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新闻评论大赛丨曹林:时评写作的情商和智商(上)

新闻评论大赛丨曹林:时评写作的情商和智商(上)

时间:2023-09-15 11:55:14

相关推荐

新闻评论大赛丨曹林:时评写作的情商和智商(上)

付出成本的另一层含义是,需要专注地阅读。现代人的一个问题是,太追求让自己舒服的、不费劲的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休闲娱乐,于是那些碎片化、随机化、标题化的手机浅阅读成为流行病,这种浅阅读当然不会获得营养。要想从阅读中获得价值,有必要付出专注的成本,别总指望一分钟让你明白、一张图让你了解、一条微博让你掌握――你不费成本获得的信息多是垃圾。花十分钟深入地读一篇报道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花半个小时弄懂某个一直困扰的问题,花一个小时读一篇严肃的、需要主动投入逻辑思考的文章。没有用心用脑的投入,你就不会从阅读中获得价值。互联网阅读很难真正沉浸到内容之中,而纸质媒介则能让人沉浸到深阅读之中,真正去汲取内容营养,深思熟虑。

内容为王是个P?

一个著名的新媒体大伽曾经说过一句让内容生产者很反感的话,他说:内容为王是个P。我们不要被他这句话误导,首先他是一个网红,采用的是网红的表达方式,网红从来不会正儿八经好好说话的,总会把将个观点推向极端去设置议题。其实,仔细琢磨,他并不是鄙视内容生产,而是有十多年传统媒体从业经历的他,已经具备了内容生产能力,使他有资格说“内容为王是个P”了。正好像,有钱人喜欢说“钱不是万能的”,长得好看的人喜欢说“其实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瘦子喜欢说“其实胖一点好,健康”,努力的人喜欢说“努力并非决定性因素”。――人家是有这么说的资本,有了内容生产力之后去强调平台和传播的重要,你不要误解了,自己最起码的内容生产能力都没有,就跟着喊“内容为王是个P”。

我的建议是,新闻系毕业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去传统媒体,这是新闻人才成长的经历,在这里可以完成内容原始积累的过程。宁去传统媒体哪怕先做校对,也比去新媒体当首席编辑好。在应该打基础的阶段不要想财务自由的事儿。如果想把新闻当成自己的事业,就应该看得远一些,有较长远的职业规划,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地来。新媒体工作岗位看起来好,天天出活,10万+很有成就感,却是一个容易透支自己本就很贫乏的从业经验、让自己离新闻越来越远的过程。没有积累却要绞尽脑汁“开脑洞”,传播压力逼着自己作无中生有的魔术师,对技术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容生产能力,标题制作技巧远远胜过内容写作能力,缺乏新闻生产机会只是在新闻生产的末端作梳理、整合、搬运工作。熟能生巧,工作几年会成为一个很棒的新媒体能手――能手再能,只是一个可替代性很强的“人手”,成不了“人才”和“人物”。

有人会质疑,你让新人第一份工作去传统媒体,可现在传统媒体的人才都在往新媒体跳啊?确实如此,可人家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在传统媒体完成了新闻从业的原始积累,有了跳槽的充分资本。传统媒体没有让这些主编、主任、总监解决财务自由,但给了他们烫金的简历,给他们他们解决财务自由的资历和资本。我认识的很好朋友,在传统媒体干了后,跳一次就解决财务自由了,什么都有了。房价确实高,但新人别那么急,不要刚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想财务自由的事儿,慢慢来,在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应该干的事儿,一切会水到渠成。第一份工作是苦干积累资本,有了足够的资本再谈财务自由。否则,你拿什么跟老板谈判?有什么资本给自己开价?

如今那些在媒体江湖上呼风唤雨的新媒体大伽,那些靠内容创业挖到黄金的大牛,有几个不是传统媒体出来的?有几个没有走过原始积累的过程?对新闻人才来说,我有个“二八定律”的观察,80%的能力是在新闻生产源头上积累的,20%的能力是从新媒体中习得。无论如何,你先要去新闻生产源头上打好基础,有了那80%的积累,去撬动那20%就容易多了。新媒体新技术变化太快了,但那80%的“新闻基本面”并不会变,新闻还得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评论也还得那么写,只不过是换个平台。带着内容IP,到哪个平台都可以。

有些新人受到那些新媒体大伽的激励,急于成名,急于捞金,刚走出校门就被忽悠要内容创业。内容创业,你有内容吗?你内容资本在哪里?你那内容是你自己的吗?没有充分的原始积累,没有在内容生产的源头待过,那些无中生有的流行“内容”各领风骚没几天,过把瘾就会死。生得默默无闻,死得悄无声息。

用白纸黑字的思维写评论

纸媒人应该有自己的“生产方式自信”。纸媒人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那张纸,而是那个保障白纸黑字之公信力的生产方式。纸媒是一种内容生产的媒介形态,千万不要以为“以天为时效单位”的新闻生产方式在以秒为单位的新媒体面前很落后,这恰是报纸的公信担当所在,是报纸的优势。新闻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调查,核实,求证,多方平衡,写作,完善――报纸的出版时间给了新闻这种喘息的时间,以确保白纸黑字的可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报纸有一种根深蒂固不可替代的信任,无论怎么网传,还是要看报纸刊登了才觉得靠谱。还有报纸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已积累了一套严格的把关机制,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分管副总、老总签版,检查、校对流程,出版前的审读,以保障白纸黑字的客观、真实、严谨。

未来报纸的发行量可能会不断萎缩,但哪怕每天的报纸只印一份,但完成了白纸黑字的严谨仪式。白纸黑字的仪式,一群专业新闻人经过手,走过的那个流程,保障了抵达你手的新闻的真实严谨。你读到的新闻途径很可能不是报纸,但又有什么呢?你看到新闻来自《中青报》,来自《新京报》,来自《钱江晚报》,来自南方报业,知道打着这些标签的新闻产品是信得过的。“纸”印出来不是供你读的,而是白纸黑字的仪式象征。纸媒人会转型为全媒体生存,你会在最方便接触到的渠道接触到这些能赢得你信任的新闻产品。经过转型,有形的纸会转型为一个无形的内容IP,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白纸黑字的公信担当,不变是让纸媒人赢得尊重的那种生产形态。

纸作为一种介质可能不行了,但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的人生产的内容却越来越贵,这是一个现实。所以我们要对白纸黑字充满自信,尤其是写评论,多数新媒体大咖的内容创业靠的都是评论。

白纸黑字思维,我们要与热点保持一种距离感。社交媒介和网站的快标题形成了信息压迫,总给人一种“逼人快速表达”的压力,鼓励人把未经深思熟虑的碎片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失去思考力和判断力,很容易被裹挟到情绪之中。但新闻评论是需要进过认真思考写下来的,要保持理性,理性就是一种距离感,事实要经过沉淀。

要有白纸黑字不可更改的谨慎,敬惜自己的名声和文字,经得起事实和时间的检验。公信力是白纸黑字形成的。

要有白纸黑字的责任感,给读者提供判断的客观事实基础,而不是消费读者的情绪。越是迎合公众情绪,获得的转发和赞赏越多,写完了一笑而过,不去管事实是什么,那就是消费读者的情绪。白纸黑字要慢下来,慢是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我们写评论不是为了蹭热点,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评论一个重要的功能不是说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议题引发讨论,在讨论中传播思想和形成共识。

一个评论员,如果从来没有被骂过,观点没有引发过评论,那是很失败的,说明文章全是正确的废话。你这么成熟懂事,应该没什么人喜欢你。评论员要有强大的内心。如果你的骨气、锐气和朝气都没有了,只剩下暮气,那种评论员是很可悲的。这也是白纸黑字思维的一个方面,白纸黑字背后是一颗不易被干扰的强大内心。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现已重磅来袭,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切磋!

大赛信息回顾可点击

投稿通道:shipingdasai@

作品word文档命名方式为文章题目+作者名

版面编辑 | 朱露

美术编辑 | 胡佳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