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恭迎| 九皇上道星君圣诞!

恭迎| 九皇上道星君圣诞!

时间:2021-07-25 04:42:21

相关推荐

恭迎| 九皇上道星君圣诞!

恭迎九月九斗姆元君圣诞

根据道教传统,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分别是北斗九皇星君的诞辰,即九皇盛会!连续九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北斗九皇在道教尊号“中天大圣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居北斗九皇宫。

《云笈七签》称,“夫九星者,是九天之灵根,日月之明梁,万品之宗渊也。故天有九气则以九星为其灵纽,地有九州则以九星为其神主,人有九孔则以九星为其命府,阴阳九宫则以九星为其门户,五岳四海则以九星为其渊府。”这里提到的九皇,指的便是北斗七星君和辅弼二星君。

我们都知道三国的孔明曾禳星拜斗五丈原,我们就从世人对星宿的崇拜说起,在古代是不允许私习天文星象的。国家设有钦天监,乃皇室之密宝。除了推算历法气象外,还有占星,禳星等,他们兼有神职,是帝王的特殊顾问。一般百姓是接触不到的。以前的帝王身边也有很多懂天文地理的道人辅佐,古人认为天上星宿的变化,和人间的吉凶有密切的关联,就连看地理的风水师,也要会辩九星星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气下临山成形。要识九星行气之鼓荡,脉息之伸缩旺衰,俗话说,一流先生看星斗,二流先生看水口,三流先生满山走。

而道教特有的禳星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为世人对星宿的崇拜而生的敬仰,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

道教的朝斗法科均以斗姥为主神。“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元君生九子。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云“应现九皇道体。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天皇、紫微尊帝二星…二星分作余晖,为左辅、右弼,为擎羊、陀罗。”由此可知,辅弼二星是天皇星、紫微星的余晖所成。现如今的九皇会,拜的便是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而尊帝二星,勾陈天皇大帝圣诞为二月初一,北斗紫微帝君则为四月十八,不在九皇会之列。

诵经首推《北斗经》

在道教信仰中,从天上星君到地上凡尘,都是由道炁化生的。道教供奉的斗姆元君,贵为众星之母,也即是化生九皇道体的本源。斗姆元君诞辰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初一至初九则为九皇诞辰,所以道观中的九皇盛会是从初一开始,至初九才结束。在这九天时间中,道观中夜夜都会持诵北斗仙经、礼拜北斗星君宝号,以求赐福消灾、万民安乐。

作为礼拜九皇的主要经典,常持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可得种种不可思议之上妙功德。经中有言,北斗星君是造化枢机,主宰着人们的内在精、神,并且具有回生注死、消灾度厄的功力。人们的性命是由本命行管主掌,为了消灾保命、赐福延生,就需要在本命生辰、诸斋戒日以及北斗下降的时节,清净身心,设坛焚香,虔诚拜诵《北斗经》,可以使自己远离诸恶祸端,求得福寿臻身。道教中认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在道教一系列的斋醮法事活动中,尤其注重对北斗星君的朝拜,其所用经典当首推《北斗经》。

北斗星(资料图)

诵经注意事项

《北斗经》不仅仅只是用作礼拜星君的经文,普通信众在家中诵读也可以起到顺星转运的效果。而在诵读《北斗经》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诵经之前要清净身心。诵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不可思议之经功浩力感知神明道力,这里有个非常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斋戒。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源于“齐”,为整齐之意,这就要求信众在诵经之前要沐浴更衣、禁止饮酒茹荤腥,保证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都是清正之气。戒,主要是对不适欲望的戒断,如提前禁断男女之事,尽量减少娱乐活动,以免心神涣散,神来而不应,有求而不灵。

第二,诵经礼拜时必须要对神设坛。礼诵北斗经的时候,坛场一般是朝向北斗的方向。坛场不必奢华,单以清洁、肃正为要。再供以时新香花五果,备净水即可。因各人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坛场不必要攀比。道经曰,一柱真香达上苍。能以自我虔诚身心供养祖师,比摆设繁花珍果更加重要。

第三,在诵经过程中要保持威仪。打开经书之前,先对经文进行礼拜,心中默念“大圣北斗七元君”或“先天斗母元君”的圣号。诵读以音诵为妙,要求叩齿演音而使字字清晰、句句如琳琅震响。经坛上切勿交头接耳,暂绝一切尘事。诵经节奏须急缓适中,念诵到天尊圣号之处要磕头礼拜。经闭,仍要行三拜九叩之礼,以经布覆盖经文之上,不使金书宝笈、玉篆灵文晾晒于虚空。

以上提到的这三点,是诵读一切经文的必要。若专门针对《北斗经》而言,则特别注重礼忏的过程。

北斗经(资料图)

礼忏以成功德

经文中提到,老君以大悲大愿之心观察三界众生,却见众生于生死之中不断轮回,生在人道但烦恼常生,甚至造出多重罪愆而堕于地狱。为免众生沉浮苦海,老君化身下降,为祖天师宣说了《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老君于经中有言:“令使知道,知身性命,皆凭道生,了悟此因,长生人道,种子不绝。”又曰:“念此大圣北斗七元真君名号,当得罪业消除,灾衰洗荡,福寿资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难,可以焚香诵经,尅期安泰”。此“七元真君”即是指阳明贪狼、阴精巨门、真人禄存、玄冥文曲、丹元廉贞、北极武曲、天关破军七位北斗星君,又加洞明左辅大道星君和隐光右弼上道星君,以及虚精开德上台星君、六淳司空中台星君、曲生司禄下台星君之三台星君。礼拜此十二位星君以及“天罡大圣、河汉群真”,才能“何灾不灭,何福不臻”,解身中三途之苦,释世间廿四之厄,从而出离生死,证圣成真。

传统诵经的规矩认为,每当念到真君名号时,便要如真君端坐面前一般保持恭敬,涤荡内心一切污秽,诚心忏悔身中所有罪过,才能获得诵经的功德。忏悔,是道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不仅体现于对自我心性的反思,更能够借此方式来内除忧惧、外除邪魔,使诵经时的诚心、念力上奏给神明。修道之人在诵持《北斗经》时,每当诵读到“解二十四厄”和“本命元君”的章节时,都要作一句一拜的忏礼,所表达的正是以忏悔的方式来实现诵经功德的祈愿。

能够坚持做到以上几点,便能够更加明显地感应到诵持《北斗经》的无上妙用。《北斗经》在教门内部具有至高的地位,并且拥有其他经典无法比拟的感应力。普通信众若无清静坛场持诵经文,只要在家中供奉一本北斗真经,也一样可以使“家宅得安宁”,并实现“永保亨利贞”的美好愿景。

在家信众,不方便持诵经典的,可以礼请道观道长,代为诵经祈福,消灾解厄!

九皇解厄天尊

志心皈命礼。北斗九辰,中天大圣。魏魏紫极之星宫,烁烁照临于下土。为上天之喉舌,定人世之灾祥。千求千应,万愿万从。善男信女若皈依,我以万身能变化。身身俱万舌,永赞洪名母。浩劫莫能穷,仁哉掌护佑。妙法无尽功德海,神光永为盲者明。照耀古今,辉煌内外。陶镕大法器,普成无量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北斗九皇九真,上道尊帝星君。九皇解厄天尊。

志心称念九皇解厄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九皇会礼斗十忌

第一忌檀

女青天律禁燃檀,违者酆都罪祖先。

此事非轻君切记,犯烧阴谴病灾连。

所谓檀者,檀香也。《女青天律》禁燃檀香,礼斗之时,犹当禁忌。宜降真香,柏木香。

第二忌花

百花皆可献神天,月季条中有禁言。

此为不及时妖艳,御注琅函感应篇。

所谓花者,乃是月季花。礼斗献花,切忌不可贡月季。

第三忌戊

戊日天条忌讽言,燕不衔泥蛇不行。

违犯遭殃流四季,王母昔年示汉君。

戊者,戊日也。若初三、二十七斗期而逢戊日,也当避之。

第四忌水

献水宜当汲井泉,河滨时恐污流漫。

请睹血盆经内句,方信天神有示言。

忌水者,忌河水也。盖河流两旁,难免妇女经血流入,若以此水贡献神灵,是为不敬,神灵震怒,罪过不轻。

第五忌果

果品诸般枯与鲜,石榴有忌贡玄天。

李子不宜献太上,黑枣概禁上真前。

石榴不可贡真武大帝,李子不可贡老君。至于黑枣,概非所宜,一律禁止。

第六忌食

天厌三般雁鸽鸩,黑鲤鳅鳖与犬牛。

禁忌二蒜葱芫韭,雷霆严示广流传。

大雁、鸽子、斑鸠,礼斗炼法之人禁食。黑鲤、泥鳅、鳖,尤其是玄武派所忌,盖谓真武之所踏故也。狗肉、牛肉之类,亦非所宜也。还有就是葱、蒜、香菜之类,皆为荤腥之属。

第七忌人

孕妇僧尼莫近观,孝衣鸡犬禁临坛。

秽服酒荤具禁至,监巡斗将不容玩。

礼斗乃庄严盛事,孕妇、僧尼、孝子、鸡犬、酒荤秽气之人,皆宜远避,恐秽气留于坛场,而斗真不降。是以道家有净坛结界之法,所以荡涤秽气,迎迓圣真也。

第八忌地

莫近坟墓不净房,休临产室废神堂。

故气伏尸并灵柩,若此皆非吉坊方。

礼斗之地,宜在洞天福地,宫观庙宇,或于家庭靖庐、洁净之所。不可靠近墓地、灵堂、产房、医院、废旧庙宇,这些都不宜礼斗。若为之,不但不能迎迓斗真,更恐招惹不净之物。

第九忌灯

一架神灯上按星,辉煌照耀佐天明。

本命焰光休断灭,吉凶祸福报君音。

礼斗宜燃灯,一般以七盏为宜,分别代表自己的身、禄、福德男女、命、官职、寿考、妻妾奴婢。于坛上燃灯,通过观察灯的明暗,可以预测吉凶。

第十忌菜

蔬忌瓜茄菜面筋,脚淘粪植污其因。

秽柴作食天条禁,岂将此类献星神

所谓菜,即蔬菜之类,为粪便所灌溉,不可奉献神灵也。

福生无量

往期文章导读

道教文化知识

1.医不叩门,道不送卦,师不顺路,易不空出。

2.养小鬼,养的是心里的鬼。

3.法术使用一定要慎重!乱行法术要付出这些代价!

4.道家修炼的几大宗旨,密不外传的修行诀窍!

5.淮南子 天文训 (原文及译文)

6.口耳相传,失传已久的《黄帝外经》

7.祖坟是怎样影响后代的?

道医文章:

1.道医治病秘传水法。

8.道医教你疼、痛、痒、酸、胀、麻、疲之原因!

11.颈肩问题,久治不断根,是这里“寒气”没有化解!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修行交流

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