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上师和佛菩萨 为何要那么“狠心”示现无常?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3课

上师和佛菩萨 为何要那么“狠心”示现无常?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3课

时间:2020-12-10 18:02:55

相关推荐

上师和佛菩萨 为何要那么“狠心”示现无常?丨索达吉堪布传讲《宝性论》第13课

若有错漏,敬请留言指出~

鞠躬感谢!

后台回复:宝性论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往期讲记内容

宝性论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上师分别展示《中观庄严论释》、《楞严经》的法本,众鼓掌。上师又拿起桌上的闹钟展示给大家看,众笑,上师笑。)

你们还是没什么眼光,看到什么都笑(上师笑)。

(上师念传承)

接下来我们讲《宝性论》。下个礼拜没有《宝性论》的课,再下个礼拜才有。我们从这个礼拜开始,轮换宣讲《论语》和《宝性论》这两部论典,前一个礼拜讲《论语》,后一个礼拜讲《宝性论》,每个礼拜只在星期六安排一堂课。也就是说,下个礼拜六(9月7日)准备讲一堂《论语》,然后再下个礼拜六(9月14日)讲《宝性论》……就是这样安排的。

由于《楞严经》将于9月2日正式开课,所以在其他方面要做一些调整。《宝性论》今年讲不完,课程将延续到明年,明年如果没有出现无常的话,上半年应该讲得多一点,下半年也许能宣讲圆满。由于我们开的课比较多,可能只有这样安排。当然,你们如果愿意学,而且自己的寿命等各方面因缘都跟得上,那我们就一起继续,如果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我们也无可奈何,人世间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如此无法预测。这是后续的课程安排。

下个礼拜开始的《楞严经》可能讲到10月27、28日左右,接下来,大约从11月1日开始,喇荣有闭关的安排,再后面还有法会。这样的话,11月份可能没有课,要等到12月份再继续讲。

因为很多人不听课的时候很想听课,听着课的时候又想打听一下时间安排(上师笑,众笑),所以今天特意给大家讲一下大致的时间安排。

接下来讲“如来藏”品,本品用了八个科判来宣讲如来藏的十个问题,现在处于第七个科判的“恒常无变”。“恒常无变”又分三个阶段阐述如来藏:在不清净的众生阶段没有变化;既清净又不清净的菩萨阶段也没有变化;非常清净的佛的阶段也没有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我们前段时间讲的一样,可能很多人觉得如来藏“也许是存在的”,但是它存在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有六道轮回、声闻阿罗汉、诸佛菩萨,那么如来藏在每个众生、每个菩萨、每个佛的相续当中,到底是以无常的方式存在?还是以常有的方式存在?还是以根本无法言说的方式存在?针对许多人持有的不同怀疑,《宝性论》给大家特别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如果你不想知道这些道理,自然另当别论。不管你每天看电视连续剧,还是玩其他世间各种各样稀有的事情,都可以,但如果你想知道这些道理,那我们每一天都有很多不同的课程解释相关内容,自己如果掌握了这些道理,那么不管是对以后理解法义还是修行,乃至弘法利生等各个方面,都会大有助益。

现在我们也一直提倡大家弘扬正法,正法有教法与证法,都是通过闻思修行来获取的,而不是依靠其他途径。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各方面都要综合考虑,一定要重视闻思修。尤其是十方居士和出家人,首先一定要自己领悟如来圣教的意义,自己领悟后才能再给别人弘扬,否则,如果自己对佛法都一窍不通,又何谈弘扬佛法呢?

我们以后弘扬佛法的方式主要以团队为主,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从佛教的角度讲,团队精神与佛教是非常契合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僧众,亦即僧伽,也就是“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中的“僧伽”,意思是指行善的群体。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以团队方式来弘法和修行了,包括团队的制度、管理和学习要求等等全部都具足。所以,将来我们也应该以居士团队、出家团队,或是出家和居士团队共同来弘扬佛法。

尤其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想,具备团队精神在佛教当中应该并非难事,因为对于团队的管理、选举等方面的所有内容,一直都有现成的规范,现在不需要重新学习、培训或进行思考,所以,这方面希望大家也要多关注。

壬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略说无变之理由;二、广说彼义。

癸一、略说无变之理由:

因为如来藏在菩萨和凡夫的位置没有变化,那在佛陀的时候,佛陀已经成就了,这时还有如来藏吗?如来藏是否有变化呢?其实,在佛位时,如来藏也是没有变化的。

主要从四个方面宣讲:

无尽具法故无变,无后际故众皈依,

不分别故恒无二,无作性故无灭法。

首先说明一下,此处颂词与讲义的调配方式稍有差异,讲义中原因在后,但为了方便理解,颂词先讲理由。

第一个法——“无尽具法故无变”。意思是说,在极为清净的佛陀阶段,如来藏是什么样呢?在这个阶段,它是没有变化的。为什么没有变化呢?因为佛的真正身体是法身,它既不像色身一样,今天是人的身相,明天是天人的身相,也不会有舍弃一个身体又出现另一个身体的无常变化。当他获得法身的时候,在法身的无余涅槃界中,所有的得法和功德都已具足,无尽的法宝也全部都已具足。如果我们的色身示现了无常,比如说我们舍弃了人身,没有了天人的身体,我们就要争取天人的身体。但在无尽法宝的法性当中,一切应有尽有,不需要再重新争取什么。因为“无尽具法”的缘故,所以不需要有任何变化。我们下面会讲有一种恒常的法,即“无变”、“恒常”的意思。

第二个法——“无后际故众皈依”。意思是说,因为“无后际”,可以说是如来藏的究竟意义,所以如来的法身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为什么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呢?因为它无有后际。所谓无有后际,就是说如果它是一个无常的皈依处,今天对我很好,会保护我,那么再过几十年之后,皈依处要么自己死了,要么心态有变化,或者出现种种问题,不一定变成皈依处。但是,如来的法身没有变化过,在轮回未尽之前,如来也不会灭度。

前面在《宝性论》中讲过:“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上师念藏语颂词)在胜义或者究竟意义上,诸众生唯一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法宝和僧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因为它有无常、欺惑、毁灭等等很多其他原因。所以,这里讲到由于无后际的缘故,所以如来藏是究竟的皈依处,叫做“坚故”,下面会详讲坚故的功德。

第三个法——“不分别故恒无二”。法身佛远离了所有的二取法,它是一个寂灭的法,这个寂灭的法实际上就是没有分别心。轮回的过患、涅槃的功德;这是好的、这是不好;这是恶的、这是善的;这是美的、这是丑的等等,这些二取之法全部消失,没有这样的分别,由于这个缘故,他是寂灭的,下面也会讲到寂灭的功德。

第四个法——“无作性故无灭法”。他是无灭法,无灭是恒常、永恒的意思。为什么这样的法身永远不会有毁灭,一直是永恒的呢?因为他并不是依靠一种因缘(有为法的业、烦恼这样的因缘)所生的,不是因缘造作的——无性故无为。

这几个法实际上是如来阶段所具有的四种特点。正因为具足这四种特点,我们不能把他看作是一种无常的,或者说是变化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如来极为清净的阶段,如来藏也会有变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像佛陀在《大般泥洹经》所云:“从今于如来,莫念非常想,当知如来性,长存不变易。”从现在开始,不要想到如来是一种无常,我们应该知道如来的本性是长存不变异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也讲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

从佛经究竟意义上观察,如来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灭度,应该是恒常的、永恒的,这个道理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这是略说,下面从三个方面广说彼义。

这几个法实际上是如来阶段所具有的四种特点。正因为具足这四种特点,我们不能把他看作是一种无常的,或者说是变化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如来极为清净的阶段,如来藏也会有变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像佛陀在《大般泥洹经》所云:“从今于如来,莫念非常想,当知如来性,长存不变易。”从现在开始,不要想到如来是一种无常,我们应该知道如来的本性是长存不变异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也讲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

从佛经究竟意义上观察,如来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灭度,应该是恒常的、永恒的,这个道理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这是略说,下面从三个方面广说彼义。

癸二(广说彼义)分三:一、远离生等之义:二、摄义承接;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子一(远离生等之义)分二:一、各自宣说;二、对应广说。

丑一、各自宣说:

无生亦无死,无害亦无老,

彼乃常坚故,寂灭永恒故。

(上师喝水,翻看新的《楞严经》法本,露出满意的神色)这版《楞严经》印制得还可以,不错。

下面继续广说无变的意义。

此处所宣讲的,是如来法身极为清净、自性光明的如来藏:最初没有依靠父母等因缘产生——凡夫位时无有产生,菩萨位时也无有产生,在如来极为清净位时,更不可能产生;既然没有最初的产生,也不可能有最终的死亡,如同石女的儿子从未出生,却说石女儿子死了一样,这种说法根本不能成立,这是从无有的角度来讲的;中间无有各种疾病损害,包括不同阶段的变异、衰老也不存在。

因为前、中、后都无有的缘故,分别安立四种名称:无生的缘故,称为常有;无死亡的缘故,称为坚固;无疾病作害的缘故,称为寂灭;中间无变异衰老的缘故,称为永恒。

(上师念藏文)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常有、坚固、寂灭、永恒这四个专有名词的意义,依此四法可描述如来藏的真正本体,所以至关重要。不同译本对这四个名称的翻译略有不同。菩提流支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译为常、恒、清凉、不变。(宝译:“不生及不死,不病亦不老,以常恒清凉,及不变等故。”

这些道理浅显易懂,尤其是对无生无死的理解,自然无有损害与衰老也会明了。如《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云:“法身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法身是无有产生的,若有产生,则必有灭,但法身确实从一开始就未曾产生,最后自然不会有灭。生灭不存在,中间的衰老和损害,种种变化也就不存在。我们应对这些道理如数家珍,当别人问我们:佛陀阶段的如来藏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回答他:佛陀阶段的如来藏没有生老死病,或说是常有、寂灭、坚固、永恒的。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佛陀于尼泊尔蓝毗尼园出生,又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示现涅槃,明明是有生灭的,为什么说没有生灭呢?如果没有,那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这个问题,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中提到:如同一颗琉璃水晶,自身光洁透明,如果在它周围放置色彩各异的物品,水晶也会随之呈现五花八门的颜色。同理,佛陀的法身是常有、坚固、无变化的,但会随众生的世间业感,在他们面前有不同的显现。就如透明水晶球般,不同面分别放置黄色光源和蓝色光源,球体自然就会透出蓝光和黄光。如果拿走蓝色光源,水晶球上的蓝光也就随即消失,若拿走黄色光源,黄光也会同样消失。

佛陀自身是恒常的,但在不同众生面前,可以示现寿命长短、生老死病等不同的身相[1]。作为佛教徒,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也应深入思考。真正的佛菩萨化现来到我们面前时,到一定时间会示现圆寂,其原因正是如此。

[1] 原文:《文殊师利问经》不可思议品第三: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当更问愿佛解说。佛告文殊。随意所问。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入于涅槃。佛告文殊师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众生故。文殊师利。如琉璃珠清净无垢。若值白物青黄赤物。此琉璃珠则随物色。琉璃无心令见异色。文殊师利。如来亦尔。或有众生见佛涅槃转法轮。见降众魔。见并现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众生意悉见。如来如是。文殊师利。如虚空无色而色于中现。虚空无取亦取诸色。虚空无意而生忆想。虚空无处为众生处。虚空无堕而堕依虚空。如来法身非是秽身非血肉身。是金刚身是不破身。不可破身无譬喻身。而能示现一切诸色。以智慧金刚身现为碎身。文殊师利。若佛不涅槃。世间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刚是碎是金刚不碎。何以故。如来慧身示现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说入涅槃。文殊师利。涅槃者多义。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无识。大乘涅槃。是说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缘觉声闻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虚空故。小者是自业非他业。是故说小涅槃。涅槃者下义。我说死名涅槃。如来不死。何以故。声闻尚不生老死。不忧悲苦恼。何况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身。不生身不灭身不烧身。彼长寿诸天见如来入涅槃悲伤恋慕。堪种般若波罗蜜。亦堪种声闻缘觉菩萨因缘。佛说此祇夜。

另外一部经典《金光明最胜王经》,其中也讲了相同的道理[2]——有位妙幢菩萨,内心一直疑惑:“既然释迦摩尼佛法身无生无灭,为什么寿命只有80岁?佛陀经常宣说了长寿的主要因缘,即是不害众生和布施,佛陀已于因地时完全成办,为什么寿命还是如此短暂?”

[2] 原文:《金光明最胜王经 》第一卷,如来寿量品第二: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已于过去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殖诸善根。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饥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充满。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座有妙莲花。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于莲花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加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雨诸天花奏诸天乐。尔时于此赡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惟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惟除无上正遍知者。

此时,依靠佛的加持力,在其清净显现中于东南西北四方出现四朵莲花,花中四方佛现前。当时,王舍城中所有的盲人得见色法、聋人得闻音声,各种身有残缺的人恢复如常人一般,整个世界变得美妙光明、庄严殊丽。

此情此境,令菩萨更生疑惑:“佛与佛的功德加持无二无别,四佛来到这个世界,城市大有改变,释迦摩尼佛也应具有此等功德,可为什么身寿如此短暂?”

四位佛了知其虑,异口同声地说:“佛的寿命,唯有佛才能了知,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揣度。”遂以偈颂说道:“一切诸海水,可知其渧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后面还有很多偈颂用各种比喻宣说这个道理,比如可以了知大地微尘的数量,却不能测度释迦牟尼佛的寿量等等[3]。

[3] 后面的偈颂: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度知,释迦之寿量。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四位佛陀宣说了这样的道理之后,妙幢菩萨似乎还未明白,他还在思维:“释迦牟尼佛仅仅示现80岁的寿量,到底是为什么啊?于是四佛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来到此世界时,人寿100岁,佛陀显现80岁涅槃对众生非常有利,也很合理。如果没有这种无常的显现,众生会因为可以常常得见佛陀,而对佛陀和佛法不起恒常恭敬。为了显示轮回的无常,为了让众生能够对法尊重和珍惜,所以佛陀仅示现80岁的寿量[4]。”

[4] 原文: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何以故。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于父财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宝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花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如来法身无生无灭,只是在凡夫面前示现生灭现相,这个道理在许多佛经中都有阐述,如果我们运用智慧好好思维、分析,定会明了通达。

听罢,妙幢菩萨终于明白:“虽然佛陀法身无生无灭,但在众生面前示现无常性,却是非常必要。”众生懂得无常的道理,确实非常重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讲过许多无常的道理,如诸佛菩萨的灭度、帝王将相之无常,包括我们传承上师们纷纷示现圆寂……经常思维种种无常,自己对法也会更加生起难得与珍惜之心。因此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丑二、对应广说:

彼即意性身,不生常有故,

不可思死殁,不死坚稳故。

细微习气病,不害寂灭故,

现行无漏业,不老永恒故。

刚才讲了常有、坚固、寂灭、永恒,这几点很重要,下面进行对应。

佛陀的如来藏不同于菩萨和凡夫的如来藏,菩萨和凡夫还是有死亡和降生的,但佛陀不但没有世间凡夫的生老病死,也没有菩萨的生老病死。

菩萨有哪些生老病死呢?这里讲了几点:第一个,意性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身体。前几天讲过,声闻缘觉和菩萨,到一定时候他肉身的身蕴已经没有了,但意识形态的身体可以随意到清净刹土中在莲花中化生,有点类似于凡夫的中阴身,但中阴身是随业和烦恼的驱动而漂泊的,菩萨和阿罗汉的意性身不来源于烦恼和有漏业,而是因发愿力和清净无漏业的力量而生。

佛陀没有意性身的产生,因为所有产生的因缘都已断绝。没有生的缘故,因此叫常有。

第二个,不可思议的死殁。不可思议的死殁是指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死,这种死是凡夫人难以想像、不可思议的死。当他们入于无余涅槃时,不像凡夫人那样死了还有尸体。

《维摩诘经》中,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您是从哪个刹土死后到我们这里来的呀?”菩萨从一个刹土隐没,又到了另外一个刹土,他在原先的刹土中消失了,可以说“死”了,但这种“死”不是凡夫的死,是不可思议的死亡,是菩萨(包括阿罗汉)的一种变化。

佛陀连菩萨和阿罗汉这种“不可思议的死亡”都没有,所以叫坚稳或坚固。

第三个,细微习气。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十地菩萨未断尽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细微习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明习气地。佛陀早已断除这种非染污的无明,不被无明习气之疾损害,所以叫“寂灭”,即二法执着已尽。

第四个,无漏业。菩萨还有无漏业。有漏业是有漏的,还要因此在三界六道轮回中流转。但菩萨和声闻的业不与有漏的六门,或以有漏增上的法相关,他完全断绝了所有的有漏法,远离了有漏业的结生,在清净刹土中依靠愿力和无漏业而化生。

佛陀永远没有这些衰老和变化,所以没有生老死病。无生老死病之故,我们说佛陀具有常有、坚固、寂灭、永恒的特点,这四个名词在《宝性论》中非常重要。

1985年,我刚到喇荣,法王讲了《中观庄严论释》,然后去了新龙。学院剩下大概不到一百个人,我们和嘎多堪布、根登诺沃堪布,中午一起学习,就是现在的摩尼宝区,当时那一片全是空地。根登诺沃堪布给我们讲了《宝性论》,为我们讲解《宝性论》,那时我刚23岁,恰逢年轻飞扬时。如同现在某些道友一样,我们坐在下面听着听着心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这样东摸摸、西看看,也不专心听讲。

但堪布脾气很温和,他在上面循循善诱着:“好好听,要好好听哦(上师以藏语重复)!这四个法很重要的,如果(上师念藏文)都不懂,也不知道佛的功德,那学《宝性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哦。”他一直叮嘱着要“好好听、好好听……”然而我们却更放松了,因为仗着他不会发脾气,更不会将我们怎么着。

所以那时的堪布脾气确实很好,不像现在有些堪布、堪姆那样,经常大发雷霆。我最近也知道了一些情况,虽说作为法师、堪姆有时也有必要示现一番,但若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那也大可不必。就像我们学校的老师那样,有时也会心情不好,也会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看不惯,但是肯定不会有“每天都打学生”的老师,如果有也极不合理。

所以,以前听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回味悠长,那些任我们下面怎么玩也不会批评,顶多唠叨唠叨的法师真的是最伟大、最有慈悲心的(众笑)!

我依然记得那年夏天,摩尼宝洲那边黄色的花盛开遍野、烂漫美丽。在有些天气晴好的日子,白云悠悠,我们来到坛城的山上,坐在花海里听法。那时人数大概就只有现在两个班左右吧,整个山沟空空荡荡,没其他人了。只有白云、黄花和绿草,陪伴着我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听课。

记得有次给法王写信,根登诺沃堪布让我来写。我问:“写什么呢?”他酝酿着回答:“首先说常住的人一切都好,没有强盗吧(众笑,上师笑)。”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联系上师只能靠寄信。但那时的生活也简单,大家确实没什么东西可偷的。而且,当时的学习氛围浓厚,大家闻思意乐强烈,都认为《宝性论》真的很殊胜。所以,正是由于一开始闻思这部法的时候,信心特别坚固的原因,我们的心相续上留下了特别的种子。在此,我也很感谢这些法师们,感谢他们一直以来无有间断的加持。

下面的讲义里稍微要改几个字。

子二、摄义承接:

二句如是二,二二依次第,

了知无为界,常有等之义。

我们用“常有、坚固、寂灭、永恒”这些法来证成“无生、无老、无病、无死”。这里每个特性,都以两句来对应宣说,以起到摄义和承接下文的作用。因此,下面的颂词都是“两句一个法”的格式,以八个句子来说明如来藏常有、坚固、寂灭、永恒这四个特性。

子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

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

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

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

这里的颂词和前面的有些没对应上。但无论如何,这八句颂词,每两句就分别表达常有、坚固、寂灭和永恒的意思。

下面来看它们是怎么样对应的。

第一个,“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对应常有。因为如来阶段的清净法身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尽功德之故,无有变化,而且并非重新产生。正如我们前面说过,后面也会说的“无变”的缘故,不会有变化,所以成为“常义”。

第二个,“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对应坚固。如前所说,等同轮回的边际相续不断摄受的缘故,诸佛菩萨的事业也没有尽头,所以可称为“本性坚稳的皈依”。这与上面讲的意思类似,叫做“坚义”。

第三个,“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对应寂灭。意思是说因在法身当中没有功过分别的缘故,所以也就没有二法的寂灭。

第四个,“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对应永恒。因为它的功德不是改造而来,亦不是因缘所生,所以也就没有任何毁坏,是永恒存在的。

以上对应四个功德做如此理解。

当然,另有个别注释的讲法略有不同,是把理由和特点结合在一起来解释的。比如:“具有无尽功德,不是变化的缘故,所以常义”、“等同边际,恒常可以皈依,故而坚义”。但按朵洛瓦尊者的解释可能更加合理。

以上,我们把“己三、广说总纲义”的前七个法都讲完了,下面开始讲第八个“功德无别之义”。

庚八(功德无别之义)分二:一、以名义略说;二、广说彼等本体。

辛一、以名义略说:

彼即法身即如来,圣谛胜义之涅槃,

故如日光德无别,佛外无有余涅槃。

如来到底是什么,这个颂词讲得很清楚,而且,这个颂词非常重要。我们常讲的“极为清净位的法身”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佛陀的法身,同样也是如来。什么叫“如来”?就是如理如实证悟万法实相者。而什么叫做“法身”?就是如实了达一切万法实相者。

其实“如来”、“法身”、“圣谛”(圣者所通达的真谛)、“胜义”、“涅槃”(最究竟意义的成就)……这些仅是名称的差别,都是从不同侧面安立“佛”的涵义而已。

就如同日光与日轮不能分离一般,当我们说“太阳照耀世界”时,实际是光线散射到整个世界,而非日轮照射。但通常我们是不会把太阳与阳光分开的,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两者本自一体、无二无别。后面的部分,也会讲到太阳和阳光的关系。

所以,没有成就佛果之前,不会获得涅槃。同样后面的“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也会再次强调(上师藏语念诵偈颂):“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如离光光线,不能见日轮。”所以说,不管名称如何不同,有所差别,除成佛以外,没有真正究竟的涅槃。

所以,大家要明白“彼即法身即如来,圣谛胜义之涅槃,故如日光德无别,佛外无有余涅槃。”这个偈颂有甚深的意义。

当年法王如意宝也是讲到这个偈颂以后示现圆寂的,当时我们也无法参透其甚深含义。如今时光流转,十几年一瞬即过,这才恍然明白,原来当年上师如意宝示现的圆寂,和普通人的死亡,是有所不同的。

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上师已经涅槃了,要开法会等缅怀纪念。而这里颂词“佛外无有余涅槃”,其实也正意味着,上师已经获得了最究竟的圆满境界。

在法王相关的介绍和传记中曾说过,法王圆寂时,尤其是荼毘的那一天,天空中显现出一些光团,或椭圆形、或梯阶状、或上下竖立状……通过《七宝藏》中所引用的一些续部的教证可以了知,这些光团正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师在成就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才示现圆寂的。

我的《宝性论》法本中,在“佛外无有余涅槃”这里,我做了一些注释,写道:“讲到此处,法王如意宝色身显现融入法界。”(上师拿起那页颂词,以藏语念诵当时的文字笔录)我也问过其他人,可能他们当时没有注意,又或者是过分悲痛,所以此处并没有明确加以标注。

法王于1月圆寂,此前在的极乐法会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交代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极乐法会了,虽然我也希望不是最后一次,但确实很有可能。如果我们师徒即生无法再遇,就让我们发愿,在西方清净刹土、在阿弥陀佛的座下,依靠宏大的愿力,我们能够再聚。”

法王接着嘱咐道:“如果我示现圆寂,不要连四十九天都未圆满,就急着去找所谓的转世化身、活佛等,千万不要这样。这些对我没有任何利益,对佛法也不一定有利。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我离开后,喇荣学院能够继续一直长存。因此,如果弟子对我存有报恩之心,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学院的闻思修行、弘法利生事业不断地延续下去。”诸如此类的教言,法王讲了很多。

在圆满传讲了麦彭仁波切的《宝性论》后,法王又开始宣讲觉囊全知朵洛瓦的《宝性论释》。在前面讲法时,法王已经显现了重病,当讲到这个颂词的时候,病情更是凶猛。很多弟子都忧心忡忡,眼看法王每天讲法如此困难,便反复询问法王“是否需要休息几天”;也有不少弟子纷纷祈请法王“能不能暂停讲法,先到汉地看看病?”

法王回答:“我这次可以下山看病,也可以一直住在喇荣,如何抉择应该由学院理事会来决定。如果你们的最终决定,是让我‘下山看病’,我也可以配合。但这次的病与以往完全不同,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即使给我一百万,我也不愿意下去的。但是如果你们坚持,我也可以答应。”

当时学院的萨桑管家(今年圆寂)、丹增活佛、慈诚罗珠堪布等八九位理事会成员(当时希阿荣博堪布不在场),在法王院子里面商议。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按照法王自己的意愿,这次下山治疗没多大意义了。但作为弟子,眼看着上师在这里日益病重,无论如何也过意不去。而至少,下山还有一丝治愈的希望。”抉择如此艰难,大家商量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为了那线希望一起祈请上师:“下去治疗会不会好一点?”

于是,在弟子们的殷重祈请下,法王应允第二天离开学院,下山治病。

当时我也十分伤心。在法王答应下山的那天下午,我亲自来到上师跟前祈请:“这次治疗,我要不要也跟随您一起,下山作翻译?”法王答复:“这次不用去了。”(上师哽咽)虽然以前也经常跟随法王出行,但“这次不用去了”……

第二天法王出发时,恭送法王的队伍从山那边一直排了过来。雪花零星飘扬,缓缓洒落,我和齐美仁增堪布一路走啊走,就这么走到了居士林上面。当时,走这么远的僧众寥寥无几。而我们,要在这里送别坐车准备离开的法王。

当车辆途径我们这边时,法王将车窗摇下来(上师示意法王向他们摆了摆手)……从此以后,我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

多年以来,法王一直为我们传讲佛法,最后止于这个偈颂而示现圆寂。其实大德们的寿命各有不同,有60多岁、70多岁、80多岁,甚至到90多岁才示现圆寂的,大德们会示现寿命或长或短,有的六七十岁,也有的八九十岁,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住世时间也会有所延长。

还记得1990年,法王准备拜访尼泊尔莲花生大士的长寿洞——玛拉蒂卡洞(Maratika Cave),据一些大德授记,如果法王能够去到那里,老人家的寿命一定会延长,这也在行程计划之中。去到那里只能搭乘直升飞机,当时的包机价格对我们来讲虽然昂贵,也依然无法改变我们的决心。但情况却不尽人意,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一直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停留,等待合适的时间,直到签证快要过期,我们一行人才不得不离开。

长寿洞是莲花生大士获得长寿佛灌顶和长寿持明果位的地方,这对老人家的长久住世有不共的缘起,回来后我们仍然想让法王去,所以一再争取。

辗转到了1993年,法王去美国,1995年初又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原本打算年底先去台湾,再去尼泊尔,那时应该能去长寿洞。然而那年秋天,我们到成都后,出现了一些状况,法王和我们的签证一直批不下来,就这样,台湾和尼泊尔都没能去成。

又过了段时间,法王示现生病,在成都国际大都会住了将近五个月,我和慈诚罗珠堪布一直陪在法王身边。当时,法王示现严重的病情,从秋末开始,持续了整个冬天,直到来年春天才有所好转。回学院后,法王开显《胜利道歌》,因四众弟子唱《胜利道歌》等因缘,法王身体的违缘才得以遣除。

1996年开始,法王继续讲经说法,1997年朝拜鸡足山等诸多圣地。只是去尼泊尔长寿洞的因缘再也没有恢复,因为从那时起,法王再也没有出国。如果当时能去尼泊尔闭关三天或七天,他老人家住世的时间或许会有所延长。当然,也可能没有变化,只是我们凡夫弟子强烈希望法王能长久住世,盼法王哪怕多住世一年、一月、一天也是好的。

转眼间,到了的冬天,寒冬腊月,法王示现涅槃。

今天不多说了。

当时,我没有观察为何法王的最后一堂课落在此处,然而在这次翻译和串讲过程中意识到:因为佛以外没有其他的涅槃,或许法王还有其他的密意。是否法王已得到最高境界?又或者让我们每个弟子都能显发如来藏?

我们应以信心,常与上师之心在一起,也就是时常法身不离。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师的恩德比世间父母、恩人的恩德都大,至少我个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另一方面,法王在讲授《宝性论》的过程中示现圆寂,以前汉地的一些大德也会如此示现,在说法过程中圆寂了,如《维摩诘经》的某些传承大德。

据记载,遇安禅师已能了脱生死,圆寂之前,他自入棺材,由弟子合上盖子。几天后,弟子们认为禅师已经圆寂,难过不已,大哭起来,于是禅师只好从棺材中探出身来问:“你们哭什么?”(众笑)——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我以前也讲过。遇安禅师又说:“不要再哭了!再哭就不是我的弟子!”说完,他重进棺材,彻底示现圆寂。

以前法王常讲,曲恰堪布就是在讲经说法时示现圆寂的,并以他为榜样,说:“我以后也会这样。”去年我在《经庄严论》的课上讲过,曲恰堪布在讲《经庄严论》期间示现生病,最终还没讲完就圆寂了。法王也是如此,没有讲完《宝性论》就示现圆寂了。

我觉得法王在传讲论典期间示现圆寂,确实非常伟大,希望我们的法师或传承弟子们,也能够选择在传一部法未圆满或刚圆满时离开世间,如果以后有法师在一部法未传讲圆满时示寂,也就是在转法轮时圆寂,我认为这是值得赞叹且意义非凡的。大家要记住,作为法师,如果转法轮结束个十几二十年再圆寂,最后一直与法相去甚远,这样并不光荣。

就我个人而言,自己依止法王多年,但终有一天,上师还是会离开世间,但在我依止上师的整个过程中,虽不敢说自己三心依止,但确实一直尽心尽力,一方面从不扰乱上师的心,另一方面一直精进努力,从这个角度讲,也没有什么后悔之处。

法王圆寂后,我对德巴堪布说:“我现在对生活上的任何事都没兴趣。”德巴堪布安慰我说:“没事,你依止上师接近二十年,并且在上师身边发心,做了很多事情,已是非常稀有了。”可是后来德巴堪布也圆寂了……

上师们和很多老道友现在都已经纷纷示现圆寂,也许说这些比较悲观,或者世界的真相本自如此。通过上师们示现圆寂,我们也应当了知人生确实是无常的,这一点大家也要重新思考。

其实我们的人生很短暂,虽然如来藏恒常不变,但人生瞬息万变,何时离开这个世间真的很难说。不论上师、弟子,还是道友,我们身边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大家应对此随时有所准备,更要随时都好好修行。

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