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美学 技能的磨练和时风的关心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美学 技能的磨练和时风的关心

时间:2023-10-07 15:17:38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美学 技能的磨练和时风的关心

本文乃作者积极向上的老王同志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可是有的人虽对这种艺术倾注了热情,而在实际上,对书事用心力较多的却只是技能的磨练和时风的关心。对于作为一个书家不得不具备的精神修养,却无真正的关注和锤炼,甚至主要精力都放在名利的追逐上。 有的人是在别人强调传统时,他才有口头的尊重,而且总以为这个问题自己早已解决,至少不认为是自己迫切要下气力解决的。 实际上他除临过几本碑帖,何谓传统书法精神?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不同书法却不失传统书法精神的一致性?什么道道也说不出来。即根本不知从基本精神上理解传统、继承传统是怎么一回事。

传统书法精神

有的人确实是只知有潮流,不知有传统,甚至认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书家的基本任务是创新,就像不断出现的时装,使人学做学穿还来不及,哪还需要翻箱倒柜,考虑旧装怎么改制?既然是创新,还老去纠缠传统干啥?他们又确实以空前的热情作这种脱离根基的追求。结果便只能是对西方涌进来的那所谓现代艺术的生搬硬套。再大的天才也不能凭空臆造,西方的这些东西在中国翻版,恰是我们这些人心目中缺少民族传统的积存而盲目追求“创新”的必然。有人公然声称:“缺少民族传统的积存,甚至不知民族有什么传统,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甚至认为“民族传统知道得越多,越是负担,越难以创新”。实际他们不仅不知有本民族的传统,而且连被他们模仿的西方这些东西怎么来,怎么发展成这个样子,其目的意义是什么?也一无所知。

传统书法精神

别误会,我并不排斥西方现代艺术,当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时,各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艺术和它引出的审美效果,没有相互的借鉴、融通并引出相应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说:“从事书法不能无视书法的基本特性,不能无视书法得以发展形成为隽永的艺术的民族文化、哲学、美学精神孕化的传统。”还有人说:传统还有什么可深取得?已有的都已展现,已有的都被前人利用,时人利用它求创新,有可能吗?这种认识不符事实。举例来说:历代书法以具体的形质示人,其与形质同时存在的载体之色、象,不仅被时人看到,也积存于时人感受中。然而向来的学书人,对历史留下的书迹,除了书迹上的关心,对使书迹效果呈现的载体的形质、色象(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字迹给了人们以感受),我们许多人对它却是视而不见,想不到也许还有可以利用创造审美效果处,更别说举一反三地利用了。

历代书法

传统是发展的,传统是不可能发掘空、利用完的,今之创新者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目光,冷静地全面地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表现和它的艺术要求,与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它的艺术追求放在一起比一比,想一想,你会觉得是我们对传统书法美学精神知之太少了。如何汲取化为营养,似乎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新认识传统,真正深人传统。历史上从未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不需要提出这个问题,以前学习、掌握书法,就是在传统氛围中、传统熏陶下进行的。现在必须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现在这个氛围弱化了,淡薄了。

改革开放,我们眼界大开,发现西方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我们落后得太多。西方的物质生活征服我们的同时,西方的文化艺术也使我们眼花缭乱,许多人对之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一下觉得我们的一切都落后,本来不存在落后与否的艺术形式,仿佛也得想办法克服“落后”才能赶上别人似的。这里特别要说到的是书法,这个看似简单易行却实际需要以尽可能丰足的文化情致滋养它的古老艺术品种,好多人刚人门,就积极于寻。 求所谓“走向现代”的发展。这种想法分明是西方现代艺术现象引起的。实际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识比对东方古老的书法认识更少。

书法艺术

时代兴起的书法热,是在传统文化被扫荡、爱好者民族文化的基本素养大减于前人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民族文化、民族哲学美学精神素养,恰是把握书法艺术最根本的条件,可正是由于他们看不到这一一点 ,感受不到这一点会给书法认识、学习、追求带来和已经带来什么影响,这就出现了本文前面所讲的:有丰厚的书法传统而不知、带着时代物质生活强烈变化引起的冲动,盲目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甘愿在那种阴影下讨生活,而不屑向传统学习。 所以必须在这时候提出重视传统,深识传统,认真汲取传统。提出这一问题,是时代学书人的需要;对传统的认识深度,直接影响着时代书法发展的高度,从长远看,更具有战略意义。

书法传统

第九节以两分法认识传统 从不同层次的需要汲取传统说传统都是精华,或者说传统都是过时的、该摒弃的糟粕,都不符合事实。通常讲继承传统,学习传统,既是讲继承优秀的传统,又是讲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是不仅优秀的传统能得到很好继承,其无所谓优秀与否甚至是糟粕的东西,也能根据我的见识我的创作理想和需要,有分析批判地化为我的营养。讲深识传统,就有一个识别良莠和如何有分析有目的地汲取的问题,这是其一。其次,传统的“良”、“莠”,其中既有绝对的东西(如必须把握的“写”、“字”要求),也有相对的东西(如对良莠的认识、学取,都是有条件的)。在二王书风盛行之时,从来无人以为碑刻之迹也是书法艺术的精华;二王书风引起逆反后,魏碑在时人心目中变成“无不佳者”。这都是绝对化。绝对化的认识就不利于汲取。

魏碑书法

传统优劣与否与其何以为优劣,确实应该有很好地认识,但是作为书者个人,却有我能不能吸取、利用和如何吸取利用的问题。即使被一般人 视为糟粕的或认为不足为法的东西,对于一个具有特定需要的继承者来说,可能恰是矫正其枉的良方。相反,被众人公认为精华的,对于一个恰以此过盛的书者来说,却是其不宜汲取的。盲目继承,可能在艺术上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每个人的需要说,精华与糟粕,是否汲取和如何汲取,都要从继承效果、意义价值上有严谨的分辨和考虑。

王羲之书以其妍媚娴雅,成为李世民心目中“尽善尽美”的传统,赵孟频以之创造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的同时,却引出了时代书风的虚靡,被傅山视为“既倒之狂澜”,以致至今许多人不敢学赵。然而当代草圣林散之恰因赵书之媚而取来矫笔下之枯,这就说明即使是众以为精华者,不善汲取,可以转化为糟粕;纵然是众以为“糟粕”者,识者善于利用,也可以转化为精华。

参考资料《陈方既论书法 第一卷 书法综论》《中国书法艺术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