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广西桂江黄氏船民与妈祖文化

广西桂江黄氏船民与妈祖文化

时间:2020-04-30 16:09:51

相关推荐

广西桂江黄氏船民与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在广西桂林平乐有一个比较大的信俸妈祖文化的群体,那就是-- 桂江黄氏船民。桂江黄氏船民始祖黄冬进祖籍福建邵武,于明朝初年为躲募兵避战乱,与郑、马、丁三姓之三位金兰兄弟,从广州南海珠玑巷捕田村溯珠江、西江、桂江、漓江而上,一同自往廣西省桂林府臨貴縣東鄉龍门馬山崴富家庄住下,后移居茅垌洲(毛村)安居落业,冬进公到茅垌洲定居后,插标为号,荒开田地,农忙耕种,农闲捕鱼,建立了毛村。(桂林毛村坐落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美丽的漓江大墟河段北岸约两公里的牛河东岸,明清时期属临桂县东乡十二图、民国时期属临桂县万正乡、解放后属临桂县一德乡、现属灵川川|县大墟镇管辖)。据《族谱》记载:“在明朝英宗皇遇水渡河有功,封官爵位,勅賜龍牌聖旨壹道,逢水捕魚,逢處泊船,至岸有三丈六尺晒网之地”。自此,黄冬进获得了桂江流域的捕鱼特权,冬进公后裔经六百年左右的繁衍生息,遍布茶江、荔江、漓江、桂江乃至珠江流域的水面与两岸,子繁孙森,丁多人众,至今,冬进公后裔已经繁衍到第25代约三万余众。这些船家渔民世世代代都铭记着自己的根,都称自己是“毛村人”,并形成了以桂江流域为主,辐射到西江流域、珠江水系的黄姓船家人独特的方言网—沿江两岸的人称之为“船上话”,船家渔民自称为“毛村话”。毛村黄姓船家人长年在江河行船、捕鱼,战风雨过险滩斗恶浪,仰赖圣母妈祖和祖宗神灵的庇佑,自祖崇尚妈祖文化。康熙年间所建毛村祖庙(乾隆33年重建),庙额上醒目的“圣母宫”三个石刻大字,铸就了桂江毛村黄姓船民自祖俱来的妈祖信仰。毛村人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至八月二十回村全族团聚祭祀先祖和娶亲访友的传统,代代相传(改为农历八月十八回村祭祖),黄姓船家人还有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都要以家中女性老人为中心,全家团圆,做“妈祖宴”、“还太平愿过平安年”,拜祀圣母娘娘和祖宗神灵,感恩妈祖神灵和祖宗神灵的保佑,这一独特的传统过年习俗,其规模和隆重程度大于除夕。黄氏船民信仰妈祖,崇尚“立德、行善、大爱”,代代相传,成为立世之本。桂江黄氏船民把这种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到生活当中,培养后代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桂江是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由北向南纵贯桂东,全长438公里,流域面积18790平方公里,不仅其干流是黄金水道,上至桂林,下至梧州,亦可达广州出海通道,其支流也是极好的航道,航线可以直接延伸到广阔的农村和城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络。漓江主流可上至兴安,进入灵渠,抵达湘江;桂江之支流茶江,经平乐府,可直上恭城,进入湖南江永。在历史上,毛村曾是这张水运网的一部分,其村边的牛河,上接润沙河,下经廖村,沿西延绵数公里注入漓江。漓江流域河道纵横,鱼产丰富。清雍正二年《灵川县志》记载:“境界灵丿川江盛鲤、鲫、青、鳜、白、斑、骨、黄尾、鲍、鳅、白鳝、银鱼、铁鱼、鲑、龟、虾等”,民国时期编撰的《广西省灵川县志》中也记载毛村所在的第一区:“有出鱼,利亦厚”毛村的先辈们由于农耕文化的根深蒂固,而所面对的丰富的江河资源,采用了农忙耕种农闲捕鱼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处在内陆的毛村而言,毛村黄氏先辈们能够拥有片自己的生存空间,不仅源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更由于先辈们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水路是毛村与外界交流的咽喉,水运荣则经济荣,水运衰则经济衰。六百多年来,冬进公后裔大部分穿梭于桂江、漓江、茶江、荔江,行船捕鱼,水面而居,遍及整个桂江流域和西江部分流域,形成了一个偌大的黄氏族群。随着乾隆盛世的兴起,商贸发展迅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梧州口岸的开放,给了毛村人一个空前发展的良好机遇。毛村四大房的先辈们充分发挥自身熟悉江河航道,熟悉水性的水上优势,纷纷弃渔经商,从事木帆船水上运输业,也有部分后裔沿河置田地耕种,农忙务农,农闲捕鱼,但大部分后裔仍承祖业捕鱼维生。明清时期有“水面行”,民国时期有“水面村”,解放后有“水上街”,对桂江船民实施行政管理,并进行户籍管理发给身份证。迄于今日,桂林漓江旅游车船公司,其中不少船只仍为黄氏后裔所有。

桂江黄氏船民长年在江河行船、捕鱼,由于江河滩高水险,常遇疾风暴雨,春夏洪水泛滥,秋冬水浅滩急,战风雨,过险滩,斗恶浪,全然仰赖妈祖神灵的庇佑和祖宗神灵的护佑。据平乐航运公司老人黄招娣(女、91岁)和林秀荣(女、79岁)的介绍,在桂江、漓江上行船捕鱼的船民,每次长途航行开船时或出远门捕鱼时,都要由船家主妇以“猪头四脚”(即一个猪头、四只猪脚、一条猪尾)供品供奉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平安顺利。

平时以全鸡、柿饼(桂江沿岸的土特产,意喻“事事平安”)、柚子叶(意喻“保佑子孙”)、腐竹(意喻“富足”)等供品供奉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平安顺利。

每逢过险滩恶浪或遇狂风暴雨时,船家主妇都要敬三柱香、烧三张纸、泼一碗水饭、挂一杆秤或撒米撒茶叶下河敬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化险为夷。

传说,明朝初年,闽粵商贾溯江至昭州各处定居贸易,因为他们信奉妈祖,于是与桂江船民共同于万历十四年,在昭州城东临江处建妈祖庙。同时,粵商在他们的粤东会馆里设天后宫供奉妈祖。崇祯年间,昭州大水,漓江漂下巨大黑木,沉于三江汇合的河口昭潭,晚上发出厉声,嘞令每日供奉家禽生猪,否则必有不测。后果然有前往桂林的商船过河口遭黑木撞击,船翻人亡。不得已,只得日日往昭潭投放牲品,日久民怨沸腾。时平乐府知府领众闽粤贾商、船民到城东妈祖庙上香祷祝。当晚,妈祖托梦闽粤贾商主事,如此云云。次日,众人在三江口古城南门大码头(古城最大最繁华的码头)对岸江边设妈祖祭坛。第三日午夜子时,河边住户听到昭潭发出巨大溅水声,伴有嘈杂话语,隐约听出“天后降临,大事不妙!”,随后有不断求饶声。天明,江上赫然漂浮着一个如意形状浮物,浮物边漂浮着一段巨大的黑木园柱。是夜,平乐府知府得梦知妈祖降临,用手中如意驱散黑木精。城中闽粤贾商、船民感而捐金数百两,在祭坛处建妈祖如意台,用汉自玉石雕刻如意供奉,意为永保三江口平安,自此精怪绝迹,黎民得享太平。同时在妈祖如意台的不远处有一扬帆起航的红帆船(红帆上上书“满载而归”四个大字,并且船是顺流而下,寓意“妈祖庇祐、顺风顺水、满载而归”)。(注:唐朝时,平乐设乐州(后改昭州),行政长 官先为太守,后称刺史。元朝,改刺史为知州。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置平乐府,辖1州 (昭州)、7县,设知府、府经历、教谕、训导备1人、明清袭之。)

【黄金华】

汉族,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广西桂林市平乐县社科联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员。

传媒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信息员黄金华报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