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的居民特征与分类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的居民特征与分类

时间:2020-08-27 18:58:50

相关推荐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的居民特征与分类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下宁波历史之宁波古村落的居民特征与分类的故事,宁波民居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村落构成了以农业为生的人群聚居生存的最主要的空间形态,是生活和生命的容器。而构成村落最基本的单元是住宅即民居,建造住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舒适方便,而且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现在遗存的宁波古村落同样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聚落,其间排布的大部分民居规模较小,多见独户独院的三合院;同时还遗存有不少出仕做官或经商致富者的深院住宅,如鄞州走马塘村的后新屋、中新屋,慈城半浦村的中书第,宁海儒雅洋村的新大份,等等,这些中、大型建筑群显示了居住其中的家族拥有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

“天井院”式住宅平面形式:“天井院”式住宅平面形式产生的原因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江南地区多丘陵河网而耕地少,同时夏季炎热潮湿。建房屋宅院时要尽可能节约用地,且潮湿的气候使得底层房屋的居住性较差,因此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为两层。内部的天井院有助于通风和拔风,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天井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通常三开间居中,两边厢房与前面的高墙形成天井院落,俗称“三间两搭厢”,入户门多开在围墙的中央或者边侧与厢房位置对应的中央开间。另一种是四面房屋围合中间的小天井,俗称“对合”,“对合”的正房称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央开间。

两种天井院都以堂屋(正房一层的中央开间)为住宅中心,它的开间进深大,设置可灵活拆卸的格扇门,平时一般不开启,也不住人,在家庭祭祀或重要节庆时打开。除以上单一的院落外,大户宅院一般是由几个天井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把若干个“三间两搭厢”和“对合”组合连通。封火山墙:宁波村落民居建筑主体结构是传统木结构,易遭火灾。天井院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都把山墙建得高出屋顶,山墙有的呈错落的阶梯形,即马头墙;有的顺着屋面坡度成人字形并变化为曲线轮廓,即为观音兜。这些都统称为封火山墙,构成屋顶形式的重要标志和村落优美的天际线。

与清代高大的马头墙相比,观音兜的缺点就显而易见:一是不高大,少气势;二是因为低矮而削弱了它的隔火防盗功能。木结构建筑最忌风火,也因此,宁波人又把马头墙称为风火墙。“风火”一词在宁波方言中不仅仅表示风灾与火灾,而且还进一步引申为一切危险和潜在的危机。比如说“这样做是要背风火的”,也就指出某种做法所具有的危险性,以及需要承担某种责任的可能,后引申为“封火山墙”。高墙窄巷:村落里的住宅对内以天井院的形式开敞,对外以高低错落的山墙呈现封闭姿态,并限定了巷道空间。村落的主干道较窄,3~4米左右,可以容两辆人力货车通行。民居之间巷弄间距更小,一般两人对面穿行。

一个个天井院民居紧挨相靠,有条条街巷相连,高墙窄巷成了宁波古村落里民居的典型形态和基本印象。选择乡土建筑材料:宁波民居主体建筑为木构架,如梁架、柱子(有少数檐柱用石料)、楼梯、楼板等都是木构,大多选用当地常见的杉木。围护山墙用青砖砌筑,山墙下部用当地的红石板或青石板做墙基。室内中堂地面有用条石、砖铺墁,或三合土夯筑,并划斜方格,仿砖地面形式。天井地面用石板、卵石铺砌,并做出排水沟。卵石常排列成钱纹、海棠纹或动物形象等吉祥图案。按地理环境特征分:宁波传统民居总能巧妙利用各类地形,既能在河网平原滨水而建,也能在山坡谷底因地制宜;既适应了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了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平原民居宁绍地区以平原为主,水系发达。过去的交通和贸易主要靠水运,因此村落多依水而建。有的村落自然地形成了沿河带状布局,呈现一河一街或一河两街的格局。民居在河和街的一侧和两侧毗邻而建,朝向多依河而定。由于用地紧张,民居通常采用平面开间少而进深多层次的狭长格局。河边设有不少公用或私用码头、河埠。也有的古村落则是片状布局,将周围自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变成环绕村外的护村河和村内的水系统,方便村民生活。如鄞州走马塘和镇海十七房。这样形态较为方整的村落,其民居的平面形态也比较规整,规模有大有小,相对来讲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少。

山地民居宁波西部和南部的宁海、象山一带地形以山地丘陵居多。这些山地民居首先在选址上因地制宜,一般选在两座山之间的山涧溪水边的台地上。民居顺着地势,或平行或垂直于山体的等高线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布置在村落中。宁波山地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地采用山上的木材、石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单体民居通常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承重。两侧山墙用当地山石或者鹅卵石一砌到顶形成硬山双坡顶,也有的中下部为石砌墙,上部露出木结构承托山面出挑的歇山屋顶。前者显得结实厚重,后者显得自然轻盈。民居进深浅,沿横向发展,有的联排相连,形成“一”条状格局。有的组合成“U”字形平面,形成半开敞内向的生活庭院。

庭院铺地为拼成各种规则图案的鹅卵石或大小不一的石板。主体建筑往往对外开敞,规模比平原民居小得多,通常是独户居住,并设山石砌筑的矮围墙进行领域分隔,不像平原那样设置封闭高院墙。村落内巷道随地势高低变化,蜿蜒曲折,亦为鹅卵石铺面或石板铺面。整体形象自然不拘,强调与自然和谐、卓然朴实,而不强求对称。渔港民居宁波的渔民最早住在自家的渔船里,后来因为贸易繁荣、生活改善的需要而形成了固定的房子和街区,以象山石浦镇老街为代表。石浦镇位于港岸坡上,城区老街筑于高低不平的小山上,依山筑室,随势高下,连檐接栋,鳞次栉比,层楼叠宇,几无隙地。道路起伏有致,房舍高低错落,向有“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涛声里”之喻。

以木板筑墙为特色的街道铺面房,与小巷里砖瓦石库民居相映成趣,独具江南渔港小镇风韵,基本完好地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老街每隔50米左右建有一座座跨街而筑的“封火门”。“封火门”也叫“避火门”,青砖或条石砌成的圆拱形门,一般建于街巷交叉处,高出居民屋脊,起切断火势的作用。按古村落聚居而成的具体原因分:1.血缘民居血缘民居有的坐落在平原河网地区,如鄞州走马塘村、镇海郑氏十七房村、宁海前童等。名门氏族聚族而居,世代经营。整个村落主要是一个大姓。村落中那些经商和做官的大家族居住的多进多路的老宅就是这类民居的代表。其特点是规模大,占地上千平方米、甚至两三千平方米,基本呈对称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和仪式感,突出民居的伦理作用。所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往往十分高级和奢华,单个房间开间进深大,空间高敞。

也有的血缘民居坐落在山地丘陵中,受地形限制,民居规模不大,但主体建筑讲究对称和秩序,如奉化岩头村的毛福梅旧居。岩头村里居住的主要是毛氏家族,即是蒋介石的外婆家所在地。2.地缘民居一般在以水路交通贸易而形成的村镇中,或在交通要冲上,形成各姓杂处、以地缘而聚居形成的民居群落。这类村镇交易繁忙,人多地少,村落建筑主要以商业、商业与居住混合以及纯居住为使用内容。平面狭长,临街为商业,后面和二楼为居住和作坊,形成小开间多进深的竹节式平面。如鄞州横街镇的凤岙村,自古就是鄞南进入四明山的重要通道,自宋代即开始有人沿溪而居,到了清乾隆年间,那里更是形成了著名的“凤岙市”,众多商铺沿着溪流走向呈丁字型铺陈开去,长达数百米,在民国时期更是成为当时鄞县西乡片最盛的集市之一。

3.血缘、地缘混合民居宁波东钱湖韩岭村则是典型的地缘血缘混合而成的古村落,因为最早是作为象山通往宁波的交通要道而形成的古街集市,但村中居住的主要是以金姓为主的大家族。又如宁海儒雅洋村,虽然是由驿道上的驿站发展而来的村落,但是村落以何姓氏族为主体。同样的慈城半浦村,是由姚江边的渡口形成的村落,但由周、孙两大族占据。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对宁波民居进行分类的话,会发现由于形成过程中这两种或多种原因的综合,古村落中的传统民居往往属于地血混合的产物。例如鄞州走马塘、镇海郑氏十七房、宁海前童的民居既可归类为平原民居又是血缘而成的;属于血缘民居的慈城半浦和宁海儒雅洋一个因水而成在平原上,一个因路而成在山地间,可以属于地缘民居的范畴。虽然宁波民居其表现形态可以分属不同类型而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街民居、理性而有秩序感的院落式大宅,以及依地势布局的山乡民居,其内在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我们下次见,喜欢这些历史故事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