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通胀通缩

通胀通缩

时间:2021-04-20 22:50:01

相关推荐

通胀通缩

关于 年一季度到底有没有通缩的争论,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体感上讲,机票、酒店等服务业,其实是在涨价的。

我有个朋友说,她连烫个发,都涨了 50%。

而且过去一直货币超发,大家惯性地认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是既定趋势。

但 CPI 数据在持续走低:

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CPI、PPI 连续双降的局面,之前也发生过两次。

一次是 年末,当时贸易摩擦和去杠杆双连击,出口下降,流动性收紧,股市、楼市双凉。

还有一次是 年初,那会儿疫情刚发动,大家都封着,总需求锐减。

接着又赶上了能源价格战和美国股灾等一系列黑天鹅,最后靠美联储和各国央行的无限 QE,才恢复了全球流动性。

从数据上看,这次似乎比前两次更严重,位置更靠下……那是否就可以断定通缩了呢?

不一定!

因为金融数据又在反弹:

3 月社融和信贷超预期多增,新增社融 5.38 万亿元,同比多增 7079 亿元;

实体贷款新增 3.95 万亿元,同比多增 7211 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存量社融增速 10.0%;

信贷余额增速 11.8%;

M2 增速 12.7%。

这样看来,经济似乎是在恢复,那现在买房算不算抄底?

还有的人坚持认为,当前庞大的债务问题和财政包袱,都要靠「货币化」去解决。

而且从天量的 M2 来看,印钞机也的确也没停过,那存款岂不是要变毛?

但为什么大家还热衷于增加存款呢?

所以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

又或者,是不是像过去的「K 型增长」那样——资产通胀,消费通缩

别急,我们慢慢捋。

01

首先你要意识到,搞清楚宏观环境是通胀还是通缩,是件很重要的事!

因为通胀赚钱容易,通缩赚钱难。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

越通胀,就越要激进;

越通缩,则越要保守!

举个例子:老王的工厂进了批原材料,几个月后这批原料涨价 2%,产品生产出来又涨价 1%,他什么也没多干,就增加了 3% 的纯利。

这是生产端,再看消费端。

比如你想买一台手机,发现它上个月标价 5000,这个月就 5500 了,听说下个月还要涨……

那你是不是得赶紧买?

商品涨价反应在消费心理层面,最具体的感受,就是钱不值钱了(购买力下降)。

就会想要尽快把钱花出会,省得攥在手里变毛。

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整体消费就会增加。

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消费增加,大家的收入就会增加,

收入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总需求的增长,生产端就要扩大生产,

于是,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通胀环境下,生产、消费、投资,都在扩张,经济步入正循环。

更让决策者上头的是,在通胀周期,债务压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

举个例子:你家对面有位咨询师,

他年初问你借了 9 万元钱,约定年底时,连本带利还你 10 万(利率 11.11%)。

他借钱时,其咨询收费为 1000/小时,

如果年底的时候,价格没变,那他提供 100 小时的咨询服务,可还清债务;

但如果涨价到 2000/小时,只需要提供 50 小时的服务,即还清债务,压力减半。

所以通胀状态下,债务人占便宜,债权人吃亏。

你原来的 9 万元,可以买 90 小时的服务,过了一年,虽然收回了 10 万元,但也只能买到 50 小时了。

也就是说,通胀的时候,不止是市场需求增加,生意好做,

那些比较聪明的人,还能搭上「借债经济」的便车——借钱即赚钱。

所以借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市场流动性充沛,热钱就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

一切都是正循环。

通缩周期就刚好相反。

还是上面咨询师的例子,假如年底的时候,降价至 500 元/小时,那他就要服务 200 小时,才能还清债务,压力加倍!

这种情况下,他肯定会提前还贷嘛,

经济就会陷入一种「债务-通缩」螺旋。

为什么提前还贷,会紧缩流动性?

因为当你把钱还给银行,你的负债消失了,银行那边所对应的资产也消失了。

这就叫「资产负债表收缩」

你的钱,如果不用来提前还贷,那么在你的计划中,它应该是用来消费或投资的。

既然还给了银行,就意味着市场上减少了相应份额的消费和投资。

再想想通缩情况下,为什么物价下跌?

肯定是因为市场需求不够嘛。

所以通缩完全就是通胀的镜像——通胀时有多繁荣,通缩时就有多萧条!

这样说起来,感觉我们似乎正在经历通缩……

但仅根据 CPI 走低来识别通缩是远远不够的,

经济学上对通缩有明确的描述:

1)实际利率上升,信贷收缩;

2)市场主体实际债务负担加重;

3)资产价格下降;

4)消费需求下降,物价持续下跌;

5)投资下降,进一步推动信贷收缩;

6)市场调节失灵。

为什么市场调节会失灵?

「看不见的手」去哪了?

亚当·斯密之所以认为自由市场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分配方式,是基于「人人自私,人人理性」的前提。

也就是——个体追求自我利益,会同时达成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但这个道理在通缩周期不适用。

通缩的时候,市场需要流动性,需要大家去消费,去投资。

但个体出于自私和理性,会选择苟住,既不消费也不投资。

这时候,个体理性和集体利益,是相悖的。

所以指望市场的力量,是走不出通缩螺旋的。

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验证过了,大萧条就是前车之鉴。

大萧条之前,自由主义还大行其道,

大萧条之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就成了主流。

道理不难讲,

通缩= 总需求不足。

总需求由哪些部分组成?

总需求=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 + 政府购买

(GDP=C+I+NX+G)

老百姓不消费不投资,国外需求又走衰的情况下怎么办?

必须增加政府购买(政府通过举债,扩大消费和投资),才能提振市场需求,注入流动性。

这就叫逆周期调节。

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货币从金本位的限制下解绑,央行完全掌握了信用货币的调节阀门,拥有了更多的干预市场的主动性。

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府都喜欢通胀,不喜欢通缩,而且他们还有手段拉起通胀。

那还会发生通缩么?

事实上,在上世纪 70 年代之后,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都不再是大萧条那样的长期通缩了。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缩,

辜朝明在《大衰退》中,将其描述为「资产负债表收缩」

指的是大家在资产泡沫高峰时期,背了很多债,

泡沫破裂后,吓到了,纷纷选择紧衣缩食,提前还贷,且不愿意再借钱。

我们目前的状况,跟这个就有点类似。

总之,随着各种干预手段的使用,情况变得复杂了,

非通胀即通缩的思维方式,完全行不通:

1)它有时候是资产通胀,消费通缩。

比如 年下半年和 年上半年发生过的现象,

我们当时把这种情况称为K 型增长。

2)也有的时候,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带动消费通胀,但由于货币流动性收缩,导致资产通缩。

比如美国当前的情况就是这样,消费品在涨价,但房子在降价。

韩国也一样,房价已进入到暴雷阶段,今年 2 月份,首尔公寓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而且还在降。

3)还有的时候是上层通胀,底层通缩。

比如豪宅、五星级酒店涨价,奢侈品商店前排大长队,

但刚需上车房卖不出去,路边小店生意清淡,商铺倒闭……

所以现在的宏观环境,很难用一句通缩 or 通胀,就能概括。

02

有没有越看越迷的感觉?

其实很简单,只要看懂了现代经济的「两个循环」

就能判断出经济周期到底运行到了什么位置。

在专栏:趋势与周期:从房地产到金融危机》的第八节《为什么危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爆发?》中,我着重描写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底层逻辑。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补补课:

其中,我最得意的手笔,就是总结出了经济运转的「两个循环」:

1)「生产-消费」循环。

为什么会通缩?

因为打工人收入减少,不足以消费掉生产出来的商品,

于是生产过剩,资本端开始裁员

打工人的收入进一步减少 ➜ 消费减少……

抽象出来,就是上图的循环流动,越来越枯竭。

2)为了对抗通缩螺旋,决策者采取「债务扩张」的方式,进行人为干预。

你不是没有钱消费,没钱投资么?

银行借给你!

于是就产了第二个循环:

这个理解起来稍微有点难度,但却是现代金融的本质

简化一下:假设你从银行借出 100w。

那这 100w 就是你的负债;

同时,这 100w(+利息)在银行的账本上,被记录为资产;

你再拿这 100w 去投资或消费,相当于市场多了 100w 的流动资金。

所以房地产为什么是经济支柱?

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财政功能,这个众所周知,就不多说了。

另一方面,就是它的金融功能——房地产是史上最好用的信贷扩张工具。

房价越高,资产价值越高,居民购房需要借的钱就越多,流到市场上的货币,也就越多……

对应到上图中,就是「负债-资产-货币」循环的不断扩张。

所以每到经济失速,决策者就想刺激房地产,

本质上都是要加码「债务-资产-货币」的金融循环。

于是,本文第二重要的结论就出来了——传统的通缩概念,发生于「生产-消费」循环中,所以人们习惯了根据物价(CPI),来识别市场是通胀还是通缩。

但现代经济还多了一个「负债-资产-货币」的金融循环。

抽象到上图中,就是当下面的实体循环卡 bug 时,上面的金融循环就加速,带着下面一起转。

但你多搞一个循环,不可能只要好处,不要代价吧?

那么狗蛋,代价是什么呢?

是加速了贫富分化!

金融循环加速的过程,同时也是财富分配加速的过程。

财富分配的方式,就是使债务流向打工人,使货币流向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再把货币沉淀为私有化的资产。

不要以为资产就是房子、股票、债券、信托啥的,那些都只是表面形式。

金融资本真正在私有化的,是公共服务。

比如我国人心心念念的房子,它真正值钱的,难道不是背后绑定的公共服务?

再往深处思考,这个过程,其实是「生存空间」的私有化。

放飞下想象力,如果这套循环无底线运转下去,恐怕不止是结婚、养娃、教育、医疗需要向 owner 付费,

最后甚至连呼吸都需要付费……

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忧虑,因为它不可能无底线运转,

它的极限就是工薪阶层的偿债能力和负债意愿,

这是下一篇文章要讨论的内容,此处就不展开了,

我这里是要提醒大家——在讨论通胀还是通缩时,必须要拔高视角,不仅要看到传统的「生产-消费」循环,还要看到现代经济中的「债务-资产-货币」循环。

只有当你同时理解了这两个循环,你才能搞清楚:

1)什么时候消费通胀?

需求旺盛,或者供给不足的时候。

欧美现在的通胀,就是国际供应链运转不畅造成的。

而我们是生产国,产能过剩,

三年疫情消耗掉了底层积蓄,中层的购买力又被房贷锁死,

顶层消费又无法撑起整个经济循环,

一是他们人数太少,消费力有限;

二是他们的购买力,大多贡献给了国外,比如消费进口商品、出境旅游等等。

所以我们国内的消费能力是不足的,一旦国外需求下降,很容易就会消费通缩。

注意,我说的是消费通缩(不是宏观环境通缩),CPI 持续走低,就属于这一类。

2)什么时候资产通胀?

只要居民信贷在扩张,就可以理解为资产通胀。

居民债务不同于政府债务,必须要以可交易的资产作为信用基础。

所以居民债务扩张,一定是和资产扩张同时发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盯着「居民中长期贷款」,来判断楼市行情——房价能不能涨,就要看居民贷款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加。

居民贷款的增加,一看他们的负债能力;

二看他们的负债意愿。

但最终看的,都是其收入有没有在持续增加。

而且收入增加的幅度,必须大于利息。

你想,是不是只有当你的收入持续增长,形成了稳定预期,你才敢去背负长期债务?

如果你知道自己 35 岁就会失业,你还敢在一线城市买房,每个月背上两三万的房贷么?

所以疫情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使大家不能出去打工做生意,更是破坏了大家对于「确定性」的预期——一旦收入断顿,房贷就如泰山压顶。

所以大家对减少负债,降低杠杆,才非常积极。

信心,就跟捅刀子似的,扎一刀搞破坏很容易,修复痊愈极难,极缓慢。

3)什么时候顶层通胀?

举一个极端例子:假设在一个割裂的社会,只剩下少量的顶层富豪和大量的底层打工人。

富豪拥有全部的社会资源,

打工人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还欠下了一辈子都还不完的长期债务。

如果你是富豪,你会投资生产一般消费品么?

你不会!

因为你明确知道打工人没有消费能力,投资会打水漂。

有消费能力的是谁?

是其他富豪!

于是你把目光投向了富豪们会购买的服务和资产上,比如海天盛筵、出境游、古董、豪宅、豪车……所以顶层通胀。

但不管是消费通胀、资产通胀,还是顶层通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渐进式、交叉式缓慢发展的。

也就是说,不可能有某个数据,能精准有效地显示宏观环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CPI 能指示通胀还是通缩么?

不能!

它只能指示我们生活成本的涨幅。

M2 能么?

也不能!

因为货币扩张不见得会推高通胀,比如过去的日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和货币流速有关。

MV=PT(费雪公式,最近很多人都在用)。

其中的 V,就是货币流速。

V 越大,表示市场交易越活跃,经济越繁荣

M 是货币量,M 狂涨,但 P(价格)和 T(产量)都不涨,就意味着 V 在下降,也就是经济萧条。

所以真正能指示通胀 or 通缩的数据,是 V(货币流速)。

但现实中,并没有谁在统计它。

逻辑上讲,GNP(国民初次分配时的收入总量)和居民中位收入的增幅,可以从侧面反应出 V 是快还慢。

因为只有增发的货币传导到居民收入端,才能真正提振消费,

也只有收入增幅大于债务利息,「债务-资产-货币」的循环才能继续转下去。

呐,这个,这便是本文第一重要的结论!

03

那现在到底是不是通缩?

(ps:这个判断有点主观,盼大家独立思考)

首先,消费是通缩的。

这从产能过剩,CPI 低位,失业增多,都能看出来。

其次,资产也是通缩的。

资产负债表收缩,不就是资产通缩么?

那今年一季度的「小阳春」怎么解释呢?

我认为它只是长周期向下的趋势中,出现的短周期震荡反弹。

但任泽平认为已经到了「弱复苏」状态

我们判断,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经济从衰退步入深度衰退,美国经济从滞胀步入浅衰退,中国经济从筑底步入弱复苏。我们明确提出当前是经济复苏初期,不是通缩。

我认为没这么乐观。

因为债务危机还没落地,底就无从筑起。

债务,不管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总归是要着陆。

否则它悬在那里,就只会造成金融空转,吞噬货币效率。

因为你不可能把钱借给一个负债累累的人嘛。

这个逻辑放到宏观也一样适用——债务水平越高,信用水平就越低!

信用水平低,货币流动就会梗阻。

比如原本可以交易使用的票据、债券、赊欠、分期……都不行了,必须现金交易。

而货币流速才是经济繁荣的真正表征,

所以债务问题必须落地!

也就是说,我们和「复苏」之间,还隔着一个债务落地时的「萧条」,想这么快就复苏,哪那么容易。

有人说,债务问题只要拖住,时间换空间,就能解决。

不行!

悖论在于——你要时间换空间,就需要居民收入的增长,大于利息支出,否则就要紧衣缩食来还债,

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照样会跌入通缩螺旋。

但想要居民收入增长,就必须改革收入分配,使劳动收入>资产收入。

然而资产泡沫不挤掉,工薪阶层就会持续被食利阶层吸血。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利用好债务危机,出清风险,调整分配结构,重启经济周期。

而不是继续人为干预,积聚更大的风险。

但这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决定的,

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不同的宏观条件下,应该持有存款,还是持有资产?

如果该持有资产,那么哪种资产,能更好地抵御金融分配对我们财富的侵蚀?

甚至于说,有些人也想搭一回便车,分到更多的蛋糕……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想到「投资时钟」

也就是说,债券是「激进理财」的对冲方案。

经济好的时候,商品、股票,是值得购入的资产;

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应该买债券。

一般来说,碰到通缩,决策者都会调低利率,债券就会涨价。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拥有一份年利率为 5% 的国债,后来利率降到了 2.5%,

大家一看,你手上的债券更香,都争着要买你的这份债券,刚好你也想变现,于是坐地起价,原来是 100w 买的,现在叫价 190w 也有人要!

看上去逻辑很简单,但你怎么判断什么时候经济好,什么时候经济坏?

有人说,看增长率!

不错,同时再把债务周期的逻辑也纳入进来,就可以得到一幅新图:

这幅图我在本专栏的第 3 节《全世界都通胀,就你不通胀,是好事还是坏事?》中用到过。

当时是为了指示我们和欧美的经济周期有一个 gap——我们走在他们前面:

1)我们的通胀发生在他们之前。

但我们以前是资产通胀,而他们当下是消费通胀。

2)欧美对抗消费通胀的措施是加息,我们的央行也有过收紧流动性的操作,就是 19 年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

3)我们的房地产,相当于欧美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我们的房企先暴雷,先进入衰退。

欧美的金融机构后暴雷,现在开始衰退。

这些是我在撰写本专栏第 3 节的内容时,就已经预料到的,当时的硅谷银行还没出问题呢。

再把注意力投向上面那幅图——在恢复期和繁荣期,购买房产、股票等激进型理财,这很好理解,但滞胀期为什么要买商品呢?

这是因为滞胀期的「胀」,通常是由供应链卡 bug 造成的,商品供应不畅,肯定就会涨价,比如能源、金银等等。

那衰退期为什么应该持现金呢?

这是因为决策者为治理通胀,通常都会选择收紧流动性,

此时的风险资产就容易暴雷,只有国有大银行的现金存款和货币基金才值得信任。

到了萧条期,该爆的雷差不多都爆了,这时候决策者为了把经济拉起来,会持续降息,按前面讲过的逻辑,债券类资产就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但你需要想清楚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泾渭分明的,而是交叉的,混沌的。

比如再过一段时间,美联储一定从加息转向降息,以应对经济衰退,但美国的经济并没有进入萧条期。

萧条发生在市场信用大规模暴雷之后,

节奏通常是——经济进入衰退,居民收入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债务扛不住,崩了。

按这个逻辑,再对应本篇文章的主题,我又画了个新图,更能说明,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应该对应持有哪些资产:

问题来了:

1)通胀 or 通缩的临界是什么?

是真实利率是否为负!

真实利率为负,就说明是在通胀,应该持有股票、房产等资产。

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胀率。

注意,这里如果用 CPI 去代入通胀率,是算不出正确结果的。

你看过去的 20 多年里,CPI 一直很温和,但所有人都知道,真实利率是负的——越存款越倒霉。

这是因为房价上涨,没算在 CPI 里面。

日本和欧洲都出现过负利率(名义利率),以促使老百姓把钱拿出去花,但大家仍然是拿到现金就去买国债。

因为通胀率负得更多,使得真实利率是正的——把钱囤在债券里,比花出去更划算。

2)金融危机的临界是什么?

是市场信用全面暴雷!

在商业信用接连暴雷的情况下,甭管谁搞的期房,谁发的理财,谁开的商票……你都不敢买。

你只想捂着现金存款,你只信任政府信用。

3)社会秩序的临界是什么?

当一国政府丧失了财政造血的能力,为应对危机事件而开始无锚印钞时,就会爆发政权的信用危机。

这时候国家机器是无法正常运转的,因为中央政府对职能机关的控制是通过财政来实现的,试想下,警察和军队如果领不到工资,养不了家,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履职么?

所以这种时候,纸币是没有用的,权力也不一定有用,因为不见得能指挥得动谁。

有用的是粮食、药品、能源、武器等生存物资。

总结:

1)分清宏观环境是通胀还是通缩很重要,因为通胀赚钱容易,通缩赚钱难;

2)所有的政府都喜欢通胀,不喜欢通缩,而且可以通过「债务刺激」的方式,拉起通胀;

3)传统的通缩概念,发生于「生产-消费」循环中,但现代经济还多了一个「负债-资产-货币」的金融循环,所以情况变得更复杂了,有时候是消费通胀,有时候是资产通胀,还有的时候是顶层通胀

4)在费雪公式:MV=PT中,V(货币流速)是指示经济复苏的最可靠指标,V 越大,表示市场交易越活跃,经济越繁荣。

5)GNP(国民初次分配时的收入总量)和居民中位收入的增幅,可以从侧面反应出 V 是快还是慢,因为只有增发的货币传导到居民收入端,才能真正提振消费,也只有收入增幅大于债务利息,「债务-资产-货币」的循环才能继续转下去;

6)债务危机没落地,就说明经济还没到底;

7)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利用好债务危机,出清风险,调整分配结构,重启经济周期;

8)通胀 or 通缩的临界是真实利率是否为负;金融危机的临界是市场信用全面暴雷;社会秩序的临界是无锚印钞。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穿越周期,保住财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