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 真的是愚昧吗?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时代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 真的是愚昧吗?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时代

时间:2024-01-28 08:05:50

相关推荐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 真的是愚昧吗?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时代

文|竹映月江

《论语》有云“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圣人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就是一句流行语:世道变化,是从礼崩乐坏开始的。

那么,孔圣人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或许,是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

01 诸侯大会

周襄王九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引得春秋各诸侯觊觎霸主之位。这其中,就有楚国的楚成王与宋国的宋襄公。

楚国宋国互相不服气,干脆相约在齐国开会讨论此事。于是周襄王十三年,楚国、宋国、齐国的君主们一起在齐国开了场峰会,峰会上三国老大一致决定,当年秋天由宋国召集诸侯大会。

等到秋天时,宋国如约举办诸侯大会。楚、陈、蔡、许、曹、郑等诸侯国如约赴会,但宋国公子目夷觉得楚人一向诡计多端,便建议宋襄公带齐士兵武器再去诸侯大会。

宋襄公却说:“我是要去展示仁义的,而仁义是治天下的根本”。说完,宋襄公就轻车简从前往会场,以便通过仁义形象取得与会诸侯的信任与支持。

谁知宋襄公还没到会场,楚国便如公子目夷猜测的那样搞事情,趁着宋襄公不备半路突袭,一举擒获了宋襄公,紧接着便进攻宋国本土。

好在宋国臣僚尽心,将士拼命,粉碎了楚国的进攻计划。随后鲁国出面做起了和事佬,一番调停终于让楚国放回了宋襄公。

灰溜溜回到宋国的宋襄公,一心想要报仇雪耻。于是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一起去打楚国的小弟郑国,吓得郑国连夜派人去找楚国求救。

眼看宋国想群殴自己的小弟郑国,楚国坐不住了。周襄王十四年,楚国再次出兵进攻宋国,宋襄公听说后,立刻率军在泓水北岸驻防,准备一雪前耻。

大战,一触即发。

02 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军抵达泓水南岸,开始渡河进攻宋军。但宋军早就在北岸摆好了阵势,正好整以暇地看着楚国吃力地发动着渡河战役。

这时,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们兵少,趁着楚军还没过河,我们立刻进攻吧”。

宋襄公白了公子目夷一眼,说:“不行,君子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寡人虽不才,但也不能进攻还没准备好的对手。”

说话间的功夫,楚军的渡河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宋大司马公孙固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再次建议宋襄公“半渡而击”,但宋襄公依然无情地回绝了。

等到楚军终于全员过河后,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下令进攻,但宋襄公看对方还在排兵布阵,依然不肯动手,一直等到楚军完全准备妥当后,才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精锐禁卫军便楚军全歼,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好不容易才逃回宋国。

03 礼崩乐坏

宋襄公回国后,受到了臣民的一致责怪。人们都背地里说宋襄公愚蠢,坐失战机让无数大好儿郎葬身疆场。

但对于宋襄公而言,他何尝看不清敌我形势,但是骨子里遵循古礼的贵族基因,让他无法带头破坏礼法。

毕竟,春秋前中期的战争,远非后人们想象的那样尸横遍野。某种意义上,那时的战争更像一场竞技赛,是诸侯们彰显肌肉的实力体现。

正因如此,战争便有了约束双方的礼。正如美国学者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所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战争,有时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离不开礼的约束。”

这里提到的礼,就是一种战争精神。春秋前中期战争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双方遵守承诺,讲究信义,以行使阴谋诡计为耻。

然而,随着宋襄公泓水之战的失败,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们开始摒弃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转而推崇以“诡计谋略”为特色的新型战争方式,以至于后世的《淮南子》中,也用沉重的笔墨记载了一句:“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如此一来,春秋后期乃至此后许多朝代的战争惨烈度就如坐火箭般直线上升,当战争不在是双方在古礼约束下的点到即止,堕其城,毁其国,掠于饶野的血色便染红了后世的史册。

习惯了杀戮与战争残酷性的后人们,偶一翻开落满灰尘的史册,发现了千百年前,宋襄公在泓水战败的故事,于是后人们带着既定思维哈哈一笑,顺手给宋襄公贴上一枚愚蠢的标签。

但宋襄公真的是愚蠢吗?或许,只是泓水之战后,人们再也无法理解,那个遵循古礼的时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