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上)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上)

时间:2021-02-12 22:23:24

相关推荐

宁波历史:宁波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上)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下宁波历史之宁波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上)的故事,早在7000年前,浙东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于1973年,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

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与现在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所以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从建筑技术分析,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较高的智商。宁波古村落民居大木作的总体特征:宁波地区民居平面中一榀梁架的落柱数量多且密,单间进深大,最多者达十几个柱底径,柱间距在2~3米左右,通进深可达十几米,似乎有干栏建筑的遗风。柱子与柱子之间用当地比较有特色的猫拱背梁进行联系。而在后期的规模较大的台门式民居中,厅堂则落柱较少,因为民间一般采用抬梁式,能够获得较大的宽敞的室内空间,更有利于仪式感和家族气派的表达。边贴木构架则采用穿斗式较多。

相对来说落柱数量多的民居其用材相对较小,直径在20~40厘米左右,主要以杉木为主。在明堂或天井周围的廊柱以及在明间两侧的内柱因为起到门面的作用,通常用材较大较好,可达40~50厘米的直径。但也有特例,如宁波奉化岩头村的民居中,民间两侧梁架落柱最多,每根檩条下对应一根木柱,木柱较细,而依次向左右的次间等梁架落柱数量反而较少,柱径较粗。木柱下都设有石柱础,起到防潮和减小压强的作用,更有装饰的含义。廊柱柱础等级最高,一般为外凸圆胖鼓凳型,体积大,用料好,雕刻细致,形式优美,反映主人的情趣爱好和身份。一般直径在50~60厘米,高30厘米左右。而在墙内的一般人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其木柱柱础则形式简化,最常用的是内凹圆台上下对接型,做工简单,有的时候和门槛一起做成整体。

建筑群体的整个房屋开间和进深的柱网尽可能对齐,柱网与屋顶的交接关系尽可能地简化,单体建筑一般两侧为空斗山墙以加强整体性,前后为木板墙或者是格扇墙,用于通风和采光。宁波古村落民居大木作的梁架结构: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解为承重结构、屋面结构、围护结构以及基础等几部分。其中以木结构为主的承重结构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两个体系,即北方流行的抬梁式构架与南方流行的穿斗式构架。北方抬梁式构架的基本特点是梁上架短柱,短柱上再架梁,层叠而上,梁头承托檩条,从而承托屋顶;梁柱粗大,室内空间相对开阔,灵活性较好。南方穿斗式特点是柱头直接承接檩条,柱间设穿枋联系;柱径小而密排,室内空间灵活性较小,不便于分隔。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文化各有不同,技术的传承和融合非常复杂,木结构形制变化各异。

上述两种结构形式只是木结构的两种原型,不同地域的木结构必然结合当地文化特点有着变形和发展。宁波传统民居中常使用的一种木构架形式就是介于抬梁式与穿头式之间,有学者称之为“插梁式构架”。插梁式构架的特点是承重梁一端或两端插入柱身。与抬梁式的承重梁压在柱头上不同,也与穿斗式的以柱承接檩条,柱间无承重梁,仅有拉结用的穿枋不同。插梁式构架是梁头插入柱头中,梁上皮与柱上顶端保持齐平,也有少数构架中,梁上皮略高于柱顶,同时柱头上承接檩条。也就是说柱头和梁头同时承接檩条。从构架的稳定性来看,插梁式构架由于梁头插入柱身,有多层次的梁柱间榫卯关系,有的还在梁下加一道随梁枋增加稳定性,相对稳定性要优于抬梁式构架。同时插梁式构架山面往往加设通高的中柱来增加刚度。

与穿斗式相比,它的跨度明显增大,室内空间开敞,相对抬梁式其步架距离又小一些。插梁式构架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北宋《营造法式》大木制中的厅堂构架。厅堂构架乳栿与劄牵的尾端插入柱身,这是插梁的前身。宁波民居靠山临海,海风和山风较大,故屋面坡度较为平缓,总坡度在三五举左右,明显小于北方官式建筑,用单纯的抬梁式构架根本无法做出来,只能降低大梁的高度,两端插入柱身,形成插梁式构架关系。同时为进一步降低高度,抬梁式的瓜柱有的以座斗、垫木等形式代替。梁:1.猫拱背梁猫拱背梁是宁波民居中常见的一个构件,用在前檐廊下、明间梁架中。猫拱背梁在两个柱子之间,是主要起拉结作用的斜向构件,而不是承重作用,只不过其形态和大小比一般的穿斗式结构中的椽枋要厚和大,这反映出宁波民居的木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更偏重于穿斗式。

因为其形态经过加工成优美的曲线,如拱起的猫背,俗称猫拱背梁。有的猫拱背梁面上素平,有的则雕刻有波浪水草纹等。2.月梁除了猫拱背梁以外,在露明处最常见的就是月梁。除月梁的底面和上面做成单曲面外,两侧面均做成柔和的轻快流畅的双曲面,整个梁身微微向上拱起。到了两端,梁端头砍杀成方形,穿插入柱中或者斗栱中。梁两端头表面有时会浅刻反卷的一条曲线,使整个的曲线更加完整优美。宁波民居中的梁普遍有直接插入柱身和梁与斗栱直接交接的特点。梁的断面相对瘦高,位置和作用灵活多样,与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梁较粗大、压在斗栱上的做法迥然不同,而且梁的两端头下部会有从柱身伸出的丁字栱承托。这些都说明宁波传统民居中可能保留了一些宋代建筑的风格。

斗栱:在官式建筑中斗栱是有等级含义的,在民间建筑中则没有很严格的划分。在宁波民居中的檐廊下,廊柱通常采用十字斗栱的方式来承托廊下的檩枋及檐廊猫拱背梁。仅有柱头科没有平身科。值得注意的是斗栱中最下部分的大斗形式与一般方形不一样,是采用圆柱形。这个大斗本身就与廊柱头连在一起,或者准确地说,圆大斗是在柱头上雕刻而成的。大斗上十字开口,伸出横栱和翘,一个承托廊下檩条和枋,另一个承托廊下梁及梁出头悬挑部分。栱身卷杀采用凹向内的曲线段,通常4~6瓣。宁波民居中廊步形成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由主体建筑向外加建一进,廊檐由廊柱和檐柱承托而成;另一种是主体建筑的前外墙向内退一步而成,需要遮雨的披檐由檐柱单独支撑。

前一种廊柱上采用十字栱即可,后一种采用一种较独特的类斗栱的构件,当地称牛腿的一种变体,从柱身伸出一块板,结合上部的小猫拱背梁,承接挑檐檩条,尽可能让屋顶出挑更远,从而为廊下空间遮风避雨。其他构件:1.檩条宁波民居中的檩条一般截面为圆形,直径较大,上下皮局部刨平,分别用于放置椽碗和方形的随檩枋。廊柱上的檩条常与廊柱相差无几。檩条通过方形的随檩枋与廊柱十字斗栱交接,在交接处比较讲究的民居中有顺着檩条方向从斗栱处伸出的一对雕花雀替进行装饰和过渡。2.椽子檩条上搁置横向排列的椽子。椽子截面一般为圆形,直径较粗。椽子排布均匀密实,没有像北方官式建筑一样讲究对准柱缝或者要求椽当对准柱缝等,而是要求椽子在明间中间或者椽当在民间中间,从而依次铺开。椽子不是钉在檩条上的,而是插在檩条上皮椽碗洞中,相邻步的椽子错开插布。民居中一般不设飞椽,椽头也没有椽钉做保护,通常是用悬出的3~4厘米的瓦当和滴水来保护,防止雨水淋到椽头。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我们下次见,明天继续给你们讲宁波历史之宁波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喜欢这些历史故事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