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孩子“打死”不爱学数学?数学名师教你两招

孩子“打死”不爱学数学?数学名师教你两招

时间:2022-03-09 08:03:06

相关推荐

孩子“打死”不爱学数学?数学名师教你两招

看着孩子试卷上的答案,明明很简单的计算问题给算错了,是不是很生气?

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少练习,但就是分数低,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怎么办?

在辅导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孩子遇到难题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该如何引导?

带着这些问题,河北师说(ID:hebeishishuo)对话了石家庄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李文平老师,她有着25年教学工作经验,是石外小第一届“品牌教师”,获得过多种荣誉,让我们一起发现答案。

石外小李文平老师

如何爱上数学?多管齐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让孩子如何爱上数学,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测量、统计、购物……数学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

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在生活中提问、质疑。

李文平说,我们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就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的东西有哪些?正方体有哪些?为什么冰箱是长方体的?为什么饮料瓶大多是圆的?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问题。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我们解决有关包装箱的问题。当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觉得有时候包装不一定是出于节省材料,就象超市里卖的烟,只有10盒,但是它们不是按最省材料和空间而包装的,这是为什么呀?”

李文平开心的对河北师说说,当时我特别表扬了这个孩子,因为他提的问题很好,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和所学的知识相关,最重要的是根据所学知识有自已的思考。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兴趣去学习,当他学会之后,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进而进一步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孩子主动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老师,李文平向河北师说表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无论教学也好,或是课下交往,老师不能有高高在上那种状态和姿态,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必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所以,每一位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先走进学生的心里,看到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而且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课堂上,善于用不带色彩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即使批评,也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自尊心。

有家长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有小动作,爱说话。李文平强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作为老师来讲,要担负起责任,在知识输出环节设置上一定要有序有趣、环环相扣。课堂教学的环节要紧凑,教学方式要灵活。做一个善教的老师,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也能注意到学生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才会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说实话,由于见识短浅,小编之前不相信好老师对于学生的巨大作用。直到后来遇到一个数学学霸,她告诉我,她对于数学的兴趣就因为她的老师,老师特别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家都好喜欢数学。

计算经常出错?望闻问切,熟能生巧

有一次我在家长会上说,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办法,能够治孩子计算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你们要不要这个“灵丹妙药”?所有的家长都特别期待。

李文平说,如果有这个药,那一定是激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特别有效。但激素吃了会有副作用,有依赖性,而且药效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所以,学习数学计算是一样的,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那为什么有的孩子总出错?

李文平认为,数学计算题老出错,一是计算的算理算法。为什么这样算是算理,应该怎样算是算法。有的学生对于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并没有完全掌握,只是凭感觉去计算,当然会出错了。

有家长觉得小学计算无非加减乘除,只要背会口诀,做题细心不就可以了吗?恰恰问题出在这里,比如孩子在背诵乘法口诀时能按顺序背得很熟练,但是在真正运用时,却会有“三七二十八”“四七二十一”等情况,这不仅是马虎,更是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所以针对死记硬背的理论一定要熟练掌握。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就是数感不强,方法不灵活。在四则运算里,很多时候考察的是孩子们能否运用一些定律灵活巧妙地计算。例如,运用加法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有些孩子看不到数字和算式的特点,找不到简便方法可用,所以计算起来不但麻烦,用时长,而且正确率也比较低。

第三就是能力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已不熟练的题型,首先明白算理算法,然后多练,熟能生巧,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养成好习惯。经常有一些孩子明明草稿纸上计算对了,却抄写时错误,这是马虎,根治马虎的“妙药”,就是要有好习惯。

第四,找到错题根源,对症吃药。李老师给打了个比方,你去看病,医生说是伤风,那你就不能吃肠胃药。所以当孩子计算出错,你要看他这个题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望闻问切”找到原因之后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练习。说到针对性练习,绝不是题海战术,让孩子做非常多的习题是不科学的,加强错题、陌生题练习,一定让他自己明白他错在哪了。

“掌握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李文平补充到,那就是做错题。对于学生练习中出错的情况,建议学生用好“错题本”,课下整理错题,利用课下时间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助力工作,帮孩子把错题整理在电脑上,通过换数字,调换题目里信息的前后顺序等方法,让旧题变新题。这样不用每次都用手抄,提前根据孩子的错误打印好,可每天有目的的练习,每周末再整体加强,慢慢地就把那些“漏洞”补上了。

家长该怎么辅导孩子?细心耐心,进入“老师”角色

朋友圈中经常被“妈妈陪娃写作业”刷屏,每个陪娃做作业的妈妈都是跌入凡间历劫的上神!一提到作业,孩子痛苦,家长头疼。那么,在辅导过程中,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耐心与细心是基本技能”,李文平向河北师说(ID:hebeishishuo)表示,家长们之所以无法与孩子沟通,是因为没有进入“老师”的角色,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觉得有些题目理所当然的怎样思考与回答。

很多家长盯着孩子写作业,一边责怪孩子一边点拨,然后孩子就越写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出错,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也要讲究方法,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只需要适当的点拨辅导即可,不要直接指出哪里出错,而是让孩子自己多看几遍题目,寻找错误并修正。

“你上课听讲了吗?”

“听了”。

“那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长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上课听懂了,课下做题却不会?

李老师严肃的说,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清楚,孩子能“听”明白,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针对不会的难题或错题,如果是新知识的练习作业,一定要先拿出课本,看上面的相关例题,让孩子复述老师是怎么讲的例题,如果他能流利的讲出来,那么这个知识点孩子是掌握的,反之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做再多题目,任你怎么嘶吼都无济于事,所以,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多读题干,找关键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成绩才能有所提高。

另外,要科学使用市场上拍照搜题等APP学习辅助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李文平介绍,数学需要大量做题、运算,老师和家长不可能也不会有充足的时间把孩子做的题目再做一遍,借助学习工具有利于提高效率,及时检测孩子对与错,但不能让孩子有依懒性,比如遇到不会的题目就直接搜答案,答案易得,方法难寻,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知识情况,明明不会做的题目却做对了,这个时候就要多留心。

课堂上不懂装懂,课后又不问?互换角色,建立小组式学习制

不懂装懂来源于很多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内心的胆怯自卑,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缺点,所以,老师在这方面就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每当我在课堂上学习完新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时,总是会引导学生先学老师的样子去复述,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学生都要反复地说,直到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李老师说这是“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也可以给“老师”及时补充。能“说出来”,“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了!同时,我还安排了能力强的同学坐中间,让他起带头作用,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既让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怎么引导?养成好习惯,“自已给自已找事儿”

很多家长认为,五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阶段,非常关键,这个时候才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知识是连接的,每一年都很重要,比如说咱们要盖个六层的房子,你能说只有第五层很重要吗?或者只有六层很重要吗?李文平告诉河北师说(ID:hebeishishuo),其实一层更重要,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学低学段因为题目较为简单,差距不会大,但越往上就越明显,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好的能力,就没有好的成绩。

针对偏弱的孩子,要补基础,查找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及时更新补丁。

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引导学生能“自已给自已找事儿”!老师和家长都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可建立积分制。起初利用积分给予学生一些物质奖励,待他们享受到这种学习方式给自已带来的好处后,也就是对学习有了成就感和掌控感,然后再把物质奖励引导为精神奖励。这样学习习惯和品质都有了提升,成绩也自然会有提高。

至于辅导班,要量力而行,不要让辅导班成为孩子的负担,一切从兴趣出发。

小平邦彦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小平邦彦经常说自己天资不好,但是他从中学开始,就是那种做事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几乎学不懂,然后就开始抄书,一直到抄懂为止。

对于这样的一个大数学家,他在数学学习的初期,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看书看不懂。所以我们经常说,看书看得很吃力,很费劲,这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那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