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苹果Siri被曝“偷听隐私”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裸奔多久?

苹果Siri被曝“偷听隐私”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裸奔多久?

时间:2020-05-24 03:47:37

相关推荐

苹果Siri被曝“偷听隐私”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裸奔多久?

阅读提示:在互联网下半场,安全和隐私大于增长。如果互联网企业将用户作为牟利工具,伴随而至的,将是无止境的挣扎和怀疑。

文 | 知蓝

嘿,Siri,该吃饭了。嘿,Siri,你在想我吗?你是不是觉得无聊时与Siri对话,好像还挺有趣,在许多人看来,是不是以为Siri只是一款简单的智能语音助手,但近日英国《卫报》的一则消息会重新刷新你的认知:Siri真的不可以随便调戏。一名“评分员”向英国《卫报》匿名爆料称,Siri会通过人为方式,定期听取机密医疗信息,毒品交易,性行为以及其他私人信息。这些泄露的录音片段,还会伴随着显示位置,联系方式和应用数据的用户数据等私人信息。

收集之后,苹果公司将一小部分Siri录音分发给了全球范围内的承包商,以评估Siri当时的反应是否“合情合理”,Siri的服务质量到不到位,因此,承包商很容易能听到各种苹果用户的隐私。据爆料者称:“你肯定能听到医生和病人讨论病史,有时候你还能听到在汽车引擎的轰鸣声里有人似乎在讨论毒品交易,甚至你还会听到有人嘿嘿嘿的时候刚好就被录了音。”

尽管苹果方面公开回应表示仅有1%的录音被用于分析评估,而且录音长度只有“象征性的几秒钟”。但在全球5亿台设备上的日活量,即便是1%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网友并不买账,此消息一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嘲讽和抨击瞬间涌向苹果公司。很多用户像是被盟友背叛似的,立马拿出自己的手机向Siri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只可惜这时候的Siri又开始奉行万能的“不知道”政策,打起了太极,决心将“装傻”进行到底。

Siri被意外激活的频率高

面对各方质疑,苹果公司承认了确实会有一小部分对Siri的提问会被分析,以改善其听写能力,但坚称评估者看不到与录音相关的用户账号与名字,且苹果公司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严苛的保密制度。但爆料人并不赞同此说法,他反驳道,苹果公司这部分业务基本都转包出去了,接盘的那些人并未受到“保护个人隐私”的制约,如果他们中有人存在邪恶的企图,那么识别录音中的人并不是件难事。苹果公司还强调,在Siri的隐私政策中,用户可以选择关闭地点信息或完全禁用Siri。但这样就能保证信息不被窃听吗?也很难。在公开报道的多起案例中,佐证了Siri被意外激活的频率远超想象。

通常来说,激活Siri你需要说“嘿Siri”,但是很多情况下相近的声音也会被Siri听成激活信号,从而自发激活。除了上述情况以外,Siri程序还经常被拉链的声音,或是苹果智能手表中的“抬腕唤醒Siri”功能错误激活。7月3日,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正在下议院发表关于叙利亚的演讲,突然,另一个声音从他的身上发出,蒙了几秒的威廉姆森掏出手机,掐断了自己手机的Siri议会首秀。

《独立报》称,Siri可能把威廉姆森说的“叙利亚”(Syria)听成了它的唤醒语言“Hi,Siri”。威廉姆森之前的发言提到了“联军”(Coalition),Siri可能听错听成了“预感”(premonition)。而这不是Siri第一次“干预”英国政治。今年4月英国国务大臣乔·约翰逊在BBC的一个节目上,提及叙利亚问题时,Siri再次回应,相当抢戏。当时乔·约翰逊愣了几秒钟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手机,尴尬地说:“这是技术干预。”

爆料人还特别提到“手表上意外触发的频率高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可以记录大约30秒的片段,不会太长,但已经足够让你充分了解发生了什么”。苹果公司历来以最重视隐私问题的科技巨头形象示人,就在苹果今年的春季发布会上,CEO库克还多次将“保护隐私”作为卖点,甚至在拉斯维加斯的广告牌上高调写道:“你手机上的内容将留在你的手机上”。但显然,Siri一事的曝出,让这一系列言之凿凿的承诺啪啪打脸。

“偷听”的不止是苹果公司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苹果并不是唯一一家对旗下智能语音助手进行人工监督的公司。亚马逊的Alexa、谷歌的Google Home等智能设备都曾被爆出有人工听取用户录音的情况,并且这些员工同样听到了意外激活情况下的隐私录音。一个月前,有媒体披露,亚马逊会聘请员工听Alexa(亚马逊的语音助手)的录音,声称为训练语音助手,亚马逊会保存对话录音,且与用户的账户相关联。即使用户主动删除录音信息,与之对应的文本信息或被继续留存。对此,亚马逊承认情况属实。

7月上旬据美国科技网站TheVerge报道,谷歌正在监听其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录制的用户对话,该对话录音,涉及敏感信息如姓名、地址等。虽然谷歌表示已采取措施保护用户隐私,但也承认,这些保护措施未能奏效。

《卫报》:谷歌员工能够听到人们对他们的AI家用设备说的话。

谷歌CEO桑达尔.皮扎伊(Sundar Pichai)曾在相关媒体上公开表示,“隐私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品,不能只提供给有能力购买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人。”尽管上述多家企业均强调其存在的录制、监听行为目的是为了改善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但本质上也暴露出当下AI语音助手系统、智能音箱等产品的雷区。不过,除了海外巨头,国内部分互联网企业今年也曾陷入“偷听”风波。今年3月,饿了么美团被指“偷听用户隐私”,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也就是说,当你谈话提及某种食物时,随后打开APP就会出现相关推荐,概率高达60%-70%。

虽然两者最后都指认“这是无端猜测”,但毋庸置疑的是,大数据在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危机也接踵而至。在净网行动中发现,过度索权、用户隐私滥用等APP不在少数。7月16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通报了10款App存在无隐私政策等问题,20款违反《网络安全法》要求。被通报的App分别是: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春雨医生、魔漫相机、淘粉吧、当当云阅读、我爱我家、爱鲜蜂、北京预约挂号、韵达快递、北京交通。

此外,通报还公布了20款违反《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App,一些知名的App也在其中,如猎豹安全大师、旺信、鲁大师、探探、2345手机浏览器等。

隐私和便利哪个重要?

当下,科技公司正越来越热衷于更多的新产品来获取用户。比如,智能音箱,乍看,消费者似乎会为便利而惊喜,但转念,一台永远在线、开启了录音权限的智能音箱放在客厅,事实上等同于将隐私开关的权限交给了他人。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边沁曾设想出全景监狱式模型,个中的敞视与监控,如今俨然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隐喻。他指出,监视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你明知道存在监视,却永远都不知道是谁在监视,后果又将如何。但对监视者来说,监视的效益总体却很可观。此前某互联网公司CEO的那句“用隐私换取便利”,就潜藏着一种胜利者的逻辑:掌控用户的数据,也就等于掌控了用户。听起来话糙,可从数据与权力的视角来看,当下不少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创新,都难逃“数据收集”的质疑。

如何真正抚平公众心中的恐惧,重塑互联网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比如,一些涉及AI的技术,需要大数据作支撑,但前提是征得用户的同意,使其明晰数据的流向和使用方式。在语音助手的三个丑闻当中,苹果、谷歌、亚马逊显然都没有遵从这一点。为了更好地保护公众隐私数据,各国也都在监管上做出努力。有观点指出,在互联网下半场,安全和隐私大于增长。如果互联网企业将用户作为牟利工具,伴随而至的,将是无止境的挣扎和怀疑。5月25日开始,欧盟网络数据隐私保护新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欧盟全体成员国正式生效。根据规定,如果违反规定,公司可被判处其全球年度营业额4%或2000万欧元的罚款,选择二者中较高的数值判罚。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共有11条条款定义个人信息保护的保护规定。要求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要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不得超范围滥用,不得以非法方式获取、提供和出售个人信息。只不过,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个人隐私信息究竟还要裸奔多久呢?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文汇报、中国日报、澎湃新闻、钛媒体、36氪、环球网、财新网等。

大家还都在看这些

· 为什么孙杨突然主动回应“药检门”?

·东京接连惊现炸弹,谁该吸取教训?

· 《新闻联播》锐评成网红,特朗普也盯着看吗?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