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白居易:既天才又刻苦 他把“小报告”写成千古名句

白居易:既天才又刻苦 他把“小报告”写成千古名句

时间:2019-01-01 22:24:59

相关推荐

白居易:既天才又刻苦 他把“小报告”写成千古名句

唐代宗大历七年,李白死后十年,杜甫死后两年,白居易、刘禹锡、崔群、李绅等一大批诗人降世。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很有名。崔群,后来官至宰相。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保留着盛唐记忆的余温,历史不疾不徐地向前驶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中唐时代。

少年神童,春风得意

唐朝有许多早慧的诗人,骆宾王六岁能诗,王勃七岁读史,王维九岁文章通达,杨炯十岁就考上了弘文馆。但这些耀人的表现,在白居易面前恐怕都得被秒杀。说出来您别不信,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一般小孩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呢,白居易就能认字了,奶妈拿着“之”和“无”两个字,指哪读哪,他从来没错过。

十七岁那年,白居易初入长安。有一天,他去拜访大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姓白名居易,就拿他名字打趣说:“长安物价贵得很哪,居大不易。”就是说,京城可不好混饭吃。然而当他翻阅白居易呈上的诗稿,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抚髀感叹:“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首战告捷,打响了名声,白居易回到家中,发愤读书,准备科举。读书这件事,白居易是拼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白天写赋,晚上背书,插空学诗,没工夫睡觉。结果必然是免疫力下降,以及接连不断的口腔溃疡。胳膊肘在桌上蹭出了老茧子,皮肤干巴得像个小老头,牙齿也坏了,头发也白了,还得了白内障,总有蚊子在眼前飞。

扪心自问,诸位备战高考,有苦学到这个程度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成名的白居易再次进京赶考,获得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进士科特别难考,有 “五十少进士”一说,就是说您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年轻呢!白居易有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一年一同考上的十七位进士,数白居易年纪最小。

“牛李党争”,处境艰难

想要升迁,还得接着考试。接下来的几年,白居易又考了“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终于调岗左拾遗,同时兼任翰林学士。

但左拾遗并不是个讨喜的职位,很容易得罪人不说,得罪的还都是领导。

这一年,白居易参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监考和阅卷。经过选拔,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等十一人及第。这本是一件很顺利的事情,接下来就该授予官职了。但是,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在策论中讽刺时政,说了宰相李吉甫的坏话,所以在授官时,李吉甫就故意为难他们三个,不按常例授官,而是各出为幕职。当时的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王涯等人也都受到了牵连,要么被贬到外地,要么被解除要职。

这是一件看上去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谁也不会想到,它引起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如果对历史稍微熟悉,则一定听说过牛僧孺这个名字,他常常和“李德裕”同时出现在“牛李党争”事件里。李德裕正是宰相李吉甫的儿子,也正是这场考试,使牛僧孺和李吉甫结下了梁子。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他们各自结党,互相排挤,引发了中唐政坛近四十年的党争。

白居易始终是受李党排斥的,党魁李德裕甚至公开表态说白居易的诗他一个字都不会看,其根源也在这场考试。本来由于白居易在众考官中官职最低,宰相没把他放在眼里,追究责任都排不上号,于是他也就没有被贬。但是白居易不甘寂寞,心想:“是不是看不起我啊?”于是就写了一封《论制科人状》,态度坚决地表示这几个人不应当被贬黜。他还说,如果在判卷和选人过程中,有政治不正确的地方,那我也应当被问责。

事情发酵很快,引起了巨大舆情,一时间朝野哗然。许多与李吉甫有矛盾的朝臣争相为牛僧孺等人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事态忽然有了不受控制的逆转,宪宗只得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而白居易也在这个事件中崭露头角,得到了皇帝的褒赏。

此后,他针砭时弊,屡陈良策,常常能得到皇帝的肯定。比如,降系囚、蠲租税、放宫人、绝进奉、禁掠卖良人等,都得到了采纳。

但白居易并不是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他的谏书里,不仅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些指名道姓的告状,比如,“裴均违制进奉银器一千五百余两”“于頔暗进爱妾”“宦官吐突承璀不当为制将统领”等,简直是打小报告的小能手,所以朝廷里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慢慢地,皇帝也开始疏远他,他的奏疏也常常被忽视。因为写诗得罪了一大帮权贵,白居易很快被贬到江州。

笔杆子太硬遭人恨

白居易为什么会得罪这么多人呢?其实都怪他这根笔杆子。

白居易将诗分得很清楚。有的诗,是用来抒写个人情怀的,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的《琵琶行》。有的诗,是娱乐作品,适合大众欣赏传唱,如《长恨歌》。但有的诗,是刀,是剑,是政治武器,是改良现实社会的工具,如他的新乐府诗。

新乐府诗,秉承了中国诗歌美刺比兴的传统,诗人们试图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以达到干预政治的目的。既然诗歌背后隐藏着政治目的,那它造成的冲击能量和受到的阻碍无疑都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白居易自己曾说,他的诗曾使得“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以至于“言未闻而谤已成”,看来他很了解自己的处境。

如果仅仅是文学层面的争执,怎么可能触动如此多的军政大佬? 当然,如果我们认真读一读这些新乐府,大概也能理解权贵们对白居易咬牙切齿之恨了。如下面这首《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前两句用杂言引出全诗的主人公,颇有乐府古风,说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沾满炭灰的面庞显露着常年被烟熏火燎的古铜色,斑白的双鬓映衬着漆黑的十指。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常年艰辛劳作的老人形象。

看到这儿,您是不是充满了怜悯?然而更让人怜悯的还在后头。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他只想买件厚实的衣服,再买一点粮食,这车炭就是他抵御饥寒的保障。可天气如果不够冷,炭是卖不上价的啊!于是悖论就出现了,这位身着单衣的老人,竟在风雪中祈求天气更冷一些吧,让他把这车炭卖掉,买回衣食给全家过冬。然而日头渐高,直到中午,雪都要化了,炭还没卖出去,老人只能拉着牛车在市南门外的融雪泥坳中歇息。读到这里,老人的境遇不只令人怜悯,更令人心碎。

且慢道心碎,白居易真正要让你了解到的残酷,绝非寒冷与贫穷。老人歇息这会儿,两个衣着华贵的人,骑着马翩翩而来,他们是宫内的太监和奴仆。是来买炭的吗?不,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号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把炭朝宫里拉去。满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们全然不顾抵不抵得上价,只把半匹红纱和一丈丝绫,朝牛头上一挂,就算结清炭钱了。至于老翁拿这纱绫能换多少口粮,够不够糊口御寒,他们才不会管哩。您肯定要说,这不是强买强卖吗?对,就是强买强卖,国家制度里写着的强买强卖!

唐代有种交易方式叫“宫市”,“宫”指皇宫,“市”指买卖。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常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这首诗不仅讽刺了采办宦官,更是抨击了宫市制度,直接揭开它冠冕堂皇的伪装,露出其虎狼之性。文学之争,意气之争,哪怕是立场之争,大家都可以笑一笑当无事发生过,白居易却直接砸别人真金白银的饭碗,还写成诗供天下传唱,有多招人嫉恨是不是可想而知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