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青砖碧瓦庭院深 门楼巍

【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青砖碧瓦庭院深 门楼巍

时间:2023-04-18 00:54:34

相关推荐

【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青砖碧瓦庭院深 门楼巍

青砖碧瓦庭院深门楼巍峨三百年

▲张氏老宅外景

□本报记者 杨元琪 实习生 刘真/文 张鹏/图

一条名为永熙路的乡间小道连接着蒲城、门楼张两个村庄。相传蒲城村于明朝永乐年间渐成规模,门楼张村兴盛于清朝康熙年间,遂各取一字,名曰永熙路。

从蒲城村东行约1公里就到了门楼张村,青砖碧瓦掩映在绿树之间,这处古宅便是门楼张清代民居。

“门楼张”的由来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张家的后人,我深感责任重大,竭尽所能要把家族的历史还原好,展现在世人面前。”6月5日上午,门楼张张氏第十五代后人张明志站在自家老宅之前,额头上满是汗珠。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房檐上的石雕,仿佛其中凝聚着整个家族300多年来的历史。

▲修旧如旧的老宅

张明志说,族谱记载,门楼张张氏一脉以张应夏为始迁祖。张应夏系南阳张寨湾张升后人。张升系明初英国公张辅之后,随明太祖朱元璋第23子唐王朱桱就藩南阳,洪熙元年入赘唐藩。张升之子张英陪读于第四任唐王朱芝址,仍赘于唐藩。至九世,值明末大乱,兵燹纷攘。为躲避战乱,张应夏一家人外迁,后来定居于门楼张村。

从门楼张村所处地理位置看,村西有成片的沙岗和沙河支流老龙潭遗迹,村东良田成片,且位于河边,又西临许宛古道,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适宜居住。

张应夏一家人定居后,把教育作为修身、齐家的根本之道,“出官以能、居官以廉、经商以信、务农以勤、持家以俭、教化以礼”。

据现存史料记载,张应夏后人张元修为清代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恩贡,入京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着。康熙帝曾赐其“职伦德思”金匾,后又赐地千顷,予以褒奖。宅第落成后,张元修大宴宾客,引以为豪。某日,叶县县令闻名来此,倍加赞赏,命名为门楼张,并欣然题联一幅:“能工巧匠鲁班艺,精雕细刻天工术。”县令墨宝原来一直挂在张元修长子张维汉的客厅里,民国初期遗失。也有人说,张家人因“高大的门楼”将村名叫作门楼张,一直沿用至今。

无论如何,门楼张村的由来,都与张氏宅第高大的门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宅第建成后,张元修的后代又用几十年的时间扩建了这处院落,从东到西,分为五进的三个独立院落,分别是张元修长子张维汉、次子张振汉、三子张兴汉三兄弟的宅院。

饱经岁月侵蚀

300多年过去了,三座门楼依然巍峨矗立,但院落早已破败不堪。目前,这处古建筑群仅存临街3座门楼和院内5座主楼,与鼎盛时期的15个院落、300多间房相差甚远。院内杂草丛生,但透过两丈多高的堂屋可以想见当初这里人丁兴盛、生活富足的场景。

这处古建筑群坐北朝南,集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正房和东、西、南房。在鼎盛时期,整个建筑群南北长157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8949平方米,由三处并排而又独立的五进宅院组成。

目前,建筑保存比较完整或经修复的房屋有:三个门楼;东门第一进院东二层楼房和南房,第三进院堂屋三层楼房;三门第四进院二层堂屋和东、西房;东门东的二层楼房等。这些楼房系砖石混合垒砌而成,坚固耐用,还建有了望台等防御系统。

▲在张氏老宅居住的张文贤老人

时至今日,张维汉的宅院里仍有张家后人居住。“我一辈子都在这儿住,90多年了。”说这话的是90多岁的张文贤,他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泰然自若。院子东侧是东厢房,保存完整,张明志带着记者登上了二层的阁楼,木地板吱吱作响。“我小时候经常上来玩,这里原来有个纺花车。”张明志说,这间房在民国时期分给了他父亲,至今还保留着房契,这里到处充满了他童年的记忆。推开阁楼东侧木窗,东北方约百米处有座与堂屋相仿的建筑,那是张家用来招待客人的房屋,可以想见当年张家门庭若市的场景。

据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宝郑介绍,门楼张清代建筑群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能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已经说明它的分量。但是作为典型的民居建筑,久经岁月,多数建筑毁坏消失,剩余的建筑大部分也存在屋顶漏雨、墙面裂缝和墙体坍塌等问题,亟待维修保护。近十年来,我市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次保护维修。第一次维修从底开始,3月结束。第二次维修从开始,当年8月公开招标,投入资金250万元,结束,主要包括主房、东厢房、西厢房、过厅等8座建筑,涉及24间房屋的维修、重建。

门楼张清代建筑群对研究平顶山和中原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我市张姓文化和门楼张张氏家族繁衍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多院落主次有别于和谐统一的理念有着鲜明特点,特别是其兄弟三门东中西三座宅院沿街门堂的连山设计,错落有致,匠心独运。

▲曾经在老宅居住过的高凤霞回忆往日故事。

建筑设计精妙

“这处古民居是我们每个门楼张人的骄傲,真希望有一天会像乔家大院那样,被全国乃至世界所知晓。”文保员张大豪作为土生土长的门楼张人,对老宅颇有研究。他说,张氏家族是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建筑大门在古人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主人的脸面。张氏三兄弟宅院的门墩很大,如此大的尺寸规格,看似逾越了张元修及其三子的身份等级,这在封建时代,是要杀头的。但智慧的张家人将门墩做成素面门墩,不雕龙刻虎,不用抱鼓石等高品级的官邸规格,目的就是为了等到张元修及子孙的身份达到一定等级之后,再“刷新”门墩石。

在张维汉宅的门楼上,两块砖雕一个是鹤,一个是鹿,合起来就是“鹤鹿同寿”,大门左侧的砖雕上一个惟妙惟肖的猴子双手并拢骑在一匹骏马之上,其寓意是“马上封侯”。

在张振汉宅的门楼上,木雕为鹿,其寓意是“禄”。左侧砖雕上两只貔貅嬉戏相逐,其寓意是能食四方之财。

在张兴汉宅门楼仅存的木雕上,左右两只龙首蛇身的蛟驾云翻滚,翘首相望。在传统文化中,蛟若遇雷电暴雨,必将扶摇直上九霄。

从门楼可以看出,大儿子张维汉家大门与二儿子张振汉家大门之间有3间房屋,张振汉家大门与三儿子张兴汉家大门之间有两间房屋,而张兴汉家大门旁只有一间房屋,这也体现了长幼有序。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外面发大水,这里总是安然无恙。”张大豪说,宅子在防洪设计上也很精妙,三处宅院位置较高且设有排洪通道,东、西各有泄洪水塘,在新中国成立前,洪水淹没周边村庄、土地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门楼前道路通畅,收容受灾乡民。

【打造文旅名城 走进传统村落】《寻回老家的路——村子记事》青砖碧瓦庭院深 门楼巍峨三百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