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考试有技巧 掌握应试技巧拿高分 高考散文的阅读应试技巧

考试有技巧 掌握应试技巧拿高分 高考散文的阅读应试技巧

时间:2019-12-25 09:40:29

相关推荐

考试有技巧 掌握应试技巧拿高分 高考散文的阅读应试技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昌鸿老师

1找出文章线索, 厘清文本脉络

与论述文等文体相比,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 富于文采, 同时, 作者浓厚的情感融于其中, 散文阅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空洞, 应试时难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进而在作答时无从下手, 凭个人主观臆断答题, 因而失分率往往较高。

在高考散文阅读材料中, 往往具有一定的线索将文章脉络组织起来, 其中人物、情感、事件等可能成为散文材料中的线索, 只要找出这些线索, 对厘清文章思路与脉络大有裨益, 当材料中无明显的线索出现时, 则可尝试从原文中查找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式, 从而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厘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脉络。由于散文类阅读题的题型与分值分布变化较大, 比如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 (课标Ⅱ) 中所选的散文为林徽因的作品《窗子以外》, 其后有客观题1道, 主观题2道, 分值分别为3分、5分、6分, 因此在作答时应按照“看分值、找线索、分条答”模式, 其中分条答针对主观题。

例如, 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 (课标Ⅱ) 第5题:结合全文, 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5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寻找文中线索、识别文章内含信息的能力, 5分的分值排布说明该题在三道题目中处于居间地位, 因此在解答该题时, 要以“窗子”这一事物为线索快速阅读原文, 并综合全文内容厘清文章的脉络思路。从原文中显然可以看出, “窗子”既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又是一种无形的隔阂, 因此本道题应当从实物与“隐喻”两个方面分两条作答, 正确答案为: (1) 指玻璃窗、铁纱窗等分隔不同生活场景的具体的窗子; (2) 因观念与心态的限制而将自我与外界进行隔阂的“无形的窗子”。

2 夸赞修辞手法, 找出表达关键

修辞手法在散文中使用的频率高, 是情感表达、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 修辞手法种类较多, 艺术感染力丰富, 但是其中不乏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修辞手法, 比如比拟与比喻, 考生在作答时时常混淆, 此外, 在应试过程中忽视修辞手法作用的考生亦有不少。修辞手法不但在高考散文阅读文本中存在, 同时也是常考内容, 由于不注重修辞手法给后续作答造成许多困扰。

修辞手法在散文中起着揭示主题、概括主旨等作用, 应试环节做到夸赞修辞手法应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 首先就表面的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根据其结构变化思考相应内容的含义及修辞方法的作用, 而后更深入的剖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要明确何为本体, 在找准本体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意图, 找出表达关键。在作答时, 应由谈手法入手, 循序渐进地谈内容, 进而突出描写修辞手法起到的效果。

例如, 湖南卷散文阅读篇《童年随之而去》第2题: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该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水平, 解题时应立足于各种修辞手法的分析, 解读景物描写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起到的效果。该题答案为:运用了反衬、比喻、烘托的修辞手法, 其中通过水声、雷声、雨声、说话声等声音反衬出周围的宁静, 以有声衬无声, 形象地烘托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3 挖掘词语信息, 理解情感内涵

较之其他文体, 散文往往蕴含了更多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于其中, 作者情感的流露有时明显, 有时则较为含蓄、隐晦, 因此在高考散文阅读中体悟作者情感是重点, 也是难点, 多数考生往往只是流于文字表面而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深切情感, 因而在答题时答非所问。

不管明显还是含蓄内敛, 作者情感都是通过词语的组合进行表达, 因此考生在应试中要立足于词语, 挖掘词语信息, 体会从中流露的情感内涵。首先, 逐个理解特定句段的词语, 进而理解词语与词语相互组合成的句子, 而后, 将不同语境下的词语并列, 通过对比其异同剖析作者内心变化, 最后结合全文内容的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

例如, 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 (课标Ⅱ) 第6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散文情感内涵的能力, 在解答该题时, 首先要找到不同人称切换的句段, 原文中第二段以“我”的人称进行叙述, 后面则以“你”的视角进行叙述, 可以看出作者自审的情感变化, 通过“周折”、“紧张”、“不信”等词语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自审,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其中还蕴含了作者对自我的嘲讽与反思。该题正确答案为: (1) “你”“我”交替, “你”成为自我描写和观察的对象, 蕴含了作者自我审视的冷静态度; (2) 蕴含了自我嘲讽与自我反思的内心情感。

4 发掘全文意蕴, 感悟结构变化

高考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意蕴多样, 既有心理、情感的意义, 也有社会、道德、现实、历史等意义, 对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由于作品传达的这些信息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准确把握全文意蕴较为困难, 考生在应试中也通常会出现理解偏差, 作答时无法准确的表述出作品意蕴。

发掘文章意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 从散文主体内容入手,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体会其中的内在联系, 发掘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其次, 由表及里, 结合作品的结构变化发掘作品哲理意蕴, 从不同角度探析文章所要展现的人文精神、价值审美对于现实的积极意义, 同时发掘其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答题应紧扣文本, 探讨创作背景与意图, 牢牢把握作品主旨。

例如, 广东高考语文阅读《耕作的诗人》第3题:从全文看, 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散文主旨与观点的能力, 需要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应试过程中应围绕“耕作”二字对全文展开分析, 兼顾托尔斯泰的精神及作者的态度, 分析作者为何要将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 同时考虑作者对这种精神进行分析的意义所在。对此, 可在原文第一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找到答案, 正确答案为: (1) 为了突出托尔斯泰与庸常写作者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2) 高度颂扬赞美托尔斯泰的创作精神与态度; (3) 为了批判脱离实际生活的纤弱与虚假的创作; (4) 表明“劳作”给予作家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