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时间:2024-02-27 05:32:16

相关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食物的食用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影响,从而形成饮食规则和食物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又是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的。各个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酒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强调酒在政治、教化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规范着个体和群体的饮酒行为。

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一)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的酒。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和祭祀的地方。面对门的后墙前放置供桌,桌上供奉祖宗神主和牌位等。火塘位置在供桌正前方或屋门两侧。在火塘边饮酒絮语,也就有在列祖列宗前饮酒的意味。

饮火塘酒,在有的民族中,是一种团结人群、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僳僳族怒族和独龙族在饮火塘酒时,除严禁在火塘边污言秽语外,较少受繁文缛节的限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宽松舒畅、热烈欢快的生活氛围。

(二)咂酒咂酒又称“砸酒”,古称“打甏”。甏是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咂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咂酒”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咂”即吮吸,“咂酒”就是借助竹管、藤管和芦苇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和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咂酒”按选用吸管的不同,又可分为竹管酒、藤管酒等,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彝、白、苗、僳僳、普米佤、哈尼、纳西、傣、壮、侗等民族之中。

(三)转转酒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或用竹管、木管和麦秆等空心管,插入酒坛依次吸一口咂酒,轮回传饮,至醉方休,称为转转酒或杆杆酒,流行于云南和四川等地。漫游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可见田边地头、山前路畔、街道集市,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的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仰身大笑,直至酒尽壶空才欢笑着分手,尤其在赶集的日子,彝族、傈僳族、苗族和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座大山上,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汉人为大哥,藏人为二哥,彝人为三弟,每年过节都团聚在一起。有一年,三弟开荒收获了许多荞子,磨荞面后煮了很多,请二位兄长前来共食。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后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四)同心酒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搂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酒具,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称同心酒。酒可一饮而尽,也可轻抿一口,说唱一段,再饮一口,如此再三,直至兴尽酒尽。使用的酒具有木碗、竹筒、牛角杯、羊角杯、猪蹄杯等。许多民族均有此饮酒方法,以彝族、苗族、僳僳族、怒族和独龙族等最为常见。在不同地区,这种饮酒方式又有连心酒、团结酒和双人酒等不同的称谓。 传统彝族村寨的喜庆佳期,男人都喜欢饮同心酒,主妇以木碗或牛羊角、猪蹄杯盛满水酒分给来宾,客人持杯寻旧友、觅新朋,共饮一碗双人酒,受到邀请同饮的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否则,邀请者会有被侮辱和欺负的感觉,被邀请人也会被人们视为无知无礼。这种同心酒也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但更多的是一种节庆礼仪、一种娱乐方式。云南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把饮同心酒视为增进友情和消除隔阂的最好办法。故友相遇,两人搂肩搭脖,边饮酒边叙旧,碗无余沥时,情谊更深;青春少男少女若饮一碗同心酒,则终身定矣;朋友之间有猜忌、宿仇、新恨,喝一碗同心酒,盟誓发咒后,翻转碗底点滴不剩,则新恨旧仇雪融冰消。更多的时候,人们仍然是把饮同心酒当成一种接待亲友的礼节,当做一种丰富生活色彩的娱乐手段。

(五)马上敬酒马和骡一直是山地民族最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贵客临门,主人恭候宾没有下马之前,即敬献美酒,此为马上敬酒。马上敬酒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接待宾的最高礼节,多用于隆隆重庄严的场合。 马上敬酒的礼俗,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在公路通到的山寨,贵宾进村时,人们夹道欢迎,来宾尚未下车,主人就会敬上一碗清冽甘甜的美酒,这实际就是马上敬酒的遗风。来到少数民族村寨的客人,如果受到马上敬酒或车上敬酒的礼遇,表明山寨已经把你当成了最尊贵的客人,呈送到胸前的美酒是绝无推辞余地的,一定要双手接酒,举杯齐眉一饮而尽,以万谢意和回敬,确实不胜酒力者也要把酒送到嘴边,多少喝一点才行,否则会被视为无理,接待规格会迅速降低,接待氛围也会迅速降温,令宾主都陷入尴尬境地。

(六)击鼓饮酒隋唐时期,滇西少数民族普遍流行击鼓饮酒的习俗,这与铜鼓和木鼓在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今日常生活中已不再多见,但傣族、景颇族、佤族和壮族等在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祀活动中,仍有击鼓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招同类”,烘托氛围,与从前击鼓而饮、饮则击鼓已不是同一意义上的活动。

(七)歌舞劝酒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将民族歌舞引入酒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歌舞劝酒并非一人所能完成,应有管乐演奏者数人、有捧杯者和执壶者。捧杯者先行,执壶者上酒,吹葫芦笙者边演奏动听的乐曲,边舞蹈至宾客前,在不停演奏的同时,用笙管不断把酒推向宾客面前,直到客人接杯饮酒. 歌舞劝酒的习俗尤其盛行于彝族社会中,只是“以笙推盏”的劝酒形式不常见,至今多演变为捧杯敬酒、歌舞劝饮。佳期良宵,彝家山寨由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组成敬酒、劝酒的队伍,一人执壶,一人捧牛角杯,一人唱曲,一人吹奏葫芦笙,一人吹奏竹笛或长箫(近年亦多吹奏口弦或口琴),一人弹三弦,边演奏边舞蹈至尊贵的客人前,执壶者上酒后退离一边,捧杯者举杯齐眉,宾客不饮,歌舞不止。宾客则应起身肃立,等劝酒一曲唱罢,也以歌致谢,双手接酒齐眉,回礼致谢后,或一饮而尽,或浅尝轻抿,再双手举杯齐眉致谢,将杯还给敬酒者。敬酒乐队再依次往下敬酒、劝酒。

歌舞劝酒融合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酒文化观念于一体,曾受到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领域的关注。傣族是一个好客善饮的民族。好友相逢,执酒为礼,自古而然。“酒醉时是伙伴,酒醒后是兄弟”,以歌劝酒一直保留至今。远方的客人或亲密的朋友临门,主人要斟满一碗清凉甘美的米酒敬给客人,以示欢迎,并且优雅而歌,既是敬酒,也是劝酒,歌大多即兴编唱。宴席间有的敬酒辞或劝酒辞达数十句乃至上百句之多。傣族群众敬酒和劝酒,虽然没有笙箫,没有丝弦没有舞蹈,但是,当主人手捧酒筒唱出优美、深情的劝酒歌时,谁又能拒绝呢?步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山水水,走进兄弟民族喜庆的场所和新婚的宴席,常常会受到歌舞劝酒的礼遇。兄弟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生活方式,常常会使偶尔深入大山的外地人忘记了自己是在陌生的异乡,“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油然而生。

(八)盟誓血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出于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甚至宗族与宗族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饮血酒是盟誓双方最重要的诅盟手段。血酒盟誓在各民族中均有表现。这种基于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形态下出现的仪式,不但在加强民族团结、解决争端、消除心理隔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中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钻牛皮饮血酒是盟誓中最庄重、肃穆的诅盟手段。历史上,葬族尤盛行此举。盟誓的基本方法是双方各出鸡一只、酒若干,共出一头牛,由毕摩念咒主持盟誓。杀鸡、牛,取血混于酒,剥下牛皮蒙在一个木架上,盟誓双方念誓词后,自牛尾钻进、牛头钻出,并诅誓“有负此盟,当同于此鸡、此牛”,共饮血酒一碗。由毕摩主誓,并以“法术”邀请天地山川、诸神灵监誓。在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结盟双方轻易不敢毁约。此法多用于解决重大的纠纷和政治结盟。

(九)拼伙酒酒是许多民族共有的饮酒习俗,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故又称“打拼伙”(打平伙);又因饮酒歌舞活动多在春暖花开时节举行,地点多在远离村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拼伙酒也叫“吃山酒”、“饮花酒”。有的民族中,这类本来属于随机性的饮酒习俗在长期发展中已逐渐稳定在某一时间和空间内,演变成全民性的民族节日,如云南省大姚县彝族昙华山的“插花节”、巍山县巍宝山的“二月八会”、贡山县怒族的“花山节”、滇东南苗族的“踩花山”等节日,均与拼伙酒的饮酒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承继关系。节日期间郊野宴饮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都保留着拼伙酒的遗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