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转载]名医故事:名医进士许叔微艺高胆大挽危症

[转载]名医故事:名医进士许叔微艺高胆大挽危症

时间:2019-04-17 09:38:37

相关推荐

[转载]名医故事:名医进士许叔微艺高胆大挽危症

话说真州白沙乡下有一名中年男子患了伤寒,大便几乎不通,每天申时(即现在所说的下午3~5点)体温高,发热却无汗。此时他难受得两手乱抓,神志不清,双眼直视,喘气很急。其家人为他先后请过好几位医生来瞧病,却都是诊了一下脉之后说一句“另请高明”就告辞了,这么多医生都无能为力,看来治愈的希望很渺茫是了,乡邻们有的说:“赶快为他准备后事吧!”有的则说:“听说许学土是治疗伤寒病的高手,还是请他来瞧瞧吧!”病人的家人当然要竭尽全力挽救亲人的生命,他们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将出诊在外多日之后刚刚归来的许学士请到了家里。原来,医生出了名,接他出诊的人太多而应接不暇是常事。许学士一进这位病人的家门,未落座就直接走到病人床边开始瞧病。只见他一边诊脉,一边紧锁眉头,病人的家人们都心悬一线。诊完脉,许学土说:“脉象不太好呀,简直到了九死一生的边缘,好像还呕吐过,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伤寒症,医圣张仲景曾经有记载,可就是没有直接介绍治疗的方法。医圣是这样讲的:患了这种伤寒之后,如果脉弦,就有一线生的希望,如果脉涩,则必死无疑。这位病人的脉象还不涩,仍有可能医好,但是,由于出现了呕吐现象,他的病就难治了。一是难以找准药方,二是难以让病人服下药汤,因而使前面来的几位医生望而却步,这并非他们医术不高,而是他们诊断出了难治之症不敢施治罢了。我今天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全力施救,先开一个药方,你们派一个人到药铺去尽快将药购来煎好,然后我来指导大家怎样强行给他灌服,服下之后,如果大便畅通了,病人就有了治愈的希望。”

听了许学士这一番话,病人家属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各自准备购药、煎药的事儿去了。许学士一直等到煎好的药汤送到病人床前,又指导大家将药汤给病人灌服下去。然后他又说:“大家放心,一个时辰之后病人大便能畅通就有救了。”说完起身告辞,承诺明日定来复诊。

许学士开的药方原来是小承气汤:大黄4两、厚朴2两(姜炒)、积实3枚(麸炒),入水4升煎至约1.2升后去渣,分2次温服。小承气汤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病人服药之后,刚刚过一个时辰,果然大便畅通了。随之,所有的症状都缓慢地消退,神志也清醒多了。

第二天,许学士如约前来复诊,看到病人完全大变样了,再次切脉,已是微弦,便高兴地说:“只要再调养半个月以巩固疗效,病人就可完全康复了。“于是他提笔写了一个调养单方留给病人的家人。

几位医生治不好(确切地说是不敢治)的病,被许学士用很简单的三味药就治好了,病人的家人非常感激。可乡邻中有一个好事者却说:“原来治病这样简单!”许学土说:“一切都是按照医圣张仲景的方法做的,只是张老先生在介绍病情之后没有当即告诉你如何开药方,当医生的只有灵活掌握,治病才得心应手。”一席话,说得众人称赞不已,都说他医术高超,真不愧是一位学士。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杰出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姓奉为神医。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另著《活法》、《辨类》、《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现已散佚。

元按五年(1090年),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真州疾疫大作,许叔微上门为百姓诊治,十活八九。后南渡居常州,又迁太湖马迹山(今无锡马山)。绍兴二年(l132年)中进士,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良,退隐乡里,行医济人。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岳飞被害后,韩世忠自请解职,移居苏州,常渡太湖访许叔微,共抒忧国情怀。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座用,很有启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