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1课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1课

时间:2020-08-09 17:19:34

相关推荐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1课

若有错漏,敬请留言指出~

鞠躬感谢!

后台回复:宝性论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往期讲记内容

宝性论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上师念传承)

今天我们讲《宝性论》,现在正在讲的是“如来藏品”,此品将以九种比喻和意义详细宣说,在此之前,大家应明白我们讲到过的十种意义。若能理解前面的道理,后面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就容易明白,假如前面的都没有领会,之后的内容就更云里雾里了。

大家学习的热情都非常不错。刚开始我认为《大乘经庄严论》是讲述菩萨的不共行为和发心的,应该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而《宝性论》是宣说如来藏的,意义过于甚深,怕很多人接受不了,但目前为止,从大家学习的意乐、表情、态度、状况和表现来看还不错,整体而言,学习气氛还可以,所以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下去。

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确实很难坚持下来,特别是现在的辅导和讲考,真正能坚持很多年的人也为数不多。一些人学习、智慧、理论都很好,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可最后关头不能坚持。一学期结束时,我从身边的讲考人员中观察到,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很不错的,到现在我也常常想,要是他们能继续坚持两三年,应该会很有成就的。

但我也理解,毕竟各人状况不同:有些是身体、工作、发心等方面出现了违缘;有些人被能看到或看不到的业力烦恼所困;有些人因信心逐渐退失,可能刚开始信心具足,到后来越发微弱,甚至荡然无存了,再坚持下去也没什么动力……这些都可以理解,想到以前讲考特别热情的这些人,现在不知道在哪个世界了?因为我在众人中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整个世界如此广袤无垠,一两个人的消失也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自己经常感叹,觉得很惋惜。

很多人刚开始学得特别精进,但不能坚持到最后,最多学习一到三年,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最后还是放弃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空间、选择和路途,人生是自己不断选择、调试、切换、运用不同的过程,我想这也是允许的,也合情合理,对吧(上师笑)?

我想要说的是什么呢?目前大家学习《宝性论》的整个状况还是比较不错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不知大家是否认同?至少从最近来看,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家的学习都是很认真的。

前段时间讲《论语》时我也提过,下课后要温故、串习,这是很重要的。我观察到,下课后一部分人在依教奉行,这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好的,可以打好稳固的基础;但一部分人可能就没有时间再继续温习了。我建议,学了这部法,最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然再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年两年,可能就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好像根本没听过一样,这样甚为可惜。

今天继续讲“恒常不变”这个大科判的内容,昨天我们讲了如来藏恒常不变的实相,是从比喻、意义和对应三个方面讲的。今天讲第四个科判: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以及我们昨天讲的业和烦恼,最后变成了轮回。轮回是什么样的呢?大家知道,从另一角度而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其实存于虚空之中,宇宙是这样存在的,地球也同样存在于空中。如果用其他的理论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它既在空中,却不掉下去呢?我们的地球大部分都是水,上面有少量土形成大地,众生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之中。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宇宙确实有一种比较奇怪的存在方式。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谓的轮回也是如此:在这种完全不存在的空性当中,各种形形色色的显现世界却是存在的——包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用外在世界的状况对比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对比方法。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以后不仅在自身的佛学修行方面有很大帮助,而且在用佛教观点解释内心世界和宇宙世界之间的差别时,也是很有道理和逻辑性的。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这里和前面讲的一样,整个万法就如虚空,根本不可能存在,不存在中却出现风轮,风轮慢慢形成水、地,逐步形成了整个世界。

同样的道理,所谓 “非理作意” 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常、乐、我、净。关于常、乐、我、净几种“非理作意”的道理,在密宗当中阐述为:在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时候,由于没有认识自心本面,依靠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从而现前形形色色的外境,继而漂流于轮回当中。而普贤王如来等诸佛却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再流转轮回。

这样的非理作意,本来也是在如来藏的自性光明法界中安住的,本体光明,但因非理作意,而以隐蔽的方式安住。就像依靠风而产生了水,同样,非理作意组成了什么呢?即业和烦恼。

像水一样,有漏业及贪心等烦恼不断增长,如世间的液态水不断增长、搅拌,慢慢形成大地。同样的道理,业和烦恼的不断搅动,慢慢形成了蕴界处,众生因业力形成了外面的器世界。“如彼坏与成”——它的坏和形成。整个虚空界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迁移,慢慢又毁灭、形成……

科学家提出的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有类似说法,比如多少万亿年以前形成了世界,初始时期有一些毁灭了,也有一些形成了,器世界便是这样形成的。

同样,有情世界的如来藏本来是无为的,像虚空一样。每个众生的业和烦恼,实际上是一种非理作意的分别念,因三轮执着而慢慢形成,业和烦恼又形成有漏的蕴界处、身体,最后变成了这样那样的众生,从最初形成,到后来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业与烦恼形成的身体随即趋于毁灭。当然,我们的身体可以毁灭,阿赖耶却不会,阿赖耶的本体如虚空,继续以无为法的方式存在。

从佛教的因果轮回来讲,有了这样的因,后产生这样的果,也即有了非理作意,之后便会产生轮回的各种痛苦。“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害怕造恶业,怕形成恶的果报,而凡夫人不知前因后果,只贪执一时舒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为什么众生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当中?这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如来藏虽然是清净的,但如来藏中也会显现这样一个轮回。

接下来讲“自性无变之理”,意思是,显现时,自性从未改变过。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今天好像有点热,是吧?)

今天我们的教证也是很重要的 —— “心性如虚空”。实际上,《宝性论》是连接显宗和密宗的纽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论典,里面有些词在一般显宗中是根本不会提的,有些说法与密宗的修行窍诀完全相同。

这里说,众生心的本性是光明的,也叫如来藏。并用比喻说明:心性就像无为法,像无有阻碍的虚空。

那虚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其一,是没有“近取因”。其它法都有自己主要的近取因,要依靠外面俱生的缘而产生,像青稞、大米,都有自己的主因——近取因;地、水、火、风、阳光,叫做俱生缘;其二,虚空也不观待因缘聚合。因缘没有分开,也没有聚合。既然因缘没有产生,那么刚开始的虚空便不可能产生、中间不可能有安住、最后也不可能有毁灭。

虚空没有生、住、灭这些有为法的法相,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首先是没有近取因。从因明角度来讲,心的前一刹那,就叫心的近取因;从如来藏心性光明的本体来讲,它并不像众生的分别心,而是如虚空般没有近取因和俱生缘,也没有因缘的聚合。既然没有因缘的聚合,那生、灭、住更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的如来藏或者菩提的本体确实是无增无减的。

关于这一点,《华严经》也有相同的讲述,先以虚空做比喻,其后又有偈颂说明:“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意思是众生倘若一时获得成就,无论此时成就还是未成就,菩提或者如来藏的本体都毫无增减。所以,从众生自性的本体而言,无有增减。

《大集经》亦云:“如空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亦尔,常住法界。”其含义为:法性如虚空般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也是如此,常住于法界中。以虚空作比喻时,如同虚空的本体无有任何生灭,我们心的本体也无有任何的生灭。

从显宗的角度,我们仅用一个虚空的比喻就已足够。从密宗的窍诀层面来看,虚空不仅是一个比喻,而且是一种直指心性的方法。很多大德为弟子直指心性的时候会这样说:“你观一观自己的心,再观一观前面的虚空。前面的虚空什么样,你的心也什么样。”(上师念藏文)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云:“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意思是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心性就像前面的虚空,从未有任何的增减,是空性的,我们必须深深地生起这样的定解。

不过,在未认识心性的时候,容易随着各种分别念的产生,感受痛苦、快乐或者焦虑等各种情绪。心情非常快乐的时候,前途好像一片光明;非常绝望的时候,好似天崩地裂,世界一片黑暗,连身边的人也都面目狰狞、十分可怕,就像是魔鬼、罗刹、夜叉;再过一阵子心情恢复宁静、祥和,世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身边的人也变得如天女、天子一样非常慈祥、善良。

我们的心一直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同春季的天气般时晴时雨。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就会发现心其实与前面的虚空毫无二致。这不只是理论上的讲法,稍微懂得反观内心,尤其是得过一些密法窍诀的人,对此都会有所体会。因为在寻找心的本体时,就像昨天课上所提到的文殊菩萨以幻化身调化二百比丘所言:我们观察心的时候,他的本体是空性、清净、无染的。

在佛学院创建之前,第一世敦珠法王曾在喇荣居住过,他常用的大圆满窍诀就是直视虚空——直接看前方的虚空。所以现在许多人,包括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修行者,不管是否证悟,经常坐着这样看(上师做直视虚空的动作,众笑)。旁人看到他十分专注的模样,或许认为他真的证悟了大圆满,或者以为他在虚空当中看到了什么。德巴堪布曾经在课堂上批评这种现象:“虚空有什么可看的?虚空没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可傲慢的?!”对于那些假模假样地装作瑜伽士、修行人,好像自己真的已经证悟了、直直瞪着虚空的人,那确实没什么可看的。

然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有些人在直视虚空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心性与虚空无二无别。虽然我们众生充满着烦恼与痛苦,但在直视虚空的过程中,确实有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心。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假装直视虚空,制造自己已证悟的假相,让旁人有所敬畏,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

今天的这个教证很有意思,大家再慢慢深入分析。这里的内容与我们心息息相关。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不住的,不论任何时候,它的本体、差别以及作用都是如此。这一点,不是靠信心来了解,而是依靠推理来获得。现在很多大德都提到,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不应是钝根随信者,应是利根随法者。因为钝根是凭自己的信心来修行,但信心易变,一旦信心改变,人也随之变化。利根随着法义来修行,就不易改变。因为我们的法义确实是坚不可摧,能够经得起任何推敲。所以,修行非常需要这样的推理。

接下来宣讲下一个科判,摄义。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众生心的自性,实际上是光明如来藏,是明清的。这里的“明清”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如同灯光般特别明亮,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任何黑暗和无明的、非常清净的状态。

从众生到佛陀之间,每个众生的心并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的,而是自然具足心性光明,明明清清的,不论我们处于睡眠、入定或者昏厥等任何情况,甚至菩萨入根本慧定时,一直不会间断。

诚如《释量论·成量品》所说:“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所有的“尘”都不是常有的,而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任何时候都无有任何变化,和前面讲的无为法虚空是一个道理。但是依靠非理作意或邪念,能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叫烦恼染污;依靠烦恼造善恶等业,叫业染污;以业和烦恼不断流转于轮回,叫生染污。这三种染污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里称作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三种染污实际上属于客尘法。

何为客尘呢?客人不是主人,属暂住性的。虽然有些客人住的时间比较长,不愿走了,就像来这里的旁听生,时间长了,有时候还真分不清是旁听还是常住。客尘就是像客人一样暂住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它不会染污我们的心性如来藏光明,因为心的本体完全是清净的。

虽然世间中有各种显现,但这些显现显而无自性。《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引用幻化师的比喻:“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意思是:幻化师变化成世间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贵或贱,或美或丑,如同我们电视上显现的真人秀等等,能暂时将我们的心吸引、耽着,实际上,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而有智慧的人了知这一切都是假相,不会心生贪执。同样的道理,我们依靠这三种染污而显现在此世间,也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这一切并不真实存在。

(上师念藏文)

龙猛菩萨的《释菩提心论》云:“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在《定解宝灯论》引用过。如果了知诸法空性,就会发现业和果的因缘关系非常稀奇、稀有,《定解宝灯论》中印藏的大德们也都用“稀有”来赞叹。希望大家把《释菩提心论》的教证背下来!很有意思的。如果懂得诸法为空性,就一定对业因果的无欺因缘关系产生很稀有的感觉。

同样,心性是光明的,光明如虚空般没有真实的存在,但在世俗中业因果却无欺地显现,这真的特别稀有!世间人也有很多的“非常稀有”。有时候人们也经常感叹:“这个人好奇怪,好稀有哟!”其实,这算不上什么稀有。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如同虚空一样清净无染,但众生还在轮回中不断地受苦、流转,这才是最稀有的事!

为什么印藏大德用“稀有”来赞叹呢?当我们对光明如来藏、空性般若法等道理,真正生起如前辈大德们所讲非常坚定的定解时,才会知道,原来不管是我们的执着,还是我们的生活等等一切,虽然本体不成立,但是在我们证悟到一定境界之前,因果关系依旧会无欺地成熟。看似奇怪,看似矛盾,但无可否认、毋庸置疑。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因此,刚才所讲的“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这个教证大家应再三思维。等一会儿回去的路上,可能很多人都会想“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师笑)。

(上师问身边的人:“对吧,稀奇吗?稀有吗?有没有一点感觉,应该有吧?有啊,那还可以!有感觉就好一点。”)

癸二(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首先讲无变远离生和灭。“无变”指的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生灭可言,不能说“今天如来藏降生了”,“今天如来藏死了,我要给他念一个嗡玛尼巴美吽”(师笑,众笑),没有这样的说法。

子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这里讲到如地水风一般的蕴界处、业和烦恼等,均依靠如来藏而产生和现前。但业惑烦恼或地水风,能不能产生虚空呢?不可能的。学因明的道友可能会辩驳说:“水变成水汽就产生虚空了。”并非如此。虚空本是无为法,无有能生所生,所以因明当中这种推论并不成立。

那么业和烦恼能不能产生如来藏光明前所未有的这颗心呢?不可能产生。如前所述如来藏不是因缘所摄,如来藏不是依靠业、烦恼、众生蕴界处等诸如此类世俗法而产生、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藏是完全如虚空一般的无为法,无有能生所生。若无为法能产生,那么抉择灭、非抉择灭、石女儿也可以产生,但实则不然。

同理,世间中的如来藏会不会被毁灭呢?《宝性论》中弥勒菩萨时而用水、用风,时而又用大地、火等常见的地水火风来做比喻。如此而言,世间中死亡的火、病痛的火、衰老的火,能否焚烧如来藏呢?也是不可能的。无论劫末火、地狱火,还是自性火,虚空均不能被其焚烧。如此,老死病三种火也不能焚毁如来藏。

汉地魏译版本中有一段偈颂:“不正思惟风,诸业烦恼水,自性心虚空,不为彼二生。自性清净心,其相如虚空,邪念思惟风,所不能散坏。诸业烦恼水,所不能湿烂,老病死炽火,所不能烧燃。”(《究竟一乘宝性论 (4卷)》后魏勒那摩提译)。此偈颂与本论两个偈颂稍有不同,意思是自性清净,其相如虚空一般,邪念思维风,不能使其散坏。

总之,如来藏没有生灭,不依五蕴而生,也非老、病、死能灭;不以水大而生,亦非火大而灭。此论多次以“四大”来做譬喻:通常以地、水、风这三大指代如来藏“形成”或“存在”,用焚烧的火大指代如来藏“毁坏”。

子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接下来我们通过劫末火、地狱火、自性火这三火,与死、病、老三种法进行比较。如何比较呢?

首先,从外部器世界来看,到劫末时会出现“七火一水一风”而毁灭世界。一劫末尾之时,出现能将整个山河大地等器世界全部烧毁无余的火,称之为劫末火。

其次,从有情世界来看,地狱中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之间有八个热地狱。热地狱里火的温度和毁坏力远远胜过世间的火,它能焚毁有情世界众生的五蕴之身。(上师问弟子:“地狱众生有五蕴吗?没有吧?”有人回答:“有。”上师:“都有啊?《俱舍论》的内容现在已经忘光了,怎么办?你们谁给我讲一下〔众笑〕?”上师又问:“如果有五蕴的话,那么地狱众生的色蕴是怎么产生的?”有人回答:“业力。”有人回答:“化生。”上师:“化生?嗯,好,应该是吧。”)所以,能焚烧地狱众生的身体的火,称为地狱火。

最后,平常火,即世间常提到的大火,能烧毁世间所有的燃料、木柴、房屋等。

这三种火各有其特点,分别是劫末火燃烧器世界、地狱火烧毁(地狱)有情世界,自性火则象征性地燃烧部分器世界,以及一部分有情众生,如最近巴西亚马孙火灾既烧毁森林草木,又烧毁其中成千上万的人类以及动物。

另外,劫末火、地狱火、自性火还分别对应死亡、疾病、衰老三种法。

死亡如同劫末火。当有情众生连续不断的生命,最后被死亡毁坏时,如同有情世界被劫末火烧毁。我们并不知道“死火”何时出现,当它骤临时,有的人表现为得了急症(如突发性脑溢血)而猝然离世;当它缓慢降临时,有的人表现是得了慢性病,长期备受折磨,其间就包含了病火与死火。总之,这样比喻很有象征意义。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劫末火终结器情世界那样,死火也使人结束生命。

疾病如同地狱火。原本强壮有力的人,生病以后虚弱无比,(上师模仿)诉苦说:“我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华智仁波切也形容生病之人如同被石头击中的麻雀一般,动弹不得。我们平时感冒生病时,也如同被地狱火燃烧的众生那样,感受难忍的苦楚。

衰老如同自性火。如自性火烧毁森林、房屋那般,衰老也逐渐烧毁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曾经年轻美貌之人,年老时再看镜中之人,就忍不住……(上师模仿摔镜子的动作,众笑)其实镜子没有过错,是自己青春不再,不免人老珠黄。所以,衰老如同自性火,烧去了我们的锦瑟年华。

这三种火也是次第产生变化的。

无着菩萨在注释中引用《 胜鬘经》中的教证:“世尊,生死者,依世谛故说有生死。世尊,死者诸根坏。世尊,生者新诸根起。世尊,而如来藏不生不死不老不变。何以故?世尊,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境界。世尊,如来藏者,常恒清凉不变故。”

“生”和“死”主要安立在根上,意即根毁坏之时——死,根产生之时——生。但不论如何,若真正得到证悟,便从此远离生老死病。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老病死法极猛恶,娆乱世间诸众生,不老不死安乐门,我出家为勤求故。”意即:老、病、死令人生畏,会扰乱世间每一位众生,通过出家精进修行,最后则可达到不老不死的快乐道。此偈颂所宣说之理如同于当年佛陀之举:当年本师释迦摩尼佛目暏城外生老死病的状况,不禁对众生心生悲悯、意欲出离轮回,决定寻找不生不死之永恒道,出家修行,最终获得证悟,为众生解脱而转妙法轮。诸如此类的伟大之善举,在诸佛菩萨及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比比皆是,显而易见。

由此可知,众生若要远离生老死病之苦,唯有依靠清净的修行。这也很重要。

藏传佛教的有些大德也有这样的窍诀:“我们应以声闻、缘觉和菩萨式的修行次第行持。”意思是:最初,在声闻阶段,先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在其座下听受各种显密教法;接着,如独觉一般,得到窍诀后必须实修,独自在山里修十二缘起;后来,得到证悟,便像菩萨那样不顾一切困苦,一心只想利益众生,于是只身来到城市等喧闹之处,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此三乘的方法次第修持,成就自他二利之事。这种窍诀比较形象生动,很有意思。

以上是凡夫位不清净之时,如来藏不会产生变化之理。《宝性论》在宣说如来藏方面,确实讲得恰到好处、面面俱到。

接下来宣说进入菩萨阶段,如来藏依然没有变化。

壬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分二: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二、广说彼义。

子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这是略说。虽然没有变化,但还是显现变化(上师喝水)。

一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解脱了蕴界处的生老死病之苦,并如实现证如来藏不生不灭、无老无病的自性,由此远离以业及烦恼引生的灾祸及痛苦。以此因缘,具有智慧的菩萨却以强烈的悲心降临于世,广利有情。

《学集论》中也讲到:“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菩萨已完全通达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的阻碍。但为了利益众生,在世间也会示现有生老死病,有父母家眷……一切都以与众生别无二致的方式存在于世。

《维摩诘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言。

接下来广说此理,这两点很重要。

子二(广说彼义)分二:不以痛苦变化之理;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丑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这个偈颂也经常用于其他的论典。意即得地菩萨因断除了见惑和修惑(修道菩萨依道位不同程度的断除修惑),从根本上断除了相续变化,灭尽的老、病、死这三大痛苦。

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痛苦呢?因为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从业和烦恼中产生的,而菩萨已经断除了业和烦恼,因此痛苦无从产生。

“彼无故无彼”——菩萨没有因非理作意而生业和烦恼的缘故,所以他没有痛苦。(上师念藏文加以解释)他(菩萨)没有它(业和烦恼)的缘故,所以也没有这个(老病死的痛苦)。后魏的勒那摩提对此句的翻译为“老病死诸苦,圣人永灭尽,依业烦恼生,诸菩萨无彼”,是将此处的“彼”直译为“菩萨”。因为菩萨没有非理作意,所以远离了由此而生的种种痛苦。

由此可知,菩萨利益众生是非常轻松的。每当凡夫看到菩萨为了利众而示现生老病死等感人事迹的时候,会误以为他们很痛苦,但事实上,这些菩萨没有丝毫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痛苦。

这个教证最好能背诵,前辈大德们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意思就是:由于菩萨断除了业惑,所以远离了由此而生的病、老、死的痛苦。

那为何要如此示现呢?正是菩萨的悲心使然,才有这些变化。

丑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圣者已经完全见到了法界真如,即如来藏,而如来藏的真实自性又超越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既然如此,那菩萨是不是也将远离轮回呢?并非如此,大悲圣者正因看到还有很多众生并未懂得这些道理,依然在轮回中饱受诸苦,所以故意在众生面前示现与之相同的降生、衰老、疾病、死亡等变化相,以相似的身相随缘度化众生。

比如,一些菩萨所化现的高僧大德,示现涅槃或圆寂时,会让对其有信心的人们认识到:如此了不起的大菩萨也会示现圆寂。纵使佛陀在世具足庄严身相,最后也在娑罗双树下示现涅槃,可见,我们的区区肉身真是毫无可靠之处。众生通过佛菩萨这样的示现而生无常心,更有人因此而证悟。

且佛陀不仅在因地,甚至位于果地,也会示现生病。佛经中常讲:由于释迦族从前的业缘,而导致佛陀或者头痛,或者被荆棘树刺伤脚,又或者背痛……听闻具有庄严身相的佛陀也会“生病”,会令众生对轮回生起不同程度的出离心。

我常想起上师如意宝以前每次生病住院,我在照顾上师的过程中,见到上师在医院时常能摄受一些病人、护士和医生,因此我认为上师示现生病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这不是我口头上认为,是确实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我每次去都会想:“这个医院里应该是有很多需要度化的众生。”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菩萨与上师们示现衰老,更是让人深受触动。某位上师在年轻时记忆力和口才都很好,然而年迈时,却显现为如普通人一般,在记忆力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相比年轻时,都有所衰退。这会让众生感受到,轮回是如此不堪!这样了不起的菩萨,到最后都会示现生老死病,更不用说作为凡夫的我们。

因此,为使众生对整个轮回产生极大的厌离心,菩萨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度化众生。无着菩萨经常引用《佛说无上依经》(又名《慧海经》)中的公案¹,其中一则讲到:有个长者之子不慎滑倒,掉入十分肮脏的粪坑中。但因粪坑臭气熏天,导致连同自己母亲在内的身边人都深感恐惧,没有人敢承受巨大的危险去救他,而只能躲在粪坑外面不断哭闹呼唤。这时,长者看见自己的爱子掉入粪坑,不禁悲从中来,便奋不顾身地跳进去营救,终于善用方法,凭一己之力救出爱子。

注1

《佛说无上依经》中的公案原文

《海慧菩萨品》: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甚爱念,其于游戏误坠圊厕。时母见已恶秽不净。父后见之呵责其母,即便入厕牵之令出,出已净洗,爱因缘故忘其臭秽。善男子,长者父母,喻于声闻、缘觉、菩萨;厕喻三界;子喻众生;母不能拔,喻声闻、缘觉;父能拔济,喻诸菩萨;爱因缘者,喻于大悲。菩萨摩诃萨具善方便入于三界,不为三界之所染污,是故道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道者厌于三界,菩萨道者不厌三界。

佛陀以此比喻三界轮回如肮脏的粪坑;三界众生如掉进粪坑的长者之子;菩萨勇士如善巧方便且不惧艰辛的英勇父亲;声闻缘觉如母亲在内的其他人;大乘法门如把长者子救出粪坑的方法。

可见,不同于其他人,大乘菩萨们会为众生付出所有,无疲厌地、不间断地进入轮回救度众生。我们在发心的过程中,毫不畏惧、亲力亲为,就是一种菩萨的行为,所以在三界轮回中,一定要践行菩萨的真实行为,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当然,我们救度、饶益众生时,并不是所有众生都存有感恩之心,大家也不必因此而气馁。

前些天,我在微博上发过一段卡耐基引用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Dr.Samuel Johnson)的话:“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了很多类似的话,也许他仅是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角度说的,同时还举了一些例子。

比如,有位英国法官在曾经当律师的时候,出于怜悯心,为78个人辩护,使他们免于死刑,但是后来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达感恩之情。还有卡耐基本人遇到的一位公司老板,曾专门拿出一万元发给公司员工作为圣诞节福利,每个人大概分得三百元。本来他完全可以不发这些钱,但是他发过之后,却没有哪怕一个人表示感恩,所以他特别地失望。

卡耐基还提到,耶稣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救了十个罹患麻风病的瘸子,但是只有一个人对他表达了感恩之情,其余九个人都跑了……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当然,他讲的这些人并不是菩萨,菩萨会无怨无悔、无条件地利益众生,但世间人确实会有这种通病。就像我们做慈善,曾经帮助过几千人有学可上,但很少收到感谢信,似乎大家都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今天上午我遇到一位发心道友,他从或开始,就为学院建造三期公寓发心。我问他:“你发心的这些年当中,每天都那么辛苦(我自己也很辛苦),有没有人感恩你?”他说:“没有!只有一个人给了一些苹果(上师笑)。”我说:“这也很正常。”所以不论是利益众生,或是承办其他任何事,我们要想自己得到一点回报,在现今社会中恐怕很难实现。

这种情况也许在西方文化中更为明显,他们经常随心情而变化。可能今天对你特别好,但明天再去的时候,若是他心情较好或有能力,才会对你好一些,要不然就是塞给你一张简单写着“你好!祝福你!”的卡片,以此表达“感恩”。虽然他们有感恩节,但是看起来,似乎东方人更懂得感恩。总之,现在这个时代,做了好事而希望别人对你心怀感恩,可能有些困难。正如卡耐基和英国学者所说,大多数人不会感恩。

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还会忘恩负义——原本是个很可怜的人,但是受到帮助平步青云后,就完全变了个样子。我记得《三国演义》里讲到,曹操刚出道时,陈宫对他特别好,然而他获得权力后再见到他,本来可能也想感恩,但因为三观不合,最后索性把他杀掉了。卡耐基的书里也写到,有个人好心救了一个人,但被救的人成功发达以后,非但没有感恩他的恩人,反而杀害了他。可能有些人真的是这样,你对他真心实意、极其信任,对方却不那么对你。

还有些人的想法也是非常奇怪,他们会担心落魄时候认识的人,会不会把自己从前的窘境讲给其他人。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我资助的一些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在获得一定的威望和实力之后,会尽量抹杀从前的记忆,并且给自己重新塑造一个形象,毕竟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境况已然完全不同了。

世间中的人性确实非常复杂难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复杂的文化、心态以及传统背景下,更是如此。比如你想办法把某人提上来当领导,没提拔之前他各方面对你都很好,特别随顺,可是一旦当上领导就马上翻脸,运用自己的权力势力打压你,不但没有报恩之心,反而对你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

现在很多企业当中也是如此。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员工,给他培训,让他学很多有用的知识,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一定实力就独立出来。单单独立出来倒也没事,他可以拥有自由的空间,但他却依靠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坑害原来对他有恩的人。

这个社会确实非常复杂,也存在极其阴暗的角落,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运用伟大的大乘佛法,毕竟微弱的灯光无法彻底遣除黑暗。

菩萨在世间示现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本来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藏地,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恩思想,但是随着西方的现实主义、自我中心,或者说是物质主义的侵蚀,年轻人的心态不断变化。在这样的社会中,能不能发挥大乘教法无条件饶益一切众生的精神呢?确实很难说。也正因如此,才更要赞叹大菩萨们,在轮回中示现种种形象来利益众生,我们应当随学这一点。

今天讲到这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