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消化性溃疡疗效差?结合中医试试!

消化性溃疡疗效差?结合中医试试!

时间:2024-05-18 05:55:17

相关推荐

消化性溃疡疗效差?结合中医试试!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消化道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其中胃、十二指肠最为常见,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90%以上的患者都有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不适,西医的治疗主要以使用强效抑酸剂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

若消化性溃疡患者尚处于急性期,且伴随出血,一般建议使用西医方法治疗,可迅速缓解、控制病情。

但对于慢性患者,西医治疗有许多不良反应,且疾病较容易复发,甚至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久治不愈,此时,可建议患者尝试使用中医疗法。

中医可以取长补短,减少西医治疗的劣势,辨证论治结合针灸治疗可增加治愈成功率。

中医上的消化性溃疡

中医一般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脘痛”范畴,其病机是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饮食所伤,损及脾胃,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正如虞抟《医学正传》所说:“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积而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

痰、瘀、气、火搏结,脉络痹阻,使脾胃从功能损伤演变为器质性破坏而成溃疡。

辩证分型

肝胃不和证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遇情志不畅时加重,嘈杂,嗳气频作,反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枳壳10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脾胃虚弱证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纳呆食少,便溏腹泻,舌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10g,饴糖30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脾胃湿热证

胃脘灼热疼痛,身重困倦,口干口黏,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痛

方剂:连朴饮加减

组成:黄连5g,厚朴10g,石菖蒲10g,半夏10g,淡豆豉15g,栀子10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胸胁胀满,泛酸,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

方剂: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组成:陈皮10g,青皮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芍15g,浙贝母10g,黄连5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痛或灼痛,饥不欲食,纳呆干呕,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

方剂:益胃汤加减。

组成: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胃络瘀阻证

胃脘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夜间痛甚,口干不欲饮,可见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组成:生蒲黄10g,五灵脂15g,丹参15g,檀香5g,砂仁(后下)10g。

水煎服,日一剂,150ml,一日三次。

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型可选择相应的腧穴进行治疗,主穴取中脘、足三里。

根据不同证型配穴:

肝胃不和证:胃俞、脾俞、期门穴。

脾胃虚弱证:胃俞、脾俞、内关穴。

脾胃湿热证:胃俞、脾俞、内关、阴陵泉穴。

肝胃郁热证:内关、太冲穴。

胃阴不足证: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

胃络瘀阻证:胃俞、脾俞、内关、膈俞穴。

本文摘自《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杂志发布,第10期,作者:王垂杰,唐旭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