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湖北省襄阳市冯家湾村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湖北省襄阳市冯家湾村

时间:2023-02-07 14:11:11

相关推荐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湖北省襄阳市冯家湾村

冯家湾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是深藏于鄂西北荆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的小山村,古山寨文化与山水环抱之势相得益彰,耕作、生活与防御三位一体。

冯家湾村村落最迟在明代就已形成,以山区沟壑河流为发展路径,是具有典型分散式布局特征的荆山山地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悠久,传统民居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且建造工艺精良,素有“古民居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冯家湾村山青水秀,风土人情极具山区特色,文物古迹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特别是以冯氏家族为中心的家族历史,同时也构成一部从明代以来的村落发展史。

明朝中晚期社会因战乱、天灾引起动荡,导致大量难民和灾民南迁,南漳一带优美而空旷的自然环境就成为了他们理想的避难场所。据冯氏族谱、冯氏家族墓碑及冯哲夫所著《素园文集》明确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冯氏始祖冯百容先生自陕西凤翔县迁徙定居于南漳县板桥镇潮水河红土岭,聚族而居,并逐渐发展成冯家湾村。

冯氏始祖发扬楚人祖先“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风餐露宿,重整家园,艰难生存。后在潮水河一带开设造纸作坊,积累财富,逐步摆脱贫困。由于秉持“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之传统,冯氏家族成为一方乡绅,走上富裕生活之路,创造并改写了冯氏家族乃至板桥的历史和文化。冯姓逐渐发展在本村比重达40%,至今已有二十代,冯家湾村因此而得名。

1949年5月,冯家湾村、潮水村所辖区域建立了村公所,时称潮凤乡。1956年1月,成立民生大队、潮水大队。1984年4月,民生大队更名为大淌村,潮水大队更名为潮水村。1988年1月,大淌村更名为冯家湾村。2002年5月,冯家湾村与潮水村合并,定名为冯家湾村。

冯家湾村是深藏于鄂西北荆山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小山村。其村西北的潮水河、夹马寨河是漳河源头之一。依山傍水,山水共同孕育了这个传统村落。冯氏始祖选择在这个山水环抱、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作为避难场所,原因有二:一是利用自然环境中山体要素的围合形态所带来的稳定感受,二是利用自然环境中水体要素来满足生存需要。

村落负山带水,坐北朝南,依山就势。民居位于山水环抱之中,群山连绵,流水潺潺,藏风纳气。同时,在较大聚落附近山顶构筑山寨,以护卫村落安全。从而实现耕作、生活、防御的三位一体,通过村落、山寨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表达出农耕社会的理想栖居图景。

冯家湾村依山傍水,民居被群山包围其中,众多民居门户隔空相对,村落格局保存完好。村庄沿河谷地带蜿蜒、散点分布,由冯家湾民居、鞠家湾民居、夹马寨民居形成的三个传统民居片区。并由三个片区之间的农田、道路、山体作为纽带进行串联,总体上形成一线串珠的布局结构结构体系(一轴三片区)。

冯家湾村各个民居群组的选址与格局皆遵循背山面水,依山就势、负阴抱阳的风水理论。以鞠家湾冯氏民居为例,民居位于山脚下地势较高的一处坪地,坐北朝南,背依高峻的读书岭,面朝笔架山,民居左右有较低群山衬托和护卫,是为砂山。门前场院宏敞,水塘开阔,环境清幽,可谓风水宝地。民居正对的山峰形似笔架,后山命名为读书岭,说明主人选址时就透漏出重视读书教育的心理需求。冯氏家族其他聚落的选址也无不如此。民居群皆依山就势而建,地势层层抬升递进,呈中轴对称、多路多进的天井式布局。

冯家湾村现存有古民居占地面积约为十多亩。该村有清代徽派建筑4座,古造纸作坊遗址4处,还有一个六十年代建设且保存完整的电站及4个山寨等。可以说该村是山区悠久历史与村落文化的活化石。

就建筑风貌而言,该村以板桥传统民居为主,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符合风貌保护要求,传统建筑构件保存较好。其建筑主色调为青灰色,多为坡屋顶,大面宽,小进深,紧凑规整,民居质朴雅致的青砖或夯土墙体、黛瓦屋顶,仿佛从荆山生长而来,与荆山山脉浑然一体,呈现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