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周纪四(6)---黄歇救楚 

周纪四(6)---黄歇救楚 

时间:2022-08-12 03:26:53

相关推荐

周纪四(6)---黄歇救楚 

黄歇,春申君(前320~前238),嬴姓,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身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朱英徒语。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5月1日,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让世界的目光转向一条别名叫“春申江”的河流——黄浦江。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诗《春申涧上》:“冰尺倒悬三峡水,风烟遥接五湖滨”,描写了巫溪红池坝的奇观:红池坝夏季绿草如茵,冬季银装素裹。草场不远有夏冰洞,每到盛夏,洞中滴水成冰,形成冰瀑、冰柱,姿态万千如琼楼玉宇;而到了数九隆冬,洞中溪流涓涓,热雾弥漫如烟缭缭。这个红池坝原名万顷池,据传是古代湖泊因湖水潜流,形成的高山淤积平原。坝上有三个水池,其色分别为红、青、黑三种。红池坝也就因红池水如霞色而得名。有历史学家认为当年的万顷池就是春申君故居,属楚国巫郡。巫溪河水最终进入太湖(太湖古称五湖)。

战国四公子中,唯春申君黄歇不是王室之后。公元前262年,楚国考烈王(即熊完)即位时,任命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天无锡、苏州、上海一带,公元前473年吴被越王勾践灭国,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归楚)。黄歇到了江南治湖理水,筑城引渠,深得民心。在太湖(古称五湖)畔围湖造地,淘河治塘,太湖遂成鱼米之乡;他在吴墟营造都邑,兴土木,还治理了黄歇浦(明代称黄浦江)、拓浚河道“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使黄歇浦成为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故而黄浦江又名“申江”、“春申江”、“歇浦”、“申浦”,上海简称“申”。上海有黄歇村、春申村、春申桥、春申塘……,无锡、苏州有许多春申君庙,春申君在庙堂里受人稽拜,人们把春申君放马饮水的地方叫“春申涧”;无锡有春申城、春申涧(黄公涧);江阴有山名黄山(君山)等。可见春申君是一个治理地方惠及黎民的功德之人。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连。鲁仲连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即墨破亡馀卒破万乘之燕,复齐之墟,今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不克。齐小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大冠像簸箕,长剑撑面皮),攻狄不能下,垒枯骨成丘。”田单乃惧,问鲁仲连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则织蒉kuì(筐子),立则仗锸,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今日尚矣!归于何党矣!(今日有没有救,看我们有没有胆!)’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置之死地而后生。)田单曰:“单之有心,先生志之矣。(是先生您为我下的)”(从谏如流。)明日,乃厉气循城(振奋精神,亲临城下),立于矢石之所,援鼓之;狄人乃下。(将军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奋勇争先对战争的作用。田单二成于此,一败于此。)

初,齐王既灭宋,欲去孟尝君。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王死,襄王复国,而孟尝君中立为诸侯,无所属。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之连和。孟尝君卒,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绝嗣。(厚德载物,孟尝君靠取巧居高位,非常危险,落得绝嗣的下场。“鉴”对此君一直抱贬低的态度。)

三十七年(癸未、前278)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人至此而喜。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在今湖北宜昌东南。)(此地经常用“火”攻,刘备在此全军覆没,蜀国从此不振,为什么不“鉴”呢?)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三十八年(甲申、前277)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魏昭王薨,子安王立。

三十九年(乙酉、前276)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楚王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江南十五邑。

魏安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

四十年(丙戌、前275)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魏纳八城以和。穰侯得伐魏,走芒卯,入北宅。魏人割温以和。

四十一年(丁亥、前274)魏复与齐合从。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鲁公薨,子顷公雠立。

四十二年(戊子、前273)赵人、魏人伐韩华陽。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shì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陽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陽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下棋时之所以重视‘枭子’,是因为这个棋子方便时可以吃子,不便时可以停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陽为和,实修武。

韩王薨,子桓惠王立。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偏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以切断联合抗秦阵线的韩、魏中段)。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开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陽婴城(围绕,环城而守)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赫赫无双)王若能保功守威,绌chù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三代圣王之后的第四个,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个)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陽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两个历史事件举例得好。)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且攻楚将恶出兵(从何处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返回)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而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打得难解难分时),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如此,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矣。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而朝,王施以东山(华山)之险,带以曲河(九曲黄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新郑),梁氏(魏王)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魏亦关内侯矣。大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西部土地)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西海东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威逼)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痛击)而服矣。”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虽能说教,可苟延残喘,但无实力,终难逃灭亡命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