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壮族歌圩节

壮族歌圩节

时间:2018-07-04 03:19:56

相关推荐

壮族歌圩节

壮族人民素来能歌善唱,他们劳动时唱,休息时也唱。无论山涧、田头、村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壮族人民会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壮语叫“窝埠坡”。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时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开展,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开展,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被称为壮族“歌圩节”,又称为“三月三”、“歌婆节”。歌圩场上一般有好几个歌台,歌台用竹子架起,再盖上壮族妇女自织的各色土布而成。较大的歌圩,据说有上万人参加。届时,壮族男女青年身穿盛装,欢聚圩场,在那里开展行歌问答,抛绣球、碰彩蛋、放球、还球以及舞龙、舞狮、拳术、社戏等传统活动。

参加歌圩的除了青年人以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

歌圩非常热闹,除了参加活动的,还有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

壮族歌圩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以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的说法流传最广。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自传”,说明了壮族歌圩节的起源与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今宜州市)的一个渔民家里,从小就非常喜欢唱山歌。她被地主莫怀仁害死在鱼峰山下的小龙潭内,骑着鲤鱼唱着山歌腾空而去,成了歌仙。据有的地方传说,刘三姐遇害的日子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三月三也是歌圩节的时间。

歌圩节那天,壮族人民以游行的形式奔向活动中心。游行队伍以龙狮和高跷为前导。踩高跷的一般由八人组成,他们装扮成传说中八仙的模样,簇拥载着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的彩船。这是在演绎壮族的传统节目《八仙过海送新娘》。有的青年还装扮成孙悟空和猪八戒模样为队伍开路。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们还用扎花披彩的滑竿抬着壮族最珍贵的祭祀礼品——烧烤猪。大家在一片喜庆中载歌载舞的向歌圩的中心地奔去。

歌圩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对歌赛歌。在比赛开始之前,人们先要敬刘三姐,他们抬着刘三姐的神像游行一圈,祈求刘三姐保佑三月三歌圩节圆满举行、人人对歌如意。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摆开阵势开始对歌。对歌唱的都是山歌。壮族山歌曲调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的内容很是丰富,包括爱情、历史、农事、生活风俗习惯和天文地理等。对歌的形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后来又发展出联唱和盘唱。男女对唱有一定的程序和唱法:先唱催请歌,然后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和深交歌,最后唱分别歌。对歌还有独唱、对唱、领和的多声部等形式。对唱的山歌除了部分是传统的山歌外,大多则是歌手的即兴发挥之作。他们用触景生情、托物取喻的手法,以猜谜、盘问等形式,唱出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的山歌。对歌活动也是壮族男女青年交友的好时机。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物色对手。若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开始唱见面歌、催请歌。女方如果也有意就答歌。男青年接着唱询问歌,待彼此有了情谊之后就进入唱爱慕歌、交情歌的环节。山歌成了紧系男女青年之心的红线。

在广西的某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对歌形式,称为“还球歌圩”。这种歌圩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先由一方将用丝线、羽毛织成的彩球送给另一方,双方约定在半年或一年后,由接球的一方前来还球,并举行盛大的山歌比赛。

相约的日期到了,接受还球的一方就摆起个台,准备接球。对歌时,若还球的一方唱不赢,彩球还不回去,只有相约日期改日再战。

在歌圩节期间。男女青年还举行有趣的抛绣球活动。抛绣球又叫“飞跎”,此项活动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制作绣球充分体现了壮家姑娘的精巧手艺。传统的绣球是用彩色绸布缝成直径约6厘米的八角形圆兜,里面装上大米、黄豆、绿豆或沙子等,约重3两。底部坠着10多根10厘米长的丝穗。顶部系一根约60厘米长的绳子,绳端结一个小布球,称为飘带。绣球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的,更有鸭子形或鱼形的。这些象征爱情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都十分精巧可爱。抛绣球时,男女青年分站在歌台两边的空地上,互相抛掷,接不住绣球的一方则要罚唱山歌或表演节目。未婚的壮家姑娘一般都是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要是觉得眼前小伙子不错,就会趁旁人不注意时向意中人抛掷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会在绣球上绑上手帕、毛巾等礼物掷还女方。再通过对歌建立感情以互订秦晋之好。

三月三歌圩节期间,各家各户都吃五色糯米饭,预祝五谷丰登。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水浸泡糯米,然后做成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据传这种食品得到过仙女们的赞赏,也有的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用的。壮家儿女吃了五色糯米饭则身体健壮、人丁兴旺。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流行一种传统项目叫抢花炮。节日中花炮被发射腾空而起,传说能抢到花炮的人会幸福、幸运一生,于是人们都争抢花炮。歌圩节里除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如斗鸡、斗画眉等,逐渐成为歌圩节中非常吸引人的活动项目。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歌婆节,又称歌墟,是壮族盛大的歌节。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这四天举行。

壮族地区歌多歌美,到处都可听到嚎亮悦耳的歌声。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传说唐代壮族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她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因而被奉为歌仙。每当歌婆节到来之时,成百上千的壮族青年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赶歌墟。在歌墟上,男女青年相互对歌盘唱,以示表达爱情,进行社交活动。

他们开口就唱,出口成诗,彼此对答如流,有时赛上几天几夜也分不出胜负。壮歌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都是四句。除了一些随编随唱的情歌、盘歌外,壮族还有不少优美的长篇故事歌。如在壮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传扬歌》长期以来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成为伦理教科书。如今,歌婆节还增添了舞蹈的内容。别有风趣的“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代”“扁担舞”、“铜鼓舞”等,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性格。节日期间,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柳州,鱼峰山下夜夜歌声不断;在桂林,优美动人的山歌荡床于画山秀水之间;在六十多个各民族聚居的县市,歌会、歌堂、歌好……各具情趣,异彩纷呈,真是:八桂无处不飞歌。

歌墟节

看过电影《刘三姐》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那位以山歌歌颂正义和爱情,奚落财主、揭露丑恶的刘三姐。生活在文山州的壮族人民每年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就是人们为纪念歌仙刘三姐,在其遇害的日子唱歌三天三夜,以表达对她怀念之情的节日。另一种关于歌墟节起源的说法是:过去天下大旱,人们唱歌悦神,美妙的歌声打动了雷神,雷神降雨解除了旱情,使农业喜获丰收。于是壮族人每年都唱歌悦神,最终形成歌墟节。

人们常说,壮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壮族人从会说话就会唱歌,一生中什么事都离不开歌:爱情是歌、劳动是歌、痛苦是歌、欢乐还是歌。到了白发苍苍的年龄,仍是用山歌催眠膝下孙儿,传授人生体验。“三月三”的歌墟,更是为青年男女“依歌择偶”提供了广阔天地。正如壮谚所说:“山歌是头一个媒人。”壮族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恋,从定情到结婚,无不是在山歌中进行的。

歌墟节开始之日,男女老幼身着盛装前往固定歌场,三五成群,互相结伴,参加者多至上万人。对歌的主力自然是青年男女,姑娘们落落大方地站在草坪上,观察、选择对手;小伙子则翘首以待,在人群中转悠、挑选,寻找对歌的对象。选定后就按性别分成两个对歌群,双方拉开阵势,各推一人开唱,随后自行接替。这个集体对歌队伍,是成员间相互摸底的试探期,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每个人都尽力地通过对歌表现自己的聪明机智,力求问得新、答得妙、唱得好。每到精彩绝妙之处,双方都忘情地拍手称好。倘若某小伙儿相中某姑娘,集体对唱时可向她大献殷勤,若姑娘也有意,则投之以秋波,二人心领神会,待集体对歌告一段落,就双双离开,单独活动,或在月色中轻声细语,或在林阴下卿卿我我,或在溪流边流连徜徉,开始真正的情歌对唱。随着情歌越唱越甜,两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分手的时候,免不了还要唱难舍难分的分别歌,约定下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小伙子生怕姑娘动摇,最后还要叮嘱:

一棵果树九枝丫

结了果子不结瓜

结了桃子不结杏

连情之后莫心花。

姑娘听了似有几分生气,遂斩钉截铁地回唱道:

三尺白布染成蓝

染蓝容易漂白难。

纵是蓝布又变白

妹心仍在哥身上。

这样一对素昧平生的青年,通过对歌相互认识、了解和沟通,逐步建立感情,最终步人婚姻的殿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