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博士妈妈辅导作业被逼哭!想要有效辅导孩子 需要这种思维

博士妈妈辅导作业被逼哭!想要有效辅导孩子 需要这种思维

时间:2020-12-30 12:23:47

相关推荐

博士妈妈辅导作业被逼哭!想要有效辅导孩子 需要这种思维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01

最近有则新闻,一个爸爸发了视频,视频里,孩子眼睛红红的,妈妈说话带着哭腔:“我都不想做她妈了!”

是的,一个985博士研究生的老母亲,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写几个生字,愣是花了3个小时,这个高材生老母亲,就这样被逼哭了。

说实话,我也被孩子逼哭过。

一篇6句话的课文,孩子前后将近用了8个小时,都没有背会。

不想做妈,谁的妈我都不想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一壶煮开的水,分分钟上天。

我没上新闻,一是学历不够高,二是老公不会拍视频。(十分庆幸)

曾经有句深入人心的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能体悟人生。

我只想说:没有经历辅导作业抓狂的老母亲,不能体悟妈生。

但就是这一次的抓狂过后,我终于知道,陪伴孩子时,最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开启的,是新陪伴模式

而这,要从传统陪伴模式开始讲起。

02

一谈到辅导作业,我们大脑里出现的画面是什么?

是不是一张书桌,孩子在为难题而沉思,老母亲/老父亲在口干舌燥地教孩子这个题的解法,那道题的解法,一个行如风,一个坐如钟,一个激情澎湃,一个默默发呆?

父母在指点山河,孩子却寸步不进。

这时,作业辅导的副作用开始产生,横眉冷对,恨铁不成钢,暴跳如雷,鸡飞狗跳。

父母在生气,孩子在流泪,大结局一点都不完满。

这就是传统的陪伴模式。

作为父母,我为你付出时间,我牺牲了我的休闲,我来教会你。

这样的辅导模式将父母定位在:付出和牺牲的家庭老师的角色。

同时,把孩子定位在:学习,必须学会的学生角色。

一方感觉:我都这么努力了,我都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珍惜,你怎么就不争气,我气我气。

一方感觉:他/她又在说我笨了,我不会这个就不是个好孩子,我好怕怕。

父母竭尽全力付出。

孩子拼了命想逃避。

这就是传统的“付出——被辅导”的单向陪伴模式。

长期用这种模式辅导和陪伴孩子,父母会觉得累,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行。

最后,父母只能对天叹气,对月伤心,成为新时代的“黛玉”式爹娘,或者开启吐槽模式,我这娃就是没我厉害,想当年我……,幽默的背后是不甘。

03

我们对吗?

孩子错吗?

当我们开始质疑,问题才可能有新的答案。

父母,本身就不是老师,也不需要把自己定义为老师。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是学生,回到家里,则可以抛开被教学生的身份。

父母和孩子,成为共同进步者,成为互有促进者。

怎么做到?

用新的“赋能与获得感”陪伴模式。

这里有两个重点。

一、从付出到赋能。

传统陪伴模式,是家长在付出,家长在牺牲,在辅导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会了,那行,如果孩子不会,那就不行。

但新陪伴模式不再强调付出,而是强调这一次陪伴,你有没有在给孩子赋能。

什么是赋能,有三个特点:

我和你在一起;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我分享我的见识和方法。

一次作业辅导,就是一次赋能机会。

我陪伴着你,我看到你哪怕一丁点的努力,我觉得这样的你很不错。

孩子哪怕只是写了一个字,从这个字里找出孩子在努力的事情,告诉孩子,你已经在推动这个事情了,你已经在想办法了,我看到了。

这就是赋能。

每一次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每一次赋能,一定有得到。

这样的赋能不仅仅是父母单向度给予孩子,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向父母赋能,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推动自己的学习时,父母更能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赋能,让父母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赋能,让孩子帮助父母学会陪伴。

二、从被辅导到获得感。

传统的陪伴模式,是孩子在被辅导,孩子是听话的人,孩子是被动一方,如果孩子学会了,辅导成功,如果没有学会,是孩子有问题。

而新陪伴模式,强调的不是辅导,而是在这一次的陪伴或者辅导里,孩子有没有获得感。

获得感,也有三个特点:

我觉得我不错;我从你那获得了新的能量;我愿意继续从你那获得能量。

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次的陪伴或者辅导,孩子不能感到自己不错,反而觉得自己无能,或者孩子不是从父母身上获得能量,而是被抱怨、被吐槽的话,这次的陪伴(辅导),就是无效的。

被辅导,是孩子在进行的一个状态,是过程。

有没有获得感,才是我们每次陪孩子要抓的重点,这是一个结果。

被辅导,是单向的。

获得感,则是双向的。

孩子获得了对自己的认知,获得了新的方法。

父母获得了一个在逐步对自己对学习建立清晰认知的孩子。

获得感,让孩子收获进步。

获得感,让父母收获更好的方式和更好的自己。

04

传统的陪伴模式是:

父母:我为你付出,我消耗了我自己。

孩子:爸妈辅导功课,我又要挨骂了。

新的陪伴模式是:

父母:我在给孩子赋能,孩子和我都有进步。

孩子:我又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新的东西,我又要被表扬了。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就拿我们家8小时背6个句子的惨痛经验来说吧。

在传统的陪伴模式下,失败的时候大约是这个过程:

父母:你要背课文了,把这几段背会。孩子:我不想,我不要。父母:你必须背会,而且不可以错字。孩子:我哭,我哼,我就不背。父母:你怎么这样……。

于是,就进入了父母生气,孩子流泪的千古大死局。

我们觉得孩子一点都不好,不想做妈的意念再次启动。

孩子觉得爸妈不好,自己也不好,挫败感满满。

当然,也有可能顺利,大概是这个过程:

父母:你今天要背会这篇课文。孩子:开始背。父母:背完了?孩子:背完了。父母:背给我听听。嗯,不错,确实是背会了。那把书本收拾好吧。

父母不知道孩子用了什么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一无所知。

孩子从父母身上,也是毫无收获。

而开启新陪伴模式后,当孩子拿起书本时,我们会问:你决定好要背这篇课文了吗?

孩子点头。

我们肯定:你已经做了一个好的决定。

接下来再问:你有没有找到好的背诵方法?

其实在前8小时内,父母已经跟孩子说过了很多方法,可孩子听不进去。

这次,轮到孩子自己来找方法:我学了三种方法,我决定用这一种先试试看,再用那一种。

我们肯定:很不错,你有背诵的方法了,以后不管背什么你都能用,很好。

接下来再问:那你决定开始了吗?

孩子开始背诵。

等孩子结束后,我们再总结。

首先,要做出一个决定,决定做好这件事,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前提。其次,尝试不同的背诵方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第三,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就能把这件事干好。

我们给孩子赋能: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

孩子给我们赋能:我们给予的建议是有效的。

孩子收获了什么:背诵课文的流程,做一件事的流程,父母的信任,自己的能干。

父母收获了什么:一个掌握了学习流程的孩子,一个会去做好决定的孩子,对孩子的信任。

当我们和孩子互相赋能并各自拥有获得感时,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现在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是共建关系——共同建立一种学习模式,共同建立自我认同感。

05

这样的共建关系,不仅仅辅导孩子的时候有效果,日常陪伴也可以这个为原则。

孩子考试失败,你能给孩子赋能吗?

孩子和朋友闹矛盾,你能给孩子赋能吗?

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你能给孩子赋能吗?

赋能,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拥抱,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深爱。

赋能,可以是一句相信,让孩子获得对自己的信心。

赋能,是有层次的。我和你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我看到你的努力了,这是陪伴时的重点,有了这两者,才是我的知识、经验等的分享。

获得感,也要依据层次而来。首先是我觉得自己不错,其次才是我从别人身上获得能量。如果没有“能力感”,后期的学习就变成了无根之木。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和孩子聊新闻的时候,重点是她有思考,有回答,建立她“能”的信心,在和孩子做研学的时候,也是强调她会观察,她会写出自己的感受,以此为基础,建立孩子的“我能”“我可以”小宇宙,接着才是优质的信息,优质的拓展。

用这个“赋能-获得感”模型,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社交行为。

拿我自己来说,作为一个社恐,我不太喜欢参加聚会,但我也喜欢找一些朋友聊天,我喜欢找着聊天的朋友往往具有这样的特质:

我能从她们身上有收获,不仅仅是在收获新知识,新见识,和她们对话的时候,我觉得在她们眼中,我也是智慧的,我也是能干的。

在这样的聊天过程中,我给予我的见识,她们给予她们的见识,我们彼此认可,彼此赋能,各有收获。

但有些时候又很奇怪,明明一个人很有学识,也愿意跟我来聊,我却一点都不想靠近。

后来仔细想明白了缘由:因为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我没有获得感,我觉得自己被无视或者被鄙视了,我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为了避免自己的“无能感”,我本能地想要逃之夭夭。

将心比心,我们作为父母,也许是博士,也许是教授,如果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输出,只是想教授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让孩子觉得“我真不错”,这样的陪伴,就极其需要调整。

反过来,即便是一个农村没文化的老太太,当她真的觉得孙子很棒,看到孙子在努力,她就给予积极认可的时候,这样的陪伴,远胜于掌握了无数科学方法和渊博知识的我们。

06

年轻时,我曾看过一首美丽的小诗,但直到现在,才懂得它的真正含义。

爱---罗伊·克里夫特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 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 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爱---罗伊·克里夫特

在这美丽的秋日,让我们和阳光一起,去照亮孩子,去发现孩子的心灵。

我们和孩子,我们很好,孩子也很好。

我们站在那里,各有各的美好。

孩子和我们,我们彼此赋能,彼此获得。

我们站在一起,因此更加美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