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青藏科考第二十天至二十二天:此去归乡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青藏科考第二十天至二十二天:此去归乡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时间:2022-12-15 18:48:34

相关推荐

青藏科考第二十天至二十二天:此去归乡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八月进入了倒计时的日子,像是一场梦一样,科考队员们二十有余的科考行程圆满结束了。21日至23日,从唐古拉山镇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回到西宁,经过最后两天的赶路科考队员们又回到了开始的起点地。尽管分别就在眼前,大家还是将心中的不舍藏了起来完美地完成了最后的工作。

01

8月21日

唐古拉山镇八点的早晨是灰蒙蒙的阴天,科考队员们的车缓缓驶过了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与公路桥平行相望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沱沱河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桥位海拔4700多米, 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桥梁之一。

行驶在沱沱河大桥之上

沿109国道一路向北在途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时,科考队员们看到了为保护青藏铁路不受风沙威胁所修建的工程措施。地表一米见方的砾石方格可起到固沙作用,具有一定疏透度的水泥栅栏可消减风速,有效阻止风沙流到达铁路,二者结合形成了立体防沙固沙结构,保护铁路安全运行。

道路旁的砾石方格

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吃过午饭不久,我们便如约而至。在这里,伍老师身兼导游一职为大家讲解介绍了在青藏铁路及公路旁常见的热棒的工作原理以及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景点的地理小知识。我国铁路建设者创造性的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热棒技术等措施,成功解决了高寒地区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反复冻融和冬季不完全冻结对道路路基破坏的问题,相关知识可参考昨天(第19日)科考日志。倾斜设置的热棒可使路基正下方的冻土得到更好的保护。

伍老师在昆仑山口为大家讲解热棒工作原理及工作季节

从昆仑山口经垭口盆地穿过惊仙谷到到达西大滩,进入西大滩不久,回头可看到昆仑山型石冰川。石冰川是中低纬高寒地区特有的冰缘地貌类型,也是多年冻土存在的标志。表面看上去,全是些带棱角的石块,外形和冰川极为相似,故名石冰川。与石冰川遥相对望的山坡上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冰缘地貌——石河。石河与石冰川的区别主要是石冰川规模大、大量厚层的碎屑在冻融及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运动,形成类似冰川的舌状前端,而石河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顺坡而下。

昆仑山型石冰川

石河

伍老师和邱老师讲解石冰川与石河的区别

02

8月22日

22日全体进入了赶路模式,从格尔木经京藏高速至西宁,全长760多公里,驶入西宁时已是伴有风雨的夜晚。在宾馆我们送别了20多天以来任劳任怨的司机师傅们,整理好采集的各类样品,即将与青藏高原作别。

03

8月23日

23日是在西宁的最后一日,老师同学们仍然起了个大早,在返程之前先将一位贵客送上回程之路——各类样品和工具。22天以来,我们共计进行了168个样点的采样,共采集各类土壤样品1253kg,植物样品300多包。如此贵重的样品,几位同学和留下来帮忙的韩师傅(和皮卡)忙了一上午才将它们送走。在此要特别感谢韩师傅、韩师傅的皮卡、疯狂打包的快递员以及忙碌了一大早的同学们,每一份样品的安全都有你们的功劳。样品返程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也即将离开青藏高原,各奔东西。22天的辛苦与22天的快乐,我们是快乐的科考队,青藏高原,明年再见!

再回顾一下22天的采样路线吧

寄样品第一步:从车上卸下来(皮卡瘦身成功!)

寄样品第二步:打包(快递员震惊(○´・д・))

寄样品第三步:贴上快递单(哎呀妈呀可算打包完了)

彩蛋

路遇徒步驴友的小狗

值得珍藏的大合照

昆仑山垭口老师与同学们集体合照

同学们舀取昆仑圣泉

赵晓萌 王源源丨文案

马罗丨编辑

黄永梅 伍永秋丨审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