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游走在广州街头的“走鬼” 与城管斗智斗勇 有人受省领导接见

游走在广州街头的“走鬼” 与城管斗智斗勇 有人受省领导接见

时间:2023-12-19 17:59:50

相关推荐

游走在广州街头的“走鬼” 与城管斗智斗勇 有人受省领导接见

地摊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最早出现于盛唐,繁荣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戏份最浓的也当属“走鬼”。(图为天河南一路卖包的女摊主)

走鬼,是粤港地区对流动小贩的特有称呼。相传清代十三行,商贾云集,人流密集,吸引了不少小贩前来做买卖。那里也有不少洋人,每当他们被小贩滋扰,同是洋人的十三行首席通事就会敦促清兵执皮鞭驱赶小贩。因为是被洋人驱赶,所以小贩见清兵冲来,便会呼喊:“走啊,番(外国)鬼来了!”(图为新港西路,一个小贩扶梯前摆卖模型。)

不过,走鬼在广州也曾有过高光时刻,甚至激励了一代人。1979年,一位名叫容志仁的广州人,跟随几十万下乡知青回到广州,当时百废待兴,不可能一下子安排那么多青年就业。他从报纸上看到党和政府提倡发展个体经济,不仅使回城青年能自谋生计,也解决了市民“买早点难”、“裁衣难”、“修理难”等问题。(图为广州市汽车站旁,一名售卖水果的小贩遭遇城管员时慌忙离开摆摊现场)

于是,他就在家附近的小巷子里搞了一个早餐店,卖粥、粉还有牛腩,成了一名“街边仔”。“街边仔”是对个体户的称呼,当时这样的摊位并不多。后来,他发现学生胃口小,便推出了“一毛钱”的学生餐,由此一炮而红。1981年,省领导接见了12名青年个体户,其中就有容志仁。(图为天河南一路附近的小街,不少小贩聚集于此)

任仲夷不仅打消了个体户们对于被称作“资本主义”的担忧,还说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直接免了三年的税。此后,媒体不断地报道个体户的事迹,个体户再也不怕被人看不起。(图为沿江西路,贩卖儿童玩具的小贩用玩具枪打出气泡吸引游人注意,同时不忘四顾查看周围是否有城管员。)

改革开放后,广州成为外商投资的最前沿,为了改善形象以及规范税收,广州开始介入对小商贩的管理。1984年国庆后,广州明令禁止在市区内所有带“路”字的两旁开设档口,同时还成立了“城管监察队”,主要任务就是制止乱摆乱卖。城管与广州当时十万“街边仔”的猫鼠游戏由此开启。(图为沿江西路,贩卖饰品的小贩在照镜子。)

同年,广州也在越秀区开设了专门的摆摊点——西湖路灯光夜市。那是一个梦幻世界,香港流行的服饰,没两天就能出现在这里,到处都拥挤着从全国各地前来淘金的人,他们将这里的蛤蟆镜、喇叭裤、牛仔裤带回家乡的同时,也带回了多元和自由的气息。之后1年,广州又办起了17个灯光夜市。(图为一德路,贩卖坚果等食品的小贩怀抱着小孩)

随着1990年代“下岗潮”的到来,“街边仔”的规模更加壮大。1995年,曾有媒体报道,广州约有40%以上的正式职工从事第二职业,如果做得好,收入远超公职人员。(图为一德路近海珠广场地铁口处,不少贩卖熟食的小贩聚集于此)

2001年,出于市容整治与规划需要,西湖路灯光夜市率先关停。两年后,广州老区的灯光夜市全部关停,走完了20载历程。(图为天河南一路,沿街密密麻麻的小摊。)

失去固定摊位的“街边仔”彻底变为“走鬼”,与城管的矛盾日益加深,双方争执时致伤的新闻不时发生。“走鬼”是流动商贩乱摆卖时,逃避城管抓罚而相互招呼走脱的暗语,在粤语地区被当作流动商贩的代名词。(图为广州市火车站旁,一名贩卖熟食品的小贩遭遇城管员时慌忙离开摆摊现场,推着小车到环市西路上。)

没想到,“走鬼”的命运因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了改变。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图为广州白云区,夜晚地铁口的地摊很热闹)(图文/陆荏葭 像素笔记工作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