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对话任正非:“当代思想家”的交流碰撞 会溅出怎样的火花?

对话任正非:“当代思想家”的交流碰撞 会溅出怎样的火花?

时间:2022-04-16 11:57:29

相关推荐

对话任正非:“当代思想家”的交流碰撞 会溅出怎样的火花?

风云变幻中如何看清未来?

正处于世人关注焦点的华为又有新的动作,华为总裁任正非17日下午2点将于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对话。

这两位是谁?

他们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和乔治·吉尔德。

这两位是被誉为“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中的一员,另一位成员是在媒介研究领域声名赫赫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已于1980年去世。

因此,与任正非对话的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数字领域最著名的思想家,这样一场思想盛宴不容错过。

如果不是对数字领域有持续关注的人,对这两位学者被誉为数字时代思想家的盛誉,恐怕不会理解。

还是让我们简略了解一下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曾经瞻望未来又得到时代验证的预言,对于他们获得数字时代思想家的桂冠或许就不会有怀疑。

乔治·吉尔德:诗人一样的未来学家

1939年出生的乔治·吉尔德,有一大堆头衔:《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知名媒体的撰稿人,未来学家、经济学家。而最大的一个头衔是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

被誉为思想家,就得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对此,乔治·吉尔德对自己的这一能力深信不疑。

据媒体披露,在乔治·吉尔德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刺绣,上面绣着一句话:“一粒沙中可以看见一个世界。”

让世人见证乔治·吉尔德洞悉世界能力的,是他的经典著作《通信革命》。

这本写于的书,介绍了当时不为人知却将影响人类未来的高科技:光纤、移动通讯、激光。

在这本书的结尾,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人类未来:“光是当今世界新经济丰富和稀缺的焦点;是有限和无限的创造性交织,互联网的血肉和灵魂的交织。”

他据此推荐在通讯领域有着巨大潜力的一家公司——高通,当时没有人在意,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惊人表现,自乔治·吉尔德推荐后上涨了27倍。

他当时的不为人知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乔治·吉尔德来到上海出席福布斯杂志的一个年会,当时没有人认识他、采访他。

而乔治·吉尔德提出了一个关于网络价值的观点,已经被命名为麦特卡夫定律。它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一个网络的用户越多,其网络与网络个体价值就越大。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乔治·吉尔德就近乎狂热地倡导互联网和新经济,精准预测了半导体企业的兴盛与经济大势的走向,他预言的个人电脑“微观宇宙”经过互联互通将组成“遥观宇宙”。

这不仅催生了今日谷歌、亚马逊、脸书等一批中心化互联网巨头,更完成了吉尔德作为未来学家的整体体系建构。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一本书被奉为数字时代的《圣经》

1943年出生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相对国人而言,可能知名度会更大一点。

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圣经》、90年代的“第三次浪潮”。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这本书通俗易懂,几乎不具备电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也能清晰地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他在接受中国记者水均益采访的时候说,这本书是写给他自己母亲看的,因此一般读者也没有阅读障碍。

事实上,化繁为简才真正考验写作者的思想与表达能力。

在这本书中,他预测了未来:书将消亡。他不无幽默地说,关于书消灭的预言,出现在一本书上。

这样的悖论,似乎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

他对于未来的预言在今天似乎显得平常:互动世界、娱乐世界、资讯世界终将融为一体。

如今,当人们都用手机来娱乐、看新闻、通讯联络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但如果你能在前就预测到这一趋势,无论你是一个什么行业的人,据此思路去布局未来,你的今天恐怕会截然不同。

一场值得期待的思想盛宴

作为一个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名言是: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

这两位学者、思想家,对于5G及华为的看法惊人的一致。

他们都认为5G是一次技术革命,将为物联网与密算体系提供支撑。而他们都认为在此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华为,不是威胁,而是资产。

他们表示,任何电信政策都应基于客观标准,而非地缘政治。

众所周知,任正非提倡头脑风暴,他鼓励员工多喝“咖啡”。他认为喝咖啡就是一种沟通与交流,而当一个人有意识吸收别人的思想与观点时,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华为发展遭遇各种困难、围墙的关键时刻,任正非邀请这两位思想家一起喝咖啡,聆听他们的观点,十分及时而必要。而任正非本人也酷爱哲学,加上40年浸淫科技行业,他的独到观察与见解,也是两位思想家想要汲取的养料。

这样的思想盛宴,对于所有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会错过这样的免费大餐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