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故事:论史书的作用——表征盛衰 殷鉴兴废

中国古代故事:论史书的作用——表征盛衰 殷鉴兴废

时间:2018-10-01 21:52:5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故事:论史书的作用——表征盛衰 殷鉴兴废

《史传》篇一开头就说:开辟草昧,岁纪绵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这就指出了史书让读者了解前代的认识作用,正如班彪称史书作用时所云:“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这当然是易于理解的。而“识古”是为了“殷鉴兴废”,为了以古为鉴而有益于今,便于统治者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史书之作,能够“表征盛衰”。因此刘勰盛赞《春秋》能“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这种观点,当然并不新鲜。上文已经说过,《左传》、《孟子》早已标举《春秋》的惩恶劝善之功了。又经过汉代儒生的阐扬,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观点,即通过载述史事以垂劝戒胜于空言义理的观点,早已深人人心,根深抵固。这儿要稍加说明的是:此种观点,固然因儒家对《春秋》的褒赞而发扬光大,但其起源却甚早,并不自孔子、儒家始。《国语·楚语》记载,楚庄王时的大夫士亹担任了辅导太子箴(即后来的楚恭王)的任务,他向申叔时请教。申叔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又《晋语》七记载,司马侯对晋悼公说,君主应该了解历史上诸侯的行为,“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并且推荐羊舌聆(叔向),说“羊舌肝习于《春秋》”,也就是说他熟知历史上诸侯的行为。于是晋悼公乃召叔向,使他辅导太子彪(后来的晋平公)。

这两则纪事,其时代都在孔子之前,其中提到的<春秋》都不是孔子所修的《春秋》,而是泛指史书(“春秋”一语,原是各国史书的共名)。可知以史事记载作为教材,让统治者明善恶、知惩劝,原是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想观点,即使偏在南方的楚国也是如此。楚国史书一名“祷机”。祷机乃古代恶人之名,何以用来称举史籍?据汉人赵岐解释,其名“乃兴于纪恶之戒”,即标举这个历史上恶人的名字,让统治者印象深刻,以为鉴戒。事实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早在西周时,这种以古为鉴的思想就已颇为成熟了。甚至殷商时已有此种思想,《尚书·盘庚》屡称“先王”“先后”如何如何,就包含着学习祖先善政的意思。总之,以古为鉴、惩恶劝善的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是我国史学发达甚早的一种表现。《文心·史传》赞语云:“世历斯编,善恶偕总。腾褒裁贬,万古魂动。”刘勰对于史籍的这种作用,是再三致意、颇为强调的。

关于史籍的作用,《文心·史传》还曾说:“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这除了扬善垂范之外,还包含着歌颂统治者功业的意思。按,司马谈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承遗志、修撰史书,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撰史,回答壶遂的质问,也说:“《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阁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司马迁这些话是他的肺腑之言。可知史公父子发愿修史,都有记述一代伟业、歌功颂德的意思。班固《汉书叙传》也说:“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漠》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

意谓盛业明德,须赖典籍记述方能传扬于后世。他撰《汉书》正有歌颂功德的动机。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修史的重要目的之一。东晋王导上疏请立史官,也说:“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南朝齐时沈约受诏撰宋史,甚至说修《宋书》是为了记录、榆扬萧齐的功烈勋德。(因为齐高帝萧道成本是宋臣。沈约语见其《上<宋书>表》。)按照儒家传统理论,记录统治者的过失是史臣的重要职责,所谓“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又说天子“失度,则史书之,……是天子不得为非也”。“不书过则死”,要求何等严格!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而歌功颂德,却是容易做到的,而且也正是臣子尽其忠孝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刘勰说“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便反映了历代史家这一方面的思想观念。当然,也有正直的史官,并非只是记述功德,而能以比较客观的态度记述所发生的事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