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走“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之路 促教师专业成长

走“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之路 促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1-11-30 01:57:44

相关推荐

走“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之路 促教师专业成长

走“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之路,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北环中学确立了走“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路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实施“以人为本”校本教研的宣传准备工作:

1、确立“三个相信”的自培指导思想

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提高自身的愿望,

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提高自身的潜能,

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2、强调四项协作责任

校长对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负有规划计划的责任;

教务处对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负有指导实施的责任;

后勤对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负有提供条件保障的责任;

班子对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负有组织管理的责任。

3、加强宣传、学习,使“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实施在全体教师中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不注重提高教师素质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水平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师中的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协调继续教育资源,实施校本培训。学校领导要把提高教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到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中去;教师本人责无旁贷也要提高认识,自觉参加培训,将自身定位从受培训者转向主动参与学习者。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中,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提出、自己设计的;研究的成果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

(一) 树立三种意识

1、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自我反思是其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让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发现某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对自己教学问题的梳理,把问题转化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

学校教研组对教师提出的课题加以集中、归并和整理,形成教师近期内研究的主题;在主题的统领下,教师自身和教研组全体成员一起加以探讨、研究,通过观摩、思考、设计、反思、实践和评价等步骤,借助质性研究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2、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工作业绩结合起来。

3、终身学习意识。

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必须把教师的培训学习作为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来抓。

在教师中树立“培训就是福利"的另一种课改观。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面向全体教师,突出实验教师"的原则。通识培训不少于30学时,学科培训不少于40学时。把培训的全过程作为参训者研究探讨和落实培训任务的过程,做到目标性培训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参与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要坚持用新课程理念统领培训全过程。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贯穿培训过程。倡导参与式、交互式、探究式、交流式等各种互动培训方式,按照培训-实践-自培训-再实践的方式进行。

(二)重建三项制度n

1、重建备课制度。

改造传统的备课活动形态。在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中,强调集体备课,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备”的备课制度。

改造备课的内容重点,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构建新的备课评价机制。新的备课制度是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通过引导教师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在备课中,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真正参与课程改革,提高专业水平的关键。我们要求教师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和载体,一种沟通师生间关系的媒介,而不迷信、依赖教材。具体教学中,积极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随时积累和研究使用教材的经验。我们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不要为教师定条条、设框框;不提供所谓"优质""样板"课;不限制教师教案的书写格式。在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提供自己的佳作供大家鉴赏,一次活动中尽量展示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多个供研究讨论的方案,以激活大家的创造性,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措施,鼓励教师有个性地、有创造性地进行课改实验。

2、重建说课制度。

说课是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要求:将传统的“操作型说课”转变为反思型说课:一说教学理念;二说教学过程;三说教后改进。

3、重建评课制度

在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中强调三种新的取向:第一,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教的质量。第二,关注事件,取消形式主义的、乱贴标签的评课方式,要求教师围绕课堂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展开广泛争鸣。第三,关注过程,视教师为具体的人,从教师原有的基础出发,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成长,鼓励教师积极叙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如何评价教学是制约着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求不管是教育行政人员,还是普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平等合作,做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提倡互相学习、提倡保持多样性意见、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而不提倡"权威式"的、居高临下的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引导教师通过反思进行总结、调整。在教育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研讨、课堂教学展示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不固化模式,不追求整齐划一,强调民主与开放,注重新经验的产生。

(二) 创设三个载体

(三)

1、以课题实验为载体

教研是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也是基层教师喜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载体。科研是理性的科学思考,其全过程也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载体。将继续教育工作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统筹安排,同步运作;将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同继续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课题实验是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教研沙龙为载体

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与教师“等级”分明,学校领导以检查者、指导者的身份自居,教师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教师的学习缺乏个性自由、不利于才智的发挥,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不易达成共识,不利于教育思想的沟通交流。改变“等级式”的教研工作方式,建立 “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教研沙龙”模式。研讨交流的内容可涉及教材编写的优缺点、教学过程的精彩环节、学生的情绪反应、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文章好材料的推荐等。

3、以案例分析为载体

引导教师在理论指导下走案例反思之路,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精彩与失败以朴实的笔调、叙事的风格进行记录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走向成功。

(四)实现以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

在具体的操作上,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教师教研活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研修模式。为此,学校决定在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尝试推行这一教研模式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三个阶段,两次反思”

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

两次反思——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

1、研讨制度

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负责人,在教研组指导下,组织实验学科的互观课、研讨课等活动,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学区研讨课1次,承担校示范课1次以上。

2、共享制度

在课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激励每位教师开放自己,利用研讨日、业务学习、学术沙龙、研讨课等多种渠道,通过交谈、协作、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创设共享制度,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管理制度

坚持"五个一"新课程教学管理,课改领导组及时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优秀课列、交流论文,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整课改研究动态,并设专橱专柜专员管理课改工作的相关资料。

4、激励制度

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优秀教案(活动)设计、说课评比、优秀随笔、论文评比、案例选拔,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实验或非实验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

培训形式

参加对象

培训时间和方法

培训目标

集中培训

全体教师

每学期开学前的讲座

学习日活动讲座

常见或共同问题的解决,形成共同价值观

研讨会

全校范围

兄弟学校

每年2次的报告、专题论坛

对专题问题的探讨 、反思

教育沙龙

自愿参加

每月个单周一

讲座、讨论、交流、

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的互补,拓宽沟通渠道

课堂观察与研究

全体教师

校内每月两次,校内每年两次

随堂观察、教学观摩

提供学校内外资源的交流,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

个案讨论

教研组

备课组

课题组

每周一个下午的

讲座、评价、讨论

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管理者研究

中层干部

不定期的研讨会、讲座

加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收获和特色: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力较大的提高,数学教师诸建刚是省内外课改名教师,是国家级课题组负责人,教学成果卓然。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成为课改的中坚力量。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大赛我校得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师陶杯论文大赛获奖率每年超过百分之六十。每年开设市级公开课20多节。全国省市级获奖几十篇。

全体实验教师对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认识得到提高;形成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行动模式,即自主——反思式,互动——生成式,体验——探究式。

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采用校内培训的多种方式,并注重进一步进行开发和整合,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以创造良好的校本培训的氛围,形成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的特色。

1、教师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理论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使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2、校本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教师培训的主要手段,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的参与,使教师培训活动的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教师积极参与,成效明显,特别是“一个课例,三次讨论,两次反思”的活动,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作为研究的一种类型,问题来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贴近教师,服务于教师,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直接的效果教师乐于接受乐于参与。

4、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始体现,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5、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