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闲话上海】古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闲话上海】古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时间:2021-10-08 21:04:52

相关推荐

【闲话上海】古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上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水乡的宠儿,水网河道纵横。上海的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媚,因水而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风貌,具有江南文化的天然禀赋。

不少古镇就是以流经的河道来命名的,如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镇,乌泥泾原本就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在历史上曾是南粮北运航线的起点,后来成为上海地区漕粮转运的驳运码头。

嘉定娄塘镇因娄塘河得名,镇内还分布着横沥河、野泥泾、盛泾、海船浜、殷泾塘等河流,沿河而建的街道顺势而为,便流传着“娄塘街,条条歪”的说法。

上海的南方门户 — 枫泾也是河流的名称,枫泾塘、白牛塘贯穿镇内,秀州塘、华亭塘则连通了黄浦江和京杭大运河。

浦东三林镇的起源与三林塘密不可分。三林塘港是浦东众多水系中的主动脉之一,自黄浦江进入,自西向东,流经全镇长8.3公里,是三林的母亲河。三林塘之名与开拓者林乐耕有关。林乐耕为北宋仁宗年间的福建漳州人,因科举屡试不第,携妻带二子,取水道北上,溯闽江,达浙江,终至沪渎之黄浦定居。林乐耕便选择浦东河流的北岸,令其长子在上游建东庄,次子在下游建西庄,自己则居其中。此后,东庄、中庄与西庄相连接,因其姓林,三庄便合称为“三林庄”,河流也就命名为“三林塘”。三林境内的水道和浦东区域内水道组成紧密的生命线和水网脉络,能“一潮通百港”,孕育了三林独特的地方文化。

朱家角从江南水乡发展为上海的“东方水都”,离不开周遭星罗棋布的天然水网。其西面便是人称“上海西湖”的淀山湖,黄金水道漕江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江纵横,如漕港河、淀浦河、新塘港、南大港、淀山港、斜沥港等,还有跃进河、朱泖河、朱昆河、朝阳河等人工河,九条长街沿河而筑,历来是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

朱家角城隍庙桥

上海的“西大门”金泽古镇历史悠久,古称“白苎里”,始建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泽如金”,也因此地为水乡泽国,鱼米赛金,故得“金泽”之名。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贯穿古镇核心区,并有多条支流汇集而来。境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是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水是古镇的灵气,桥是诗意的象征,一座座独具匠心的小桥是古镇醉人的风景,也迎来送往着古往今来看风景的旅人。在新场,有“九环龙”的说法。“环龙”即石拱桥,“九环龙”分别指白虎庙桥、千秋桥、洪福桥、衙前桥(众安桥)、永宁桥、义和桥、杨辉桥、众安桥、玉皇阁桥,其中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千秋桥保存得最好。另有青龙桥、城隍庙桥、万福桥、东仓桥、杨辉桥、盛家桥、福安桥镶嵌其中。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包家桥原名“受恩桥”,由出生在新场的御医沈文正筹建。皇上念及沈文正在任御医时高明的医术,在通桥之日,下圣旨赏赐银两。沈文正及乡邻纷纷跪地谢恩,异口同声称此桥为“受恩桥”。

新场包家桥

朱家角的放生桥横跨于镇首漕港河上,长如带,形如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的“井带长虹”。该桥有五孔石拱,全长70.8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称为“沪上第一桥”。该桥由慈门寺僧性潮积化缘募集之功,于明隆庆五年(1571)建成。事后,性潮和尚将桥下方里许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农历初一为放生日期,故称此桥为“放生桥”。如今,朱家角放生桥也是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河滩“摇快船”的传承保护点。

朱家角放生桥

七宝在历史上“左为横沥溪,前临蒲汇塘”,是水网的一个枢纽,有石桥二十余座,为“商贾必由之地”。蒲汇塘桥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为三孔石拱桥,由七宝里人徐寿、张勋集资修建,因跨蒲汇塘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镌刻桥名等文字。

三林港上的桥多为元明清时所建,从西首至黄浦处有第一桥、楼下桥、孙家木桥、拔樯桥、西庙桥、东庙桥、天打桥、孙家桥,形态万千,有平铺形、拱形、“介”字形、两岸座墩形等,名气最响的是梧桐桥(古称“庆安桥”),为清西林八景之一。1949年5月三林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追击,拆毁了三林港上所有的桥梁。三林解放后,人民政府修复了部分桥梁。,三林镇政府在三林港上重建了糖坊桥、慕家桥、梧桐桥。

南翔有永安桥、报济桥、德华桥等。太平、吉利和隆兴三桥纵横于四水交汇之处,因互为八字,俗称“八字桥”。明清时,每逢端午,龙舟竞渡在此举行。三桥因名字吉祥,成为人们“走三桥”习俗的首选。走三桥为南翔旧俗,每年元宵和中秋夜,遍地插香,月色下,妇女们携子带女结伴夜游,一路看灯,必历三桥而止,以祛疾病,谓之“走三桥”,又称“走百病”。近代以来,每逢婚嫁喜庆、生日祝寿,无论寒暑,不分昼夜,多有走三桥的,以图美满、长寿、吉利。经过历代的充实与发展,走三桥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平、隆兴和吉利三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呈品字形,地处古镇中心,名字又吉祥,被赋予了美好的寄托,成了消灾消难、吉祥幸福的象征。天恩桥位于镇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旧名“真圣堂桥”。清顺治年间,易木为石,为横跨横沥的三孔石拱桥。后改名“天恩桥”,“天恩赏月”为明清时南翔一景。西桥肚内建有纤桥一座,与桥面线路纵横交错,是古代的立交桥,今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十大古桥之一。

南翔永安桥

金泽的桥庙文化是上海古镇集群中最为独特的存在,“桥桥有庙,庙庙有桥”,被誉为“江南第一桥乡”“古桥梁博物馆”,著名书法、篆刻家钱君匋先生曾为之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至今镇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所建的万安桥、普济桥、如意桥、林老桥、迎祥桥、天皇阁桥、放生桥这七座古桥梁。

金泽放生桥

“小桥”让“流水”与“人家”牵手,“流水”畔,“小桥”边,是一户户粉墙黛瓦的“人家”,或供人居,或作商用。在三林古镇的老街上,从明清起,殷商富户和名门望族在镇上建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大屋,都是高檐深宅式的砖体结构,基本布局通常是五或七间两廊,左右对称,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墙门间、仪门头、天井、前客堂、后天井、后厅堂,两侧为厢房。较著名的堂有念祖堂、三珠堂、鸿宝堂、余庆堂、三省堂等。这些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厅堂文化,是古代三林的词典,也是近代三林沧桑的年鉴。

名人名宅是三林民居中的奇葩。汤姓、火姓是三林的大族,所谓“汤家的房子,火家的银子”。汤宅的主人为“浦东财神”汤学钊(1854—1929)。时清末洋布日渐畅销而土布呆滞,乡民生计穷困,汤学钊旋即开设布庄,营销全国,至有“三林标布进京城”的美誉,家庭纺织业得以复盛。汤学钊对公益事业也多所出力: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与秦荣光、周希濂创办三林书院,又租屋创设三林第二中心小学堂;19捐银圆千余给三林乡立第二小学;1970岁寿辰时,汤学钊用寿宴费把杨思港、薛家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桥,另出资建造石桥十余座。汤宅至今屹立于老街之上,似乎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这位乡贤拳拳的家国情怀。

新场的古民居保存良好。建于明代的奚家厅位于洪东街122弄,有房屋35间,占地1 250平方米。门檐上精雕细刻,飞椽,硬山灰瓦顶,为奚姓婚丧大典活动的主要场所。许家厅屋舍高大,由东向西布局,前有市河,建河埠、广场,造平屋,堆实物,有男佣居室;河埠后面是长街,正门高大,共六进建筑:第一进为墙门屋;第二进是天井,有花卉砖雕,过天井是茶厅;第三进是仪门,屋檐下有“春华秋实”四个大字,旁有备弄,以便女眷进出;第四进又是天井,过天井是大厅,方砖铺地,平整光滑,大厅宽敞;第五进为楼厅,是主人居室、书房、女眷绣花的房间、弹琴室,下层是会客厅;第六进为厨房、餐厅、储藏室、女佣居室。第六进后面是后花园,由小桥过小河,为许宅花园,祖先墓地。另有叶氏住宅群、郑少云宅、张氏宅第、王和生宅、潘氏北房、日照堂、嘉乐堂、王家花园,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民居。

文章选自上海通志馆主编,田兆元著《海韵江南古名镇》

编辑:李添奇

责任编辑:李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