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国际幼儿园老师分享 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 4招就管用

国际幼儿园老师分享 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 4招就管用

时间:2020-11-26 16:05:12

相关推荐

国际幼儿园老师分享 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 4招就管用

“妈妈别走!……”

“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

每到新学年开学季,幼儿园小班都会持续上演感人至深的情感大戏。一次次难舍难分的拥抱,一场场撕心裂肺的哭喊,真可谓是“悲痛欲绝”。

作为某国际幼教集团的工作者,我时常会下园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点滴。如今又到一年开园季,我专门采访了幼儿园园长和老师,请他们站在未来每日和孩子相处的角色来聊聊面对入园焦虑家长们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

一、家长焦虑VS孩子焦虑

入园焦虑到底是家长的还是孩子的?这个话题老师们有话想说,而且感受惊人的相似:很多家长比孩子更焦虑。

老师们说“在入园前开家长会时反复强调,送园后要果断离开。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都做不到。”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难过的哭喊,来来去去不舍得走。

有的妈妈刚走出园所,自己便率先崩溃,忍不住抱紧围栏嚎啕大哭!

还有少部分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破天荒地没哭,觉得十分反常,不断在孩子身边刷存在感,反复强调”妈妈走了哦,真的要走了哦。”结果,本来没事的孩子在百般暗示下也终于泪如泉涌,大哭起来……

试想,孩子本身就难过,家长还表现出痛苦难耐的情绪,孩子接收到家长的信号后会是什么反应呢?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托尼克做过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很直观地说明了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实验初期,妈妈和孩子正常玩耍,眼神和表情都很积极快乐,小宝宝也十分开心。

后来,妈妈用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对着宝宝,宝宝很快就察觉到了变化。

宝宝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吸引不了妈妈注意,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起来。

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敏感。由此可知,入园后如果妈妈先开始焦虑、难过,不能够很好的管理自己情绪,那么这个信号必定会被孩子敏锐的捕捉到,孩子会哭得更伤心!

所以,化解入园焦虑的首要核心点就是:爸爸妈妈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轻松,这是孩子认知能力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里程碑。

二、以未来视角看当下

有些家长会说,我知道自己焦虑对孩子不好,但我控制不住啊!正如那些鸡汤文所形容:听到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孩子入园前,家长往往被焦虑不安的情绪裹挟,送园后更是将理智全都抛在了脑后。大家都会担心孩子的饮食睡眠情绪,担心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担心与小朋友起冲突......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总把目光局限在入园哭闹的那一刻,没有看到孩子成长的可能性。

老师们说:“我们陪伴每一届孩子从小班到毕业,没听说过一个孩子因为入园焦虑退园的。”

“暑假我们完成了大班毕业典礼,又开始迎接新生入园,这种感觉很奇妙,像一段时光的轮回。我们从终点走来往回看,当然就多了些淡定从容。”

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站在客观理性的视角,成为家长和孩子的第三只眼,既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同时也坚信孩子们一定会从胆小羞怯到独立自主,慢慢成长得越来越好。这份淡定来自于多年来的从教经验,也来源于对孩子本身的信赖。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说,“当我们陷入问题或情绪当中时,更应该把自己抽身出来,冷静地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而我们面对幼儿入园,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将时间轴拉长,以未来的视角看当下。只有自己跳出焦虑的泥沼后,才有可能更高效地帮孩子度过焦虑期。

有些家长也许会问:“我孩子哭得那么伤心,自己怎么可能从容淡定,狠下心转身就走呢?”

当然,这种视角并不意味着盲目乐观、对幼儿的哭闹情绪置之不理。我们都知道,孩子哭闹需要及时疏导、安慰,与幼儿一起共情、理解他的负面情绪。

而这里的共情,既不是盲目为孩子“加油打气”,给予鼓励,也不是一直抱着孩子说:“不哭不哭,妈妈不走”。

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演讲中提到:所谓共情,不仅仅是我理解你这么简单,而是我真的看到了你的难,去帮你找到有用的办法,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与妈妈分开进入幼儿园,也算是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入园焦虑需要解决的,终究是由环境和习惯改变带来的不适应感。因此,我们在情绪疏导的同时,更要从未来出发,对孩子的成长目标、进步方向心中有数,培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从入园衔接课程得到的启发

缓解入园焦虑不仅要在开学前“打预防针”,更要在开学后不断引导、磨合。为此,幼儿园老师和我分享了入园衔接课程的大纲和目标。这本身就是很科学的育儿教科书,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对照课程目标,掌握孩子发展关键点,这样能更加有方向地“对症下药”。

咱们先来看看入园衔接课程的目标都有啥:

1.情感萌发:激发幼儿探索新环境的愿望,增强幼儿对园所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2.身心适应:引导幼儿在身体、人际交往、情感、生活各方面做好适应和准备工作,逐步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状态。

3.习惯渗透:通过游戏、活动为幼儿初步渗透园所中必备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4.品质激发:逐渐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品质,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入园伊始,老师们都会围绕这几点对孩子进行培养和训练。与之对应,我们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幼儿园老师给出了这些建议:

1.情感萌发:提前熟悉园所环境、了解幼儿园的“功能玩法”

开学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周围走一走,提前熟悉环境。如果园所举办家长开放日或亲子活动,家长最好能带孩子来参加。亲子活动可以促进孩子、家长、老师三方的了解,让孩子熟悉园所环境的同时,还能和老师进行交流,打破孩子的陌生感,帮孩子与老师建立情感联结,当然,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关系很好,也会稍稍放下戒备心。

而且在幼儿入园亲子活动中,老师经常会和孩子玩“我的家庭”游戏,引导孩子找出在家里熟悉的物品,用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合影一起制作“爱心相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有一种家的熟悉感。

举一反三,在我们家里呢,爸爸妈妈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玩“我的幼儿园”。我们可以提前在幼儿园的拍一些照片,还可以拍孩子们玩耍的小视频。再摆一些适宜的玩具,假装你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和家一样的熟悉、好玩。

2.身心适应:帮孩子“牵线搭桥”交朋友

您知道吗,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缓解入园焦虑哦,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呢。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牵线搭桥”,有机会可以提前认识在同一个班的小朋友,邀请孩子到家里来玩。这时家长不用忙活太多,只需要默默的陪伴、观察、引导孩子们玩耍。

敲黑板啦~知识点来了: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友谊”并没有很深的理解,他们脑海中的朋友只是“临时的玩伴”,或那个让我感到快乐的人,也许是邻居,也许是有某样玩具的人。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得失,不会考虑为朋友做些什么。比如:孩子只会说,她给我带了玩具车,但可能不会说,我给他带玩具车。玩耍中,孩子们难免出现两人争抢同一个玩具的情况,这时家长不用过多责怪,适当引导孩子们商量解决办法即可,比如''可不可以用我的小汽车换你的飞机玩?”或者说:“可不可以你先玩5分钟,之后我再玩。”

3.习惯渗透:逐渐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园和家里显著的区别就是作息时间不同,我们可以提前了解幼儿园的时间安排,调整作息,规定好各项活动时间,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很多家长在入园后疑惑,孩子在幼儿园特别听话,也遵守纪律,为什么回到家就”原形毕露“了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家里状态相对松散,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有规则的环境。

比如,在幼儿园孩子们要安安静静吃饭,不能说话,但一回到家,家里的饭桌却叽叽喳喳很热闹。在幼儿园,水杯、书包需要放到固定的位置,回到家没有规定,就随便乱放了。

孩子在园里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一回家就被轻易打破了。因此,在采访中幼儿园老师也特别强调:在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遵守规则,与幼儿园保持同步。

4.品质激发:锻炼自主性、独立性,增强自我效能感

老师在开新生家长会时都会鼓励家长,提前培养孩子自己独立穿衣、吃饭、喝水、上厕所的生活能力,并让孩子通过练习,提高主动表达个人需求的勇气。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在幼儿园,老师会定时记录孩子的状态、与小朋友们互动的表现,也会发图片视频给家长。家长可以将孩子的进步记录下来,并及时发现并表扬孩子的进步和变化。

比如:将一张纸对折划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记录孩子之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右边记录如今能做到的事情,每到周末都和孩子聊一聊这周的成长。这样孩子就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

四、被忽略的家园共育

所有方法都不是唯一的、万能的。有些家长会发现,别人家孩子屡试不爽的方法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完全失灵。于是很疑惑,孩子的焦虑期到底会持续多久?这个问题说实话,因人而异。以老师们的经验,一周到一个月不等,有时遇上节假日还会出现二次焦虑,这都很正常。

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社交水平”,每个家庭的“依恋类型、养育方式”都不同,因此孩子的焦虑程度也就各不相同。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老师在采访中特意强调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没有什么万能秘籍可以搞定所有孩子,家长还需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特点和情况,利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环境,与老师一起配合,陪孩子共同度过焦虑期。”

的确,幼儿入园适应与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家园配合情况密不可分。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用人类发展生态学角度,重点强调了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周围的环境从小到大层层扩展,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

别看话说的很抽象,但实际很好理解,通俗来说就是:

微系统---包括家庭、幼儿园班级、邻里等孩子直接身处的环境。中间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两个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等。外部系统---包括父母的工作、幼儿园管理的体制机制等看似不直接与孩子相关,却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事物。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来看, 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简单来说,家庭与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积极互动会促进幼儿行为、心理发展。

入园初期,在家园共育方面尤其要注意:加强沟通、坚持送园。

“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更快地互相了解”。

“园所和家长一定要相互配合,坚持送园。有些爷爷奶奶心疼孩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反而有可能让焦虑期变得更久。”

五、写在后面的话

看到不少孩子和家长对于入园有种种的焦虑、困惑,所以我花了14、15天的业余时间来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给家长一些帮助。

入园焦虑终究是暂时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却会延续一辈子。步入小学、青春期、中考、高考、结婚、生子……孩子成长的路上似乎有太多事情值得我们“焦虑”。而我们能做的,不是“对抗焦虑”,而是找到科学的育儿方法,与焦虑和解。

愿今后在育儿路上,你我都能摆脱情绪困扰,带着更多的从容、自信,陪孩子一起探索人生中每一段未知的奇幻旅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