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初中必背必考古诗文:《鱼我所欲也》文言句式 赏析 中考真题

初中必背必考古诗文:《鱼我所欲也》文言句式 赏析 中考真题

时间:2024-01-06 18:07:14

相关推荐

初中必背必考古诗文:《鱼我所欲也》文言句式 赏析 中考真题

【锦绣言语】古诗文在中考阅读中的分值越来越高,且题型难度也在加大,客观题比例在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了主要考查形式。展望未来,语文拉开距离的不仅仅在作文,它还在文言诗词方面,这个绝对是靠平时的积累。为此,本专栏就从课本出发,从理解文章出发,紧扣历年中考真题配备练习,力求真正读懂文章。希望通过本专栏能在语文学习上助你一臂之力!

请一定先关注【语文老师锦绣】转发文章再购买!然后私信我获取电子版文件。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内容提要】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诚人们不辨别礼义面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可耻的。

【词语注释】

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没有。

则: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为:做。

而:但是。

是故:这是因为。

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此,这样。

心:思想

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

得:得到。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用脚踢。

而:表修饰。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宫室:住宅。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古今异义】

1.可以

如: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2.是

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3.豆

如: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4.钟

如:万钟

万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5.加

如:何加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特殊句式】

1.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

2.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仪”,“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虚词用法】

1.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2.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1.这种。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这种做法。如:是亦不可以已乎?

1.结构助词,的。如:人之所欲。

2.代词,它。如:人皆有之。

3.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通“欤",语气词。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如:呼尔面与之。

1.为了。如:乡为身死而不受。

2.做。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一词多义】

1.(wù)讨厌。如:死亦我所恶。

2.(è)罪恶。

1.( bì)同“避”,躲避。如:故患有所不辟也。

2.( bì)君主,国君。如:复辟

3.( pì)开辟。

1.生命。如:舍生而取义者也。

2.获得生命。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益处。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2.虚夸,夸大。如:弗敢加也。

3.增加。复加一饭则脱然愈。

1.有什么。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赏析】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