父母管束、爱护得太全面了,这就导致孩子始终都是被动地被安排。他们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穿什么、吃什么也都是父母决定的,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

生活上一个孩子不能够独立,多数情况下他也会在思想上、行为上特别是学习上是被动、消极的。

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懂、不会的事情他们会等父母、要求父母解决,甚至很多时候没等自己张口父母就已经替他们做了。

那么在学习上他们同样是难以主动起来的——除非他们真的是很喜欢学习或者喜欢某一门课。

因此第一个建议就是建议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少替孩子做决定、不要什么事情都给孩子安排妥妥滴。多鼓励孩子独立去做,就像刷牙的时候你还要给孩子挤牙膏、孩子吃饭的时候你还要给他夹菜、告诉他多吃点什么之类的,能不做咱就不做了。

2、给孩子足够多表达的机会。

这里的“表达”不仅仅只是孩子们对某些事情的猜测、想法等等,也包括他们喜怒哀愁的情绪。

重点说一下孩子生气、愤怒、哭闹等负面情绪表达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做。

不要急于去打断孩子情绪的释放,让孩子表达清楚,不要怕孩子把问题想得极端了,让他说出自己最怕的结果、最担心的事情等等他真正担心的、在乎的东西。

让孩子完整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本身其实就是在训练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别看他们说的一些话很没逻辑甚至是错误的,但那些事情也是经过他们思考和分析的,之所以我们看上去觉得“不好”,那只是因为他们太小而已。

事实上我们跟他们同龄的时候也未必会比他们分析的、考虑得更全面、更正确。

你说孩子能遇到多大的事情?

通常不会有太大的事情的,所以如果孩子最终的想法只要不是很糟糕,那不妨就让他去尝试一下,失败了我们再帮他分析,最好不要直接就替他做出“最优”决定。

父母一定要能够去接受孩子犯错,甚至是不断地犯错。

只要问题不大,你就让他去尝试解决就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给孩子更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在学习上我们还会担心孩子突然就没这个能力了吗?

学习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且往往学习问题是最最容易解决的——只要你发现及时,然后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那么学习上的“问题”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而自主学习能力最最重要的一点,不就是自己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吗?

03.

阅读能力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的重要性。

但也正因如此我个人认为在阅读这个问题上是目前最严重的一个“言行不一”的问题——别看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都能说出来阅读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这么重要,但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做好这件事情的人并不多,甚至这些人日常自己都没有阅读的习惯……

从孩子们的角度讲一方面是他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读书,另外一方面则有可能面对的是他们要去读的书都是父母有目的性给准备的一些书,但这些书并不是他们感兴趣,读的。

从父母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父母尽管也认为读书很重要,但对这种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都很难见效的事情,往往他们可能更愿意让孩子通过上一节课、听一些讲座的方式来缩短积累的周期。

这事儿怎么说呢,不是不可以去做这种事情,比如有哪些名著导读的课程,一本书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帮你梳理完讲解完。

但是这种学习实际上最终只是收获了几个知识点,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这种习惯的培养是没有太多积极作用的。

除非是上完这个课之后,你能够再去把这本书好好地读一读否则建议没有必要去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事上,或者即便是去这样做了也千万不要盲目认为“这就够了”。

在读书问题上不少人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读得越多越好。

有时候孩子对某一本书很感兴趣,他可能会反复去看,对于这样的事情家长应该积极去看待,不要怕孩子把时间都浪费在一本书上而导致没时间去看其他的书。

我们让孩子读书,尽管在“动机”上看大多数人实际上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提高其语文的成绩,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鼓励孩子多读书更多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收获、思考。

这样的阅读其实是最能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

从他们喜欢看的书读起,父母需要把把关,有些不适合的书就不要买了, 如果遇到是通过同学之间交换着看的情况,那就跟孩子的老师沟通一下。

对很多孩子来说,“好书”真不一定是“名著”“必读书”,而是能让他们看得进去、能引起他们思考并且有所感悟的就行。

孩子小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培养阅读能力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我们自己先去搜一下关于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的资料,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积极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分享。

孩子大点了之后可以鼓励孩子写写读书笔记或者做做批注等等。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尽量搞点仪式感,尽量不要把读书变成“作业”“任务”,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以上的三个能力培养对父母的能力要求其实都不大,反而会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表达方式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而且多数家庭至少会有一个位家长应该是能够做到这点的,毕竟两口子都是那种打了“鸡血”拼命“鸡娃”的还是少一些。

所以谁更适合就让谁去主导这些事情,至于另一位则多配合即可。其实很多时候也不需要多么的配合,一个惊讶的表情、一句感叹、一个肯定也就足够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