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时间:2019-04-16 23:23:40

相关推荐

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五、巧妙变形,蕴藉丰富

所谓变形,指的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出于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表达的需要,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有意地改变它的性质、形式、色彩等,使它们的表现力增强,以诱发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形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感觉变形

这是一种有意歪曲和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所造成的变形。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眼、耳、鼻、舌、身)时,人的大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态、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所谓的五官生五觉。此外,还有第六感觉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心灵感应,有点唯心主义,其实类似于直觉,即作者通过感官直接迅速地感受、捕捉和反映客观对象时,越过逻辑推理,刹那间领悟到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分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是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如松树是绿的,太阳是圆的等等。而诗的感觉变形则是有意歪曲和改变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以一种新的感觉,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新的世界,如:“早晨起来/这世界便有点异常/太阳是方的”;“星星闪着冷眼”等等。

感觉变形,可借助“通感”的艺术手法来变。通感,就是要开放五官,将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形成错位与转换,创造出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新奇世界。

感觉变形,还可借助“幻变”的艺术手法来变。幻变,就是让事物的形态在情感的作用下,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发生自由的变幻,一种形象变为另一种形象,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首诗:

秋塘小立

高昌

老荷撑起老时光,多少乡愁已泛黄。

枯叶横斜寒瓣仄,当年蝴蝶去何方?

英子简评:

作者于秋塘小立,所见之实景为“老荷”,此“老荷”勾起了无限乡愁。“乡愁”应是对故乡的一种愁思,作者巧以感觉变形,将这种愁思着上了色彩,“已泛黄”让人感觉到“乡愁”的可视性,感觉到乡愁的具象特征,进而感叹乡愁的流远,与起句的“老时光”相吻合。转结亦是虚实相生,转为实笔,结为由此引发的联想,巧问当年与荷相伴的蝴蝶去了何方,实是耐人寻味。

丁酉初夏夜游珠江

抱朴书生

羊城初夏夜,画舫任逍遥。

拂面江风细,黏人月色娇。

一声新粤曲,七彩小蛮腰。

未及回神思,闻过海印桥。

英子简评:

风是无形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对风的正常感觉应是冷或热等等,然此诗颔联则写道“拂面江风细”,此处亦是采用了感觉变形的艺术手法,改变了风的性质,“细”赋予风以形状之特点,写出了拂面而来的凉风徐徐,从而衬托出诗人夏夜游珠江的愉悦心情,足见其逍遥之态。对句的“月色娇”亦是感觉变形的手法,月色,给人的感觉应是明或暗,然作者赋予其“娇”的特点,更见月色之美好,亦含有拟人的成分。运用感觉变形,虚实巧妙结合,给人美好感受。

龟山夏夜

楚留光

远望瑶台初启扉,航班星际出重围。

一窗灯火谷中泻,半岭虫声泉上飞。

萤点轻盈若仙逸,苍山雄峻似神威。

若能此景长相守,静蓄诗心终不违。

英子简评:

此律结构严谨,开合有致。首联以站在龟山上远望“瑶台”起笔。中二联描摹细腻,诗语空灵入味。颔联描景生动传神,给人遐想:幽谷流泻了一窗灯火,幽清的夜晚凉风徐徐。对句以通感手法状写虫声,“泉上飞”突出虫声之流动状态,更觉夏夜之缥缈。颈联富于想象,且对比鲜明,极富生趣。萤火虫在夜空中飘飞,犹如仙女翩跹起舞,突出其飘忽之特点,更增夏夜之迷离;苍山高峻,貌似威武的巨灵。此句动静相宜,状貌传神,生动之极。尾联自然抒情,表达对龟山夏夜的喜爱之情,尤以“蓄”用得精妙。全诗立足龟山,由远及近,视觉独特,描景细腻,想象合理丰富,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艺术手法尚不如后期作品,但颔联为全诗增色不少。

2.虚拟变形

客观事物本来不具有某种形态、性质和特征,诗人通过想象性虚拟,可以使之变得具有。如:

麦秸垛

高昌

一梦天涯万里回,风吹苍发漫相催。

乡情暖似麦秸垛,老栅栏边堆几堆。

英子点评:

乡情存于心间,是无形的,然诗人将其虚拟变形为麦秸垛,染上了温度,赋予了形态,变得具体可感,就像麦秸垛一样可以堆放在老栅栏边。如此这般,很好地借麦秸垛表达了思乡之情,手法高妙。

月夜偶占

刘梦芙

谢了梨花后,春归夏渐长。

蘅皋留梦绿,兰佩伴衣香。

乘鹥云千里,怀人水一方。

月光舒玉臂,抱我倚栏凉。

英子简评:

此诗空明澄澈,虚实相生之手法运用得尤为独到。由于“春归夏渐长”,连梦也染上了绿的色彩,此句赋予梦这一无形物象以可感知的颜色,让人感觉夏的美好。尾联妙笔,“月光舒玉臂”亦是采用虚拟变形之手法,将月光虚拟为舒展玉臂的人儿,情意满满,再着一“抱”字,尽得风流,将月光笼罩自身的美好感觉写得温馨浪漫,物我完全相融。与其说是自然拥抱着诗人,不如说是诗人的心拥抱着自然,那种无欲于尘世的高洁情怀尽显其中。

临江仙·凤凰城

林峰

岸曲江楼浮翠,参差水阁疏明。岚光遥落凤凰城。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

鸟宿数枝花小,帆低一叶风轻。笙歌夜笛满烟汀。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

英子简评:

词中的“岚光遥落凤凰城。”着一“落”字,美景顿出。那山间的袅袅烟云经过阳光照射,反射出点点光彩,遥遥地落在凤凰城身上,给这座美丽的小城披上一件光彩华丽的衣裳。“遥落”似轻描淡写,却传神地表现了傍晚的霞光映照在城市的美景,“落”字炼得出味,化无形为有形,将光彩这一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我们似乎可以抓住这一美丽的瞬间。

作者巧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我们知道,动词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用得巧妙,可让作品熠熠生辉。这首词的动词初看无什么特别之处,细品则出味矣。“浮翠”之“浮”使得翠色有了层次感;“遥落”之“落”让岚光有了“归宿”;“满”使得笙歌与夜笛有了空间感;“随”和“远”,“逐”和“生”则使“梦”与“思”这些无形意念得以寄托在有形可感的事物上。总之,化无形为有形,可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语言也更具柔韧性与形象性。

倒影初秋

杨春杰

窗前光影句中烟,一霎凉生惊噪蝉。

我与秋风初执手,无端握痛是流年。

英子简评:

秋风是无形的事物,然作者却能与之“执手”,实际上已经将其虚拟为有形的具象了。如此虚拟变形,目的是为了感叹时光的流逝:无端握痛是流年。与秋风相握,感知到的是痛感,痛惜时光的无情,一种伤怀即上心头,很好地表达了自我情怀。

现实中有许多无形的事物,我们难以捕捉,这种无形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诸如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如何表现?人之悲欢离合等思绪,藏于心底,如何知晓?一些抽象的事理,如何让人感知理解? 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的事物。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可以视听,可以直接感受!这样才能触动读者心弦,感知也会随之明朗,并随作者的写作脉搏一起跳动。

李峤的《风》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这是作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将“风”这一无形却又存在的事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对其他事物的动态描绘,给“风”做了形象化的诠释。如果没有想象,不可能将“风”描写得如此传神。将无形化为有形,这首诗可说是一个范本。

人之喜怒哀乐在诗词中如何表现呢?这些无形的情感因人而异,如何将无形化为有形呢?如“愁”这种思绪在古典诗词中多有表现。中国古典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李煜有时将“愁”想象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有时又想象成随地而生的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还想象成滚滚东去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清照则想象“愁”也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贺铸更把“愁”想象成一幅组合图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思”这种情怀也很抽象,亦是无形的情感,王维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借物寓理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其实也是将抽象的事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其生命力 。苏轼为了说明“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一事理,巧妙地将事理蕴于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更是把自己超然达观的思想赋予阴晴圆缺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音乐语汇也是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音乐语汇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们也各自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清人方扶南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比喻变形

运用比喻手法,对客观事物的原态进行变形,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关键是要找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一定要贴切、新奇、传情、达意。这种方法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

卜算子·那爱

高昌

总是在奔波,总是求温饱。总是风霜雨雪多,总是真情少。

那梦美如花,那爱青如草。那朵卿云渡彩虹,那点阳光好。

英子简评:

这首词语意顺畅,很有味道,过片句采用了比喻的形式将虚幻的梦比作实实在在的花儿,让人感觉到梦境像花儿一样美好;将爱比作青草,表现了爱的活力。诗人通过比喻,将无形的梦与爱变形为花和草,让人感觉到希望的美好。如此虚实相生,给人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高昌老师有好些绝句轻灵可爱,运用比喻变形的手法是其作品显得空灵的原因之一,以下两首亦是如此:

和叶嘉莹老师

恭王府海棠雅集绝句(其一)

高昌

美在海棠花醒时,茜红胭粉绝尘姿。

怜春心事飞如蝶,一颤苍枝有所思。

英子点评:

起承写实,转为虚笔,顿生怜春之感,此种伤春情怀,作者以“飞如蝶”这一比喻变形,道出春天的美好短暂,道出怜春心事的美丽。

笨槐

高昌

故乡翻觉在他乡,不见当年老院墙。

只有笨槐知旧我,花开犹似鬓丝苍。

英子点评:

“笨槐”语意双关,既是实景,又是心中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转结妙笔,结句采用比喻变形的手法,将笨槐之花变形为苍白的鬓丝,巧妙地表达了思乡之情,给人回味。

4.夸张变形

运用夸张手法,有意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缩小),造成变形。

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大)

毛泽东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

含鄱口

曹龙树

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

拟似巨鲸张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英子简评:

含鄱口是庐山景区的一个景点,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地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曹龙树的《含鄱口》最能真切地写出含鄱口的险要之特点,让人如临其境,从而成为曹龙树庐山诗的代表作之一。

开篇巧设问句,想象奇特,由含鄱口的形态想象其来由:是谁在高空将它劈开的,留下了这张“大口”,即便是长天远水,一样随手可揄。起承以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含鄱口的巨大、高耸,足可包容万象。转结继续生发想象,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含鄱口的深刻含义,说明其名的来由,再次表现含鄱口的宏伟气势。作者将含鄱口比作巨鲸,此“巨鲸”张开海口将鄱阳湖吸入体内。如此化静为动,突出了含鄱口险要的特点。比拟与夸张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想象的色彩,使得全诗张力十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