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小时候不能满足爸妈 长大后也无法满足伴侣!如何修复童年创伤?

小时候不能满足爸妈 长大后也无法满足伴侣!如何修复童年创伤?

时间:2024-04-08 19:46:48

相关推荐

小时候不能满足爸妈 长大后也无法满足伴侣!如何修复童年创伤?

小时候,你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关照,长大后可能会选择和你父母相似的伴侣,寻求你所冀望的爱。

早在我们呱呱坠地以来,最需要的,莫过于与人连结。依附理论在谈的,就是与人连结的必要性。

而一段让人感受到安全感的依附关系,需要照顾者能够提供给婴孩三大要素:适时出现、敏感觉察、给予支持。在孩子感到恐惧,失去安全感时,照顾者能够适时地出现在孩子身旁,觉察到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为他的需求给予物理上与精神上的支持。如此一来,孩子便能重新获得安全感,这就是安全感形成的过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照顾者,都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有一些父母,必须要孩子满足自己一些条件之后,才会给予孩子支持,而这个支持,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一厢情愿,认为孩子需要的。这一些孩子长大之后,便比较容易发展成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不是需要极力讨好人,好换取别人留在身旁,那就是会变得异常独立,很难和其他人有亲近的交流。

立基于父母价值观上的支持

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父母总是会用斥责的语气对待他们,把自己生活中的挫折,转移到他们身上。这些父母,总是毫不留情地对孩子说:「在外面吃个饭,弄得桌子乱七八糟的,我们家的脸都要被你丢光了!」「一定是上辈子欠你太多,这辈子要回来讨债的,所以我才会养你养得这么辛苦,整天要帮你把屎把尿的,我的时间都被你花光了。」

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认知思考的能力,他们只会一味地吸收父母的责怪,不断战战兢兢地讨好父母,深怕惹父母生气,就会遭致父母的责怪,而产生了莫大的罪恶感。他们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但除非能够顺应着父母,成为父母的魁儡,父母才会给予他们支持。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自我信念,就会发展出「我是一个糟糕的人,我没办法满足父母的需求。」

这些孩子,内化了父母的情绪,对他们而言,父母开心与否、难过与否、愤怒与否,都是自己造成的,他们深信着一定是自己不好,所以才会让父母如此对待他们。

顺应或反抗,其实都是为了得到支持

在这样的孩子里头,有一群人,会尝试去摸清楚父母的价值观,顺着父母的意思做,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不这么做的话,就没有办法得到父母的爱了;有另一群人,则是在内心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同时,表面上却强硬地和父母抵抗,他们的强硬只是他们的面具、保护自己的工具,他们顽强地争执着,希冀能够透过抗争,大声扰嚷着他们的需求,以免被父母忽略或抛弃。

第一群人,他们长大之后,就会变得对人际关系异常地焦虑,他们丧失了自我,总是找那些和他们父母类似的人交往或做朋友,在这些关系里头,他们重现了「小时候总是努力压抑自己情绪、顺应父母的情节」,在长大后依然无法维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那道界线,让对方予取予求,不敢对对方说不: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旦说不,对方就会抛下自己而去。他们总是在这样的关系中不断隐忍,直到受不了而爆炸为止。

第二群人,他们也是很容易对人际关系感到焦虑的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们像小时候顽强地和父母对抗一般,顽强地和伴侣与朋友争执,对于对方的任何疏忽,都会变得异常害怕,害怕自己被对方抛弃,但却透过愤怒来掩饰自己的害怕:对对方生气,是希望能够藉此唤起对方的注意,获得对方的支持。而这两种人殊途同归,隐忍顺从或极力呼喊,都是因为害怕失去对方,因而产生了高张力的情绪。

用依附理论的名词来说,这两种人,都是所谓的焦虑依附,他们同样害怕失去关系,所以才会展现出这两种模式。

切断连结,就不会受到伤害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紧密地与人连结,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内心知道,要关爱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对于要向父母靠近这件事情感到害怕,害怕那些吵了之后却得不到安抚的场景,犹如自己被遗弃了一般。「既然结果都是被遗弃,那么我还不如自立自强。」他们试着疏远父母,也疏远他们内心的需求,他们不去满足父母,也不与父母抗争,而是藉由冷漠与漠然,把自己放得远远的,看着这一切在自己眼前事不关己地发生。他们把情绪压到最低,进而麻木,不再去感受,也不再触碰自己的内心。

这一些人,在长大之后,他们不追求别人的认同,但也无法真挚地与人连结,感受到由衷地快乐。他们觉得自己是很糟糕的人,既然自己不可能满足父母,当然也不可能满足自己的伴侣或朋友,所以当他人试图与自己亲近时,便会唤起幼时父母责怪自己的那一层恐惧,进而使得内心再次启动那层冰封的隔离机制,让自己变得漠然而毫无情绪,以免在对方太靠近自己时,也会责怪自己、批判自己。他们深信,自己是不可能满足其他人的,他们的内心必然污秽不已,必然会在与人亲近后,再次重现被责怪的处境。

这一种人,就是依附理论上的逃避依附,他们相信别人靠近自己,只会看到自己有多糟糕,既然无法满足他人,他人必然离开自己,那么就冰封自己,让他人不能靠近自己,就不会让自己面对无法满足他人而被抛下的伤痛了。

找到生命中,能够给予自己支持的人

那么,焦虑依附和逃避依附,到底该怎么办呢?这得重回一刚开始,我提到的安全感形成机制。

有一种人,他们在自己出现恐惧感、不安全感时,父母确实能给予他们安全感三要素:适时出现、敏感觉察、给予支持。尽管父母依然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与想法,但他们并不会过分掌控孩子的价值观,也不会过度疏远自己的孩子,而是维持在「你好,我也好」的适度平衡里,他们安抚、支持孩子,但不让孩子予取予求,也不用威胁、恐吓的话语来遏阻孩子,而是温柔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这里,会陪伴你,但是爸爸、妈妈并不等于你,没有办法代替你过你的人生,所以很多事情,还是要一步一步让你尝试去面对,但是爸爸、妈妈,会给你适度的支持,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还有人给你物理上与心理上的支持。」

这一些孩子长大之后,通常会有着满满地安全感,与人交际时,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不会过份对对方予取予求,或是放任对方自生自灭,他们维持着人际的弹性,在伴侣和朋友威胁、侵犯到自己时,勇敢地离开这段关系,在伴侣和朋友遭逢困境时,给予他们安全感三要素,透过适时出现、敏感觉察、给予支持来陪伴他们。

然而,焦虑依附和逃避依附的人,在找寻伴侣或友伴时,却常常找寻和他们父母类似的人,因为他们的成长经验,让他们以为,处在那样的关系里面才是正常的,所以讨好的人选择了需要讨好的关系,对抗的人选则需要对抗的关系,冷漠的人选则需要冷漠的关系,却没有发现到,原来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群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你好,我也好」的人,可以创造双赢的关系。

然而,如果焦虑依附和逃避依附的人,能够和这群有安全感的人多来往,他们便会看见世界上有着不同于过往价值观的关系存在,不必讨好、不必抗争、不必漠然,就能够好好地维持彼此的关系界线,对方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也会权衡彼此之间的关系状态,透过与安全依附的人相处,焦虑依附和逃避依附,多了一种她们未曾看过的选择,而这也是我建议这些人去做的:试着倾听你们内心的声音,找到一段可以不需要被罪恶感、恐惧感、冷漠感绑架的关系,你可以舒适地处在这样的关系里,感受到彼此都能平等倾听彼此的心声,是多么让人舒服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你关注情感佳话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