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过端午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过端午

时间:2020-09-07 10:04:11

相关推荐

老底子上海人这样过端午

SH

看懂上海恭祝端午安康

柏拉图把节日称作为“喘息的时刻”,古希腊人认为过节的本质就是欢乐。尤其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平时可以吃得少,但在节日里则万万不行。

有很多习俗不仅单纯是为了过节,也与老百姓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亦如素来对美食十分“讲究”的老上海, 过端午节的时候,遵循的习俗往往和江南一带风格近似。

小辰光,到了端午节前,阿姨姆妈侪一道坐在弄堂口,一边包粽子,一边嘎三胡。最经典的口味当属白米粽蘸绵白糖,一口甜到心底。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还会裹些大肉粽,这是童年最幸福的味道。

肥糯流油的大肉粽

只不过,除了吃粽子,老上海的端午习俗还有哪些呢?

食五黄

端午“食五黄”的习俗兴起于江南一带至上海,由五种带"黄"字的食物组成——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

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驱邪毒、求吉祥。

吃白和蛋

在“老底子”的上海,与粽子同锅共煮的还有鸡蛋。上海人把剥了壳的鸡蛋叫做“白和蛋”。不过现在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了。

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肤就会如同鸡蛋白一样光洁。实际上,因为五月季节变化蛇虫出动,人易得病,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吃鸡蛋主要是为了进补和增强抵抗力。

赛龙舟

旧时候,老上海不称呼为赛龙舟,而称之为竞渡。据载,端午划龙舟的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而今,罗店龙船已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趣的是,老上海的端午竞渡还分两种,一种叫“毛快”,比的就是速度;另一种叫做“竹块”,比的是哪艘船的外观好看。

挂艾草

端午时节盛夏来临,蚊虫也增多,挂艾草一方面是民俗习惯,另外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

艾草代表招福。在老上海,人们还会将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性和小孩可以佩戴,用以驱瘴。

捉绿头鸭

“龙潭五月聚龙舟,瓶酒随波没鸭头。”——在这首清朝的诗歌中,“没鸭头”指的就是老上海农村地区的一大习俗——捉绿头鸭。绿头鸭,也就是野鸭子,十分灵活难捉。

而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甘凉、无毒、补中益气、平胃消食,除十二种虫。在端午吃到绿头鸭,看来也是一大喜事。

看戏剧

清明节是吟诗颂词,而端午节更多的是唱戏、看戏。

对于戏剧文化浓厚的老上海来说,端午节看一场戏剧是再欢喜不过了。而跟“端午”有关的传统戏曲也可不少,京剧《白蛇传》,越剧《桃李梅》一开篇就是端午节,还有尹桂芳先生演的《屈原》等等也都是端午题材。

点雄黄

雄黄指的就是雄黄酒。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写上一个王字,顿时感觉气势十足,现在很多大人也都喜爱点雄黄。

可见古人早就知道端午的重要工作就是预防疾病。所以,老底子上海人继古意承古风,把端午看作一个卫生节。所以也便有了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驱避毒虫。

戴香包

古语说:“端午节物:艾花、百索、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银样鼓儿、粽子等等”。所以,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大多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老上海应该对香包都不陌生,甚至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缝纫机,每到端午佳节,手工缝制香包,给家人佩戴之后,亦会送给弄堂里的邻里。

层层高楼的城市里,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下,或许绿头鸭难寻,龙舟河道也难见,许多人把端午节过成了只有粽子的节日。

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让生活回归本真,让家人在其中感受到端午佳节的暖暖亲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