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小学秋季入学政策迎来新变化 全体家长彻底炸锅了!

中小学秋季入学政策迎来新变化 全体家长彻底炸锅了!

时间:2020-03-14 04:25:16

相关推荐

中小学秋季入学政策迎来新变化 全体家长彻底炸锅了!

最近,一条新闻刷屏朋友圈。

「多地发布学位预警,今年将成“最难入学年”!」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当时,全国各地迎来了人口出生高峰,如今,这批“二孩”要上小学了。

杭州多所小学发布学位紧张“红色预警”。

广州9个区相继发布学位预警通告。

北京从去年就开始新增中小学学位。

是因为学位太少了?

还是因为适龄儿童太多了?

都不是。

最关键的问题,是家长一味往城区或热门学校挤,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

中小学学位紧张,

一线教师负担有多重?

学位紧张,无非两个原因:

学位少了,或是学生多了。

显然,“学位少了”不成立,近年各地扩建的学校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是要读书的学生多了,超过了现有的学位数量。

有家长建议:增加学位,扩大班额。

“学生多就一个班多一点人,学生少就一个班少几个人呗。”

“多点人少点人,对学生区别不大,就是老师多改点作业而已。”

说得很轻巧。

简单粗暴扩大班额,把孩子“塞进去”,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第一,影响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

第二,给一线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负担。

第三,今后可能出现学位浪费、教师过度饱和等问题。

要知道,“大班额”已经成为名校不堪承受之重。

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十几个班,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

有的学校,仅放学就要半个多小时,学生做课间操要各年级轮流。

教师也在超负荷工作。

每周上18节课。

每天改两百多份作业。

每天单是找学生谈话、和家长沟通,就耗费大量时间。

……

李镇西校长说:

“只有解放老师,才能解放孩子。”

教师负担太重,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小班教学,是教师有时间、有余力用心教育每个学生。

“城挤村空”蔓延,

教育资源应如何平衡?

很多人感到不解:

按学区入学,为何会出现学位紧张的情况?

专家的分析是:

学位紧张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分布不均衡。

如今,农村的孩子纷纷进城上学。

于是,城市学校学位资源变得紧张。

与此同时,乡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不少学校因此倒闭。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

从2002年到,我国农村小学减少27.8万所,相当于每天就有54所农村小学消失。

城挤、乡弱、村空,农村义务教育陷入生存危机。

这里的学生,是被留守的。

家境好的孩子,被送到城里的好学校。

而家境一般、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只能留在村里跟着爷爷奶奶过。

吃、穿、住、行、用,每一样都比不过城里的孩子。

更别提教育了。

这里的教师,是被放弃的。

学生少,教师多,只能用竞聘上岗的方式,优胜劣汰。

落聘的教师,被分去更偏远的教学点。

下一年,生源更少,岗位也更少,还会有教师落聘。

今后,许多农村教师或将无岗可上。

我国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三是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做到‘有学上’问题不大,但要做到‘上好学’,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目前面临的难题,不是增加多少个学位,而是如何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择校热”浪潮下,

教育不能只靠“拼资本”!

每个家庭都面临“择校”之苦。

教育资源两极化,是所有家长心中的痛。

有人抱怨,因为择校,每年要交3万多学费。

有人吐槽,北京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很多孩子上不了好学校。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不计成本去投资孩子的教育。

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只有上名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可普通孩子能适应名校的竞争吗?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

朋友把女儿送进当地top3的公办小学。

可是,女儿学习跟不上,同一份试卷,全班过半同学都考满分,她女儿只能考90左右。

朋友因此被老师约谈话,每次谈话后,她都会把这份压力传给女儿。

慢慢地,女儿一提学习就烦躁,甚至讨厌上学。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种财富。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负担。

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所说:

“过度的教育竞争,恐怕会让孩子过早‘夭折’”

教育不能被资本变成内卷游戏。

对此,教育部一直为“择校热”“陪读热”降温。

一是坚持「就近入学」、「公民同招」。

制止少数学校愈演愈烈的提前“掐尖”招生行为。

二是落实「集团化办学」。

促进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发展。

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择校问题,更要认真思考: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告别“掐尖”式教育,

家庭教育才是关键的关键!

读名校,成了家长鸡娃的“硬指标”。

从好小学,到名牌大学,每次升校都是一场大考。

然而,多少人为它倾尽一切,血泪交加,却不是每个人都换来了想要的未来。

归根到底,还是李镇西校长那句话: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择校对孩子成绩影响不大。

相反,孩子能否成才,决定权在父母。

一个不置可否的事实——

有钱的城市父母下重本投资孩子的教育,结果把孩子养成“败家子”;

贫穷的农村父母以身作则陪伴孩子学习,结果把孩子送进“清华学府”。

吴谢宇案告诉我们——

当名校失去了光环,当学区房失去了意义,

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温暖的家庭环境,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上名校才是开始。

拼到最后,不是拼学校和老师,而是拼父母的教育方式,拼父母的心态。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

但是,只要找对方向,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父母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让孩子做想做的事,学想学的东西,真正找到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