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药姑山的贵人

药姑山的贵人

时间:2021-09-22 12:09:19

相关推荐

药姑山的贵人

药姑山的贵人

作者:黎权龙(湖北通城)

我自从深圳打工返乡回到通城,从事网站新闻管理。春才真正接触到古瑶文化,参与了大坪乡政府组织的“龙窖山瑶文化记者采风团”。当看到漫山遍野古瑶民的垒石梯地,石屋、石井、石桥、石寨等等,让人着实震撼,从此便对家乡这座平日习以为常的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冲村筹建瑶文化宣传小组,我也积极参与,收集相关文字图片,编排画册、建立网站,报上发稿,成立瑶学会,拍摄了瑶家姐妹等微电影,随着“湖北省瑶文化之乡”申报成功,药姑山古瑶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我这个药姑山农民也有幸认识了几位高层次的专家学者。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宫哲兵教授,10月16—17日,周冶陶夫妇来通城县考察调研,我们瑶学会全程陪同上药姑山实地考察,先是乘车到横岭水库边上考察石梯地,再从白云寺步行至大风磅,考察古瑶民石寨全程11公里,在下山通往内冲村的途中,宫教授因为膝盖有旧伤,下山时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宫教授是山东人性格直爽,带着戏言的口吻责怪主办方安排不到位,我在前面牵着宫教授的手,时任大坪乡党委书记侯红辉在后面搀扶着,一步一步慢慢走下去的。

10月3—4日瑶文化座谈会在内冲村举行,宫哲兵、周冶陶教授夫妇,中南民族大学李庆福教授、袁泉教授,原县委书记姜卫东等领导与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在会上宫哲兵教授个人捐款2万元计划在内冲村建设一个古瑶石塔,并当场预交了2000元定金,在村委会办公室宫哲兵用女书字体题写了:瑶族早期千家峒,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发布了“湖北通城药姑山被认定为瑶族先民早期千家峒”新闻稿。

12月31日,中华古瑶第一村开园,宫哲兵、周冶陶教授夫妇,中南民族大学李庆福教授、袁泉教授等应邀参加,在近几年时间里面,因为宣传工作需要经常与宫教授联系,宫教授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也多次来到通城,我也多次与他老人家见面交流,国庆节在内冲村又见到宫教授,这次感觉他老人家精神饱满,他个人的瑶文化大事记正在整理,要我帮他补充在通城的相关活动图片。

中南民族大学李庆福教授,他多次来药姑山考察,最远的一次是从内冲村步行到临湘市古塘住宿一晚,第二天继续步行至赤壁市羊楼洞,全程38公里,沿路考察古瑶民遗址,记录拍照,陪同的还有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定光平教授等,有一段路我走在李教授后面,一条蛇突然从山坡上窜出来从教授脚边上冲过,因为李教授戴着眼镜,可能没有看到蛇,反把我跟在后面的人吓得不行。内冲村第一个古瑶文化陈列馆馆名也是我联系李教授题的字,他在武汉题好了以后邮寄过来,我们请人制作陈列馆牌匾,李庆福教授对女书研究很深,经常看到他题写的女书作品,李教授的《寻根千家峒》一文,对龙窖山古瑶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论证,李教授应该是来药姑山考察次数最多的专家,近十年来李教授前前后后来药姑山考察调研超过30多次了。听李教授讲:他的爷爷辈传下来说,“我们是湖北过来的”,李教授不仅仅是瑶族人,还是广西瑶学会副会长,从事瑶文化研究近30年了。

78岁高龄徐志祥教授,他又名徐臻,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算上这次来药姑山已经是第9次了,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前辈,也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男人,力作《药姑山颂》,一年多时间就出版面世,他对鄂东南的山山水水特别有感情,写了太多太多文学作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为了了解药姑山的古瑶文化、红色文化,他不顾年事已高在通城学生杨伟民书记的陪同下,进入深山老林实地走访调查,秋,时隔一年半载来内冲,他对瑶乡巨变赞不绝口,我们非常期待徐教授的十上药姑山……

据了解在到间,徐志祥教授创作出三部长篇小说《天岳关祭》、《红豆杉诔》、《药姑山颂》。其中《药姑山颂》和《天岳关祭》是姊妹篇,都是以鄂南为背景,描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鄂南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韩进林教授,他是因为我们挖掘李时珍文化,通过冯金陵常务副会长介绍联系认识的,韩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是农民出身,热爱新闻写作,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县电视台、电台台长和主任记者,他非常热爱研究本草,出版过很多李时珍文化专著,二次专程到药姑山实地考察,寻访李时珍在药姑山采药故事和史料,并在李时珍石像落成仪式上,亲自肯定了医圣李时珍来过药姑山采过药,在他的新作:《千古铿锵李时珍》一书中,收录了李时珍到药姑山的论证文章!为了撰写500年前李时珍外出采集中草药故事,他不顾年事已高带着自己的孙子,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南下北上实地走访调查,在他的朋友圈里面我们也跟着走了一遍,这种执着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发的朋友圈他老人家可以说是天天在点评,韩老确实是个与众不同的学者。

韩老采写的新闻有135件获各级新闻奖,其中39件获省级以上一等奖。有3件入选国家新闻教材。韩老还两次登上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为北大学生作演讲。先后15次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会议,12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袁泉教授,认识袁老已经快了,他是富有一个传奇性的文化前辈,我作为一个从事古瑶文化宣传的农民,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跟袁老学摄影,学习他的做人格局,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药姑山因为行政区划分山南山北,只有袁老提出湘鄂两省要共同规划、分头打造,这样才能形成旅游合力,袁老近80高龄,本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因为热爱通城山山水水,先是策划云溪的旅游宣传开发,成功引进投资商建设了通城县第一个旅游景区:云溪漂流,袁老又热心瑶文化的挖掘宣传开发,一起筹备成立了瑶学会、旅游开发促进会,不顾年事已高,跟着我们一起上药姑山拍摄古瑶遗址,进村入户调查相关瑶文化传说故事。如今,袁老又在指导策划打造相师山的文化旅游。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感谢几位专家学者对通城文化的研究和支持,本人深得几位教授的指点,无奈才疏学浅,难表情谊,只能祈愿他们老有所乐、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编辑:王海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