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曲艺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曲艺

时间:2018-11-12 00:42:52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曲艺

本文乃作者宝宝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带大家说说曲艺,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以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多数与民间音乐、各地方言关系密切,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演出时演员人数少,通常是二三人甚至单独一人,在民间是走村串寨,巡游表演。道具简单,形式多样,表演方便,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据小编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有300多个曲种,与剧种数差不多,甚至还要多一些。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曲艺类艺术形式的有20多个近30个民族,他们是满、朝鲜、赫哲、蒙古、达斡尔、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藏、彝、白、哈尼、傣、苗、布依、侗、壮、瑶、土家、京等族。曲种有六七十个。目前,在我国学术界中,专门研究尤其是综合性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曲艺的论着很少。

少数民族曲种主要有如下一些:蒙古族的八角鼓、太平鼓、岔曲;朝鲜族的“三老人”、“盘索里”、才谈(类似对口相声)、平鼓演唱、延边唱谈、延边鼓书;赫哲族的“伊玛堪”;蒙古族的内蒙道情、“乌利格尔”(蒙古说书)、“代日查”(对唱诗)、好来宝、笑格(类于讲笑话、说相声);达斡尔族的“乌春”;回族的宁夏坐唱、数花;回族、保安族、撤拉族的打调;回族、土族的贤孝(有的地方称孝贤);回族、土族、撒拉族的宴席曲。

撒拉族的“巴西古溜溜”(意为“圆圆的”,亦称“撒拉曲”);维吾尔族的说唱(类于快板书)、“买达”(类于评书);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柯夏克”、“埃提西希”;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达斯坦”(意为叙事长诗);哈萨克族的冬布拉弹唱;柯尔克孜族的考姆兹弹唱;锡伯族的“祝伦呼兰比”(意为念说);藏族的“仲谐”(意为说故事)、“折嘎”(意为吉祥祝愿)。

“阿尼格加”(说、唱、舞结合的表演形式)、喇嘛吗呢(穿插有六字真言的说唱形式)、藏语相声;藏族、蒙古族的格萨尔故事说唱;彝族的“甲苏”(唱书)、四弦弹唱、白话偷(幽默顺口溜)、“舌咿甲”(意为“唱圣经”,神灵托梦凡人,劝其积德行善)、“阿苏巴底”(单身汉阿苏的故事)、“诺伊特”;白族的大本曲、大帛曲;哈尼族的“拉八”(意为歌);傣族的“喊半光”(意为“跟着鼓点唱的歌”);苗族的“果哈”(以乐器“果哈”伴奏演唱)、“嘎百福歌”。

布依族的八音坐弹(板凳戏)、布依弹唱;侗族的琵琶弹唱、“嘎锦" (意为唱叙事歌);壮族的“末伦”(亦称“莫伦”,原利“巫伦”)、“甫牙”(意为老夫妻)、唐皇(因唱唐太宗的故事得名)、唱天(“天”是指民间艺术)、唱师(主要唱叙事长诗)、蜂鼓(一人说唱);瑶族的石牌话(是以叙说吟唱刻在石碑上的乡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曲艺形式)、铃鼓(主要伴奏乐器是铜鼓和带铃的鼓棒,因此得名);土家族的长阳南曲、说春(春节期间由春官,即说春的民间艺人,走家串户表演);京族的“唱哈”(意为唱歌给神昕)等。

少数民族曲艺一般由专门的民间艺人表演,他们在保留和传播本民族民间文学和艺术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们被群众看作是有学问有才华的智者,而普遍受到欢迎和敬重。傣族把职业艺人称为“莫甘”或“赞哈”。“莫甘”意为“能说故事,会讲话的人”,他们唱的歌曲称“莫甘调";“赞哈”意为“擅长歌唱的人”,他们的组织叫“赞哈勐”。哈萨克族统称民间歌手为“阿肯”,每年夏天在哈萨克草原举行阿肯弹唱会,进行演唱比赛,景象热闹壮观。

京族把唱哈的男女称为“哈哥”、“哈妹”,所唱内容一般都依据唱本。土家族称“说春”者为春官。彝族民间的毕摩(巫师)是“知识分子”,“甲苏”多由他们演唱,有些地区也有很有影响的民间艺人。蒙古族称民间说唱艺人为“胡尔赤”和“绰尔赤”。“胡尔赤”以“胡尔”(四胡)伴奏,主要说唱“乌利格尔”;“绰尔赤"以拉弦乐器伴奏,一人自拉自唱。柯尔克孜族称专门演唱史诗《玛纳斯》的艺人为“玛纳斯奇”。藏族称演唱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艺人为“仲肯”。景颇族称说唱艺人为“勒嘎”,“勒嘎”也是说唱音乐的总称,称艺人时便含有“能说善唱者”之意。

少数民族曲艺的主要演唱内容是:民间史诗、叙事长诗;民间传说故事;幽默故事;爱情故事;道德劝善及部分神话、宗教故事。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其产生年代都早于民间戏剧。朝鲜族的“盘索里”已有300多年历史;《格萨尔王传》自公元11世纪起开始在民间创作、流传、积累,其间必有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成果;《玛纳斯》的成书年代尚无定论,最早约在公元8世纪,至迟亦在18世纪公认的是,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玛纳斯奇”集体创作的。“大本曲”产生于唐代或明代,至少距今也有400来年了。

少数民族曲艺一般都用民族语或方言(包括民族语言及以汉语为民族共同语的方言)说唱,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伴奏,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及表演方式演出,所以很难从艺术风格上进行综合分类分析,只能举几个例子来加以介绍。赫哲族曲艺“伊玛堪”。演艺者以“阿郎”开腔,先简述故事,高潮及主要情节常以唱表现。旋律自由,节拍无规律,单人演唱,无伴奏,五声音阶构成各种调式。按字行腔,句式长短不拘。有苍劲悲壮的老翁调、委婉轻柔的少女调,还有欢乐调、悲调、叙事调等。

壮族曲艺“唱师”。其音乐源于民间歌曲,曲调如泣如诉,简单纯朴,主要有盘古腔、功曹腔、莫一行游腔、婆王行游腔等,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镲、锣等。白族曲艺“大本曲”。通常一人演唱,一二人以三弦伴奏,唱词中白语汉语混用,以白语为主。唱腔分南、北流派。南派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北派有三腔、九板、十三调。其中九板是基本唱腔,十八调与十三调是辅助唱腔。南派风格细腻;北派较为粗犷。音乐结构是联曲体,各种不同曲牌(即各种板调)表现不同情感,艺人根据内容选择曲牌,并按一定规律连接组成整体。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曲艺“打调”。说唱交错,舞蹈动作自由,不拘音乐节奏。在宴席曲间歇时演唱。由一歌手即兴编唱长短句的诙谐歌,段末拖腔部分为齐唱,有问有答,长于叙述民间故事。

以筷击碗碟打拍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曲艺“达斯坦”。主要说唱叙事长诗,唱词数十行至上百行不等,以二或四行为一段,每行七至十六个音节,以十二个音节以上者居多。艺人自弹自唱,助演者持乐器伴奏,或以手鼓、石片击节,或帮腔伴:唱音乐有的已相对固定,有的与“木卡姆”中的达斯坦曲调相同。曲调委婉起伏,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乐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种类及变换较复杂。上述几个民族的达斯坦在伴奏乐器和歌词段落结构上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