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孩子总喜欢和玩具对话?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这个“假想朋友”

孩子总喜欢和玩具对话?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这个“假想朋友”

时间:2023-09-20 08:53:38

相关推荐

孩子总喜欢和玩具对话?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这个“假想朋友”

在电影《玩具总动员》中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个神奇的玩具世界,孩子喜欢和玩具对话,而玩具趁人们不注意时还能"活"起来,正常聊天正常玩乐。虽然在现实世界里,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但孩子喜欢和玩具对话的行为却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孩子会把玩具当成自己要好的朋友,不仅平时会对玩具梳妆打扮,还会给玩具起个好听的名字并正式介绍给家长,甚至把心事都讲给玩具听。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这样的行为挺诡异的,甚至怀疑是不是孩子心理产生了什么偏差。

但其实,总喜欢和玩具对话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过很多家长都会困惑,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为什么孩子会对着玩具"自言自语"?

和孩子的"内部语言"有关。"内部语言"是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方式,类似于自言自语。在"内部语言"的第一个阶段,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倾述欲望,因此会有对玩具说话交流的行为。当孩子逐渐成长,"内部语言"也随之得到完善,便会逐渐减少和玩具说话,转化为自己个人的思考。

和"泛灵心理"有关。"泛灵心理"是三到四岁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孩子对世界的接触尚少,他们以自己的想法来建构他们所认为的世界,更愿意相信童话里无论什么生物都会说话等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还没分得清想象与现实,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东西视作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

因此,孩子正是因为把玩具视作是有意识、有生命的朋友,才会愿意和玩具倾述,亦是心智发展的正常现象,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假想朋友"对孩子是有重要影响的

1、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孤单失落的情绪,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或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来满足内心,"假想朋友"就满足了这一点。而且"假想朋友"不会随意离开,也会悉数"倾听"孩子的心事,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极大地满足。

2、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假想朋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种角色扮演,孩子和他的"假想朋友"能够肆意扮演各种角色,在各种夸张的剧目里上演一场场脑海风暴。这无疑是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提升,无论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受到质疑和批判。

3、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多次和"假想朋友"的交流中,孩子的表达能力自然也会提升不少,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也更容易适应社会。

因此,孩子拥有"假想朋友",反而是引导教育的好机会,需要家长们正确看待。

家长要正确看待并利用孩子的"假想朋友"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

无论家长感到如何诡异,都不应该粗暴地打断孩子和他心中的朋友说话,也不要剥夺孩子想象的权利。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和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时,父母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热情,可以予以配合,赞美他的"朋友"。

其次,要引导孩子。

当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孩子也许不听。但在孩子的心中,他愿意成为"假想朋友"心中想要的模样。也就是家长可以说"朋友莉莉最喜欢好好吃饭的宝宝了,你乖乖吃饭,莉莉才会开心哦"来起到让孩子听话的作用。

最后,要注意引导时避免成为恐吓。

在孩子心中,"假想朋友"占了很大的比重,孩子也会很在意"朋友"的看法,所以家长要避免说出"你不好好吃饭,莉莉就不喜欢你了"的话,否则会让孩子担心过度,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和恐惧。也有可能使孩子成长中都会依赖"假想朋友"的"看法",逐渐演化为病态心理。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面对孩子和"假想朋友"聊得不亦乐乎的行为,家长们若是以此为教育契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在想象力还是语言表达上都会有进步,而如果家长过于担惊受怕而制止了孩子有"假想朋友"的行为,不利于孩子"内部语言"的完善,还可能导致自闭心理。总之,正确看待孩子的"假想朋友"是最适当的做法。希望家长们不要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不妨以孩子的视角融入孩子的世界,这样才会发现孩子行为的合理性。

(本文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