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巧用点拨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

巧用点拨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

时间:2020-11-03 11:26:20

相关推荐

巧用点拨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

(-06-07)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目前高中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仍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操作对象限制在现有的语文基础知识范围以内,某些基础知识确实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主要条件。“阅读能力”的构成中除了所谓“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生活阅历、各种文化知识、思维观点、读书经验、心理素质等。所谓“阅读能力”就是这诸多因素(当然要加上语言的基础知识)汇合在一起对课文(作品)进行分析——综合所达到的水平。显然,如果仅仅用掌握和运用某项基础知识来要求学生,那将难以综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那样自然也就不可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摆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们在运用蔡澄清先生创立与倡导的颠簸式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些浅显体会。

第一,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蔡先生在给“点拨”所下的定义中指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那么学生主要的阅读障碍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语言形式和文章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

文章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文章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地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去综合。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开头部分中的“也”、“幻想”等词语的作用,往往都能理解表现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但很难理解“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甚为流行的虚荣风气”;理解内容时脱离具体语言的事也是随时都可遇到的,同样《项链》中“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以问题,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找出依据来,能完整、清楚的答出来的就很少了。

2、对文章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

文章信息是局部与全部的统一体。具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部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例如《项链》中“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路瓦栽这一形象”这个问题,如不从“拿请柬”“舞会上”“还项链”这几个情节并结合文章主体来考虑是难以答清楚的。

3、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文章信息进行恰当概括的能力不足。

文章信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所谓“背景知识”,不仅仅指所要分析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包括与之类似的作品、现实需要、各种思潮及其他各门学科等可能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自然是无法进行的。阅读课当然是不可能负担起向学生提供全部背景知识的任务,却不能不提倡和引导学生善于联系背景知识来进行思考,否则也是不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规律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借鉴点拨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疏导,如我进行了消“怕”的疏导,跟学生讲人类的许多情感是相同或相似的,我们看一些作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在于此,只是各人的感触点不同罢了,我们通过阅读同为“人”写的文章,体会他对情感的体验、积淀过程而“武装自身”。例如刘绍棠心中的“榆钱饭”就可转化为我们生活中的“红薯馍”、“荠荠菜”,甚至“铅笔”、“油毡房”等相似的感触点。这样既消除了“怕”的心理,又可诱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启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二,激发、培养阅读兴趣。兴趣往往是阅读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须着力点拨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以分析《祝福》人物“祥林嫂”为例):

1、制造悬念。在设计《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春天”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体会意境。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中有关的景物描写,尤其是“祝福时的景象”,体会其中融入的作者情绪,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其中的隐含意境。

3、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再现“祥林嫂”死时的形象,死时的环境氛围,揣测她的内心活动,思考“死,对于祥林嫂而言是喜还是悲的?”,联系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中的类似镜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4、激发情感。在上面点拨的基础上,我利用“点拨疑难”的方式再现作者的感情,“祥林嫂是一个生活上没有‘春天’的女人”,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增强阅读效果。

5、联系背景,深挖内涵。通过回忆已学过的《故乡》《孔乙己》等作品,体会鲁迅先生的创作特点(侧重于创作目的),结合《祝福》的创作背景资料,理解“祥林嫂”的时代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第三,重视学生个体情感(包括审美教育)的培养。情感是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蔡先生讲“点者,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对此我的理解就是要抓住学生心理上的“隔膜点”、“悱恻点”,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赞可夫亦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的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则这种教学法必然是有效的。”

1、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所给材料震撼人心的力量,“点燃起许许多多火堆”(苏藿姆林斯基)吸引学生去钻研、理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感情,培养他们正确评判社会现象的积极情操。如《荷塘月色》展示了一种淡雅的美,也流露了“热闹是他们的”一丝怅惘之情。通过学习,学生既可以对自然美景进行寓情于景的欣赏,有可以通过对怅惘情绪的领悟,加深对旧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进而联系类似的情感催发点,形成以“珍视新生活”为要点的思想观念,这样阅读就经过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如《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屈原》中的“屈原”等爱国者的形象,《天山景物记》、《汉堡港的变奏》等文章中众多建设者的形象,《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等众多受欺凌的形象无疑也都是那些催发点。

2、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顿时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诸种色彩轮番上场;我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虎跑潭”“什刹海”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四,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只有经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材料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呐喊〉自序》中“为打破铁屋子而奔走呐喊的”“我”的形象;《屈原》中“为了国家民族的荣辱而不惜失去自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屈原”形象;《采草药》、《雁荡山》中沈括所表现出来的大胆创新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等众多材料,都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激发点”,只有具备科学世界观的人,才能为实现远大目标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2、阅读中运用“点”的手法,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机会,使其意志力得到锻炼。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亦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发问作为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要有“坡度”,问题的难度要控制在中等程度左右,既引导成绩较差的潜能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锻炼的目的。如在讲解《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两篇文章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A、两文主题上的异同?B、两文在表现主题的手法上各有何特色?C、比较两文的结构艺术。D、比较两文的语言韵味。这四个疑难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依次考虑,达到了预期的阅读目的。

3、运用写读后感、课后感及进行作品赏析会、三分钟演讲等语文活动,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启发学生通过“读写讲练”的结合方式,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师亦可借此机会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如在讲完《察今》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场演讲会,让每个学生任意选取文中的一个“感情激发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然后进行演讲,我则相机诱导,教育学生要做到“每日三省”,养成自我评价的好习惯,不断检查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五,“阅读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积累”方面的指点,适当点拨,及时总结,以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对那些有定式的语文基础知识,如选材、剪裁、布局、记叙方法、说明方法、议论方法等知识,在课堂分析课文时要加以指点。

2、对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类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如何进行思考训练的经验,融入所要鉴赏的文章中去,将其具体化,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去分解、辨析,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地熏陶,内化为属于自身的知识技能。

总之,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法,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意志力等方面的点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肯定会用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心”全面素质的提高,自然也就可以充分体现语文作为交际性工具的作用。

(来源:教师阅读网阅读原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