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觅诗记】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上)

【觅诗记】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上)

时间:2021-12-17 02:16:46

相关推荐

【觅诗记】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上)

在清代诗史上,赵翼跟袁枚、蒋士铨齐名,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但这种说法的原始出处我却未曾寻得。乾隆年间的这三位大诗人,蒋士铨和袁枚都比赵翼去世得早,袁枚去世后,赵翼写过两首《袁才子挽诗》,其第一首为:

三家旗鼓各相当,十载何堪两告亡。

今日倚楼唯我在,他时传世究谁长?

看来,赵翼自认为这三人的作诗水平旗鼓相当。

赵翼撰《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嘉庆五年序湛诒堂刻本

从个人才能来说,赵翼所取得的功名比那两位要高。赵翼本是乾隆二十六年的探花,然而他真正的考试成绩本是状元,可是因为皇帝的一句话,他就由第一名变为了第三名。这样的结果跟钱谦益的经历颇为相像,而讲述这件事,则就要从赵翼参加科考开始。

其实赵翼打小就显现出了神童的色彩,姚鼐在《瓯北先生家传》中说赵:“生三岁,日能识字数十。十二岁学为文,一日成七艺。人皆奇之。”如果按家族史来说,赵翼本是宋王朝宗室,但到了赵翼祖上的这几辈,早已衰落不堪,为了生活,他在年轻时就跑到了北京来找出路,因为他有位舅舅在北京做幕僚,于是他便投奔于此处。

赵翼撰《廿二史札记补遗》,清嘉庆五年序湛诒堂刻本

赵翼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北漂,感觉到只有谋取功名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但那时的考试规定跟现在差不多,那就是:无论在哪里,要参加科考,必须回本籍。然而江南一带,明清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所以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着大把大把,但考试名额却很有限,所以,很多人就动脑筋想办法冒充北方的户籍来参加科考,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种做法应当叫作“高考移民”。

在那个时候,“高考移民”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赵翼觉得这个风险值得一冒,于是他就来到了天津。那时的户籍管理是怎样一套制度,这个我不了解,但肯定的是,那时没有普通话,而赵翼一张口就会是南方口音,所以他要冒充天津人,那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要会说天津话。

赵翼撰《陔余丛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刻本,书牌

赵翼撰《陔余丛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刻本,卷首

如前所说,赵翼打小就是个神童,他用吴语改津腔,虽然难度不小,但还是能够做得到。这件事记录于赵翼所写的一首名为《津门呈叶东壶运使》的诗中:

也随土着入胶黉,失一兵仍得一兵。

唇舌换如儿学语,姓名变岂容逃生。

鹏当北徙贪风便,鹊不南飞羡月明。

当年的秋天,赵翼就改名换姓,他冒充一位姓顾的考生参加了顺天乡试。那场考试,赵翼的答卷写得特别顺利,他很快答完了考卷,而此时,他看到同号舍一位姓周的考生因为临场生病,答卷仅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于是他将周的答卷拿来,竟然替周把答卷写完。

赵翼撰《瓯北全集》一百七十五卷,清乾隆嘉庆间湛贻堂刻本,书牌

本场的主考官是刑部兼军机尚书汪由敦,汪看到赵翼的答卷后,准备把赵列为“解首”,然而又觉得赵翼的文章写得太过激情,于是就把他列为了第21名。汪由敦很喜欢这个青年,考试结束后,他把赵翼请到自己家中做了其两个儿子的老师,从此之后,汪由敦的很多回信以及给皇帝的很多公函,也全都由赵翼来代笔。

其实,赵翼所代笔之文都经过了汪由敦的修改,而汪是赵考取举人的座师,汪当然知道赵文的优点和缺点。那时赵翼写文章喜欢用华丽的词句,而汪却会将这些词句一律删除。刚开始赵不理解,后来他慢慢地明白了,这么做可以使得他文中的浮躁之气渐渐消失。赵翼特别感激汪由敦给自己的潜移默化的教诲,在《檐曝杂记》卷二中称:“余自乾隆十五年冬客公第,……诗文多余属草,每经公笔削,皆惬心餍理,不能更易一字。尝一月中代作古文三十篇,篇各仿一家,公辄为指其派系所自,无一二爽。此非遍历诸家不能也。”

赵翼撰《瓯北诗钞》书牌

其实赵翼考取举人也有着预兆,因为他以第二十一名的名次考取举人后,报信回老家,而其家中种的一株玫瑰也正好开了二十一朵花,这让家里人觉得真是太神奇了,看来命运真是前定。虽然如此,但赵翼并不认命,他不想长期地做个幕僚,正在此时机会来了。乾隆十九年,朝廷开考内阁中书,赵翼抓住这个机会,参加了这场考试,并以第九名的成绩被录取,至此他正式参加了工作。而后他仅在内阁中书的位置上任职一年,就又被幸运地选为军机处行走。

但是,赵翼还是觉得只有考中进士才是正统的出身,但那个时候,因为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中,有人考取过状元,于是有人议论这是近水楼台的走后门,这种说法流传开来,对军机处构成了不小的压力,所以他们特别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又有人考取了状元。当时赵翼的领导是傅恒,傅当然了解赵的作文能力,他觉得赵去参加科考很有可能考取状元,于是他私下跟赵翼讲:你若参加考试,可千万不要考个状元。

赵翼撰《瓯北诗钞》卷首

领导的话赵翼当然要听,但在心里他也当然不服气,而恰好乾隆二十六年的这场恩科考试的读卷官是军机大臣刘统勋和刘纶,这两位也同样都是军机处的领导,赵翼当然跟他们很熟。

初次来北京时,通过外舅刘午岩的介绍,赵翼就曾入刑部尚书刘统勋幕中,刘很看重赵的文采,当时让赵帮着自己编《国朝宫史》,同时刘统勋还把自己的儿子刘墉介绍给赵,二人于是成了能够玩在一起的好友。也正因如此,赵翼特别了解刘统勋的为人,他认定刘统勋此次做阅卷官,为了避嫌,肯定不会给自己判个高分。又因为赵翼知道刘统勋特别熟悉自己的字体,刘在判卷时肯定能看出哪张是自己所答者。想到这一层,赵翼决定改变自己答卷上用的字体,于是他就用欧阳询的字体来书写答卷。

赵翼撰《檐曝杂记》书牌

果真如赵翼所料,刘统勋绝不希望赵翼能够考取前三名,于是他就跟刘纶仔细地审阅答卷。因为清朝的考试是实行糊名制,所以要辨识出哪份答卷是哪个考生所写,只能从字迹上找线索。刘统勋知道当年赵翼在自己家时,特别喜欢模仿其子刘墉的书法,因为刘墉当时已是着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所以刘统勋就在这二百多份答卷中寻找这种熟悉字迹,可是全部看完也没能找到,于是另一位判卷官刘纶认为:“遍检二百七卷,无赵云崧书,则必变体矣。”

刘纶果真聪明,他觉得这些考卷中没有赵翼的字体,肯定是他临时变换了。但刘统勋对自己的眼力特别有自信,他觉得刘纶疑惑的那份答卷肯定不是出自赵翼之手:“赵云崧字迹,虽烧灰亦可认。此必非也。”但他还是仔细看了一遍这份疑似赵翼的答卷,而后刘统勋的结论是:“赵云崧文素跅弛不羁,亦不能如此谨严。”然而这时却出了一个岔头,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乾隆皇帝将一位平叛凯旋的大将兆惠派来做阅卷官。这位兆惠既不是文人也不是汉人,因为他根本看不懂汉文。弘历有那么好的文学修养,为什么派一位连汉文都不认识的武将来做阅卷官呢?这种心理还真不好猜测。

那时的殿试卷是由多位考官共同来评审,每一位考官认为某卷答得不错,就会在封面上画个圈儿,九位考官若都首肯,上面就会有九个圈儿。兆惠虽然不识字,但他会数圈儿,于是他就将画有九个圈儿的一份答卷从考卷中挑了出来,并与其他的九份考卷一起呈给了乾隆帝。

赵翼撰《檐曝杂记》卷首

弘历将这些答卷看了一遍,而后做了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这个故事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我将赵兴勤在《赵翼评传》中的一段话抄录如下:“见第一卷是江南人赵翼,第二卷浙江人胡高望,都是中书,而第三卷王杰,则是陕西人。因召读卷大臣,问:‘本朝陕西有没有状元?’大臣连忙回答:‘前朝有康海,本朝则没有。’帝即以王杰与瓯北卷互换,并从此记住了赵翼的名字。”

看来弘历也认为赵翼的这份答卷确实不错,但他觉得前两名都是南方人,而进入清朝之后,陕西却没有出过状元,于是皇帝就将王杰的答卷跟赵翼互换,王杰成为了状元,而赵翼成为了第三名。

我对这种说法多少有一点小疑惑,这个疑惑就是出自赵翼以前冒充天津人考取举人的结果。因为在答卷中一般会书写自己的籍贯,如果赵翼直接写自己是南方人,那就等于说,他考取举人之事是弄虚作假。撒谎这件事按照正常的规律来说,当第一个谎话得到了公认,那么本人也只能一直地坚持下去来完善这个谎言。以此推论,赵翼也只能在考卷上把自己写为天津人或者北方某地人,他绝不会自揭谜底地把自己写成江南人。如此说来,那弘历怎么知道他是南方人?也许是考取举人时撒的谎到了考取进士时就不用再圆谎了?这我真的不了解。

赵翼撰《皇朝武功纪盛》卷首

不管怎么说吧,本来要戴在赵翼头上的状元桂冠,就因为皇帝的一句话而飞走了。显然,弘历觉得自己的这个做法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第二天他就在朝中跟众位大臣们讲:“赵翼文自然佳,然江浙多状元,无足异,陕西则本朝尚未有。今当西师大凯之后,王杰卷至第三,即与一状元亦不为过。”这种说法好像是冠冕堂皇,但经过赵兴勤的考证,他觉得弘历将王杰列为状元是另有原因。因为王杰曾经做过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谟的幕僚,而此二人当年给皇帝递送的公文和奏折,大多是出自王杰之手,所以乾隆皇帝在审看前10名考生的答卷时,偶然间看到了熟识的字体,《清史稿·王杰传》中称:“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

因为尹继善是当年的重臣,所以他给皇帝上的奏折数量较大,而这些文本均为王杰所书者,所以弘历对王杰的字特别熟悉,而后他一打听,这位考生就是给尹继善代笔之人,这就让弘历有了本能的好感,于是就把王列为了状元。后来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见到了王杰,见其风度翩翩,这让弘历觉得自己选对了人。而时间证明了弘历的眼光很好,这位王杰后来果真为清廷做出了很多贡献。

赵翼撰《皇朝武功纪盛》书牌

到手的状元飞走了,这当然让赵翼很不爽,他一直对该事耿耿于怀,直到其晚年,他还在《外孙金皋京闱发解喜赋》一诗的自注中称:“余廷试卷进呈第一,后改第三,大魁佹失,心常歉然。”虽然不是状元,但成为了全国高考的总分第三名,其实也很值得荣耀,然而赵翼后来的仕途却未能步步高升。

因为考试的事情,弘历记住了赵翼的名字,他当然也清楚赵翼是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被拿下了状元的头衔,但弘历却一点儿都没有歉意,这倒不单纯是因为他是皇帝,因为弘历曾经跟赵翼的领导傅恒说过这样的话:“(赵翼)文自佳,而殊少福相”,这句话后来赵翼也知道了,他在《散馆恭记》诗中的自注也引用了弘历的这句话。不知是弘历会相面还是他给自己的决定找了一个理由。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