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睡功秘诀和方法——修习睡功诀窍

睡功秘诀和方法——修习睡功诀窍

时间:2020-12-11 07:42:31

相关推荐

睡功秘诀和方法——修习睡功诀窍

睡功秘诀和方法

睡功秘诀

中华道家睡功功法秘诀:“东首而寝, 测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肽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绪。神不外驰,炁自安然。收心下藏丹田,神炁和合成丹”。

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 地乃是生炁之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日: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人又似龙之盘响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支脚卷(左手伸则右脚卷,右手伸则左脚卷)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

下丹田之中,神与照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先收心养静)后睡眼(后闭目入睡人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无自然归根,

人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无,而照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先睁开眼睛),后醒心(后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

睡功做到好处,自可人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

效验,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不是一般的小法小木可以粉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抟)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中,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

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筹,相依相偎,如动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

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道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自动消失。

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曰“蛰龙法”。 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吕纯阳 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人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饨,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中华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

蛰龙秘诀

据说此法为陈传老祖所传。诀曰:“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人数,共数三百六十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

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二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完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完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

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三百六十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十二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

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蛰下田,若存若亡。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饨。此种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系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服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

夜卧法秘诀

凡当睡卧之时,先展开手足仰卧,然后存思五脏。之后存想天尊在黄庭(心下肾上)之中,凝神端坐,放大光明,辉映十方。

当此之时,忘却身心,一念不动,留意内观。思悟自己初生之神,如何湛然清彻。开始感觉神思昏沉,渐渐而人,忽然觉得心地豁朗,神清熙宁,日月光明,双双照于中宫之内,内外俱通。所存天尊形象,分明端坐,更无一点尘俗气氛,如登仙乐妙境。更见种种奇异神化之景,却不可动意随想,恐怕心神游荡,妨害功修。仍然日日行此道法,涵养本性。行功日久,清虚朗彻,如在仙境,此系本性光叽神光发现。功入妙景,可以倏忽之民间而至万里。

初所见之时,须要把定身心,否则心神不宁,恐成癫疾。

道家不传之秘:睡功

1、希夷睡

希夷睡是以著名道士陈抟(号希夷)之号而命名,这个功法可能是出自他的真传。希夷睡的具体方法是侧身睡,如果左侧睡则曲左胳膊,手垫在脸下,耳朵放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使耳窍下留一空处。曲左腿,伸右腿,腰背躺直,少腹顺达,泰然躺在褥子上。右手心贴在肚脐上,凝神脐后部位,想象自己全身像水晶一样光明,好似睡在平静的水面上,下空无底。并存想身上被褥都化作白气,周围环境如同一个鸡蛋,浑然光洁,而自己睡在它的中间。右侧身睡的方法反过来就可以了。附陈抟诗一首:“至人本无梦,欺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炉中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2、环阳睡

这个功法是以茅山道士柏子老君之号而命名。柏子老君,姓李,号环阳,生平不详。环阳睡则为仰身睡,将上身垫高三寸到半尺,两手握成拳状(握固),八字伸直两臂和两腿,闭口合眼什么都不想,静候十几次呼吸后,存想一身之气蒸腾飘动,如云如雾,萦绕自己身体内外。此时意念停在两乳间绛宫部位,眼神观想胸背下或褥下如无底的虚空一般。但这两种意念不能太刻意,应在若有若无之间,轻松自如的存想和观想而已。

希夷睡和环阳睡这两种睡法对人体有不可胜数的妙用,其生血的作用有八方面,炼气化精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3、睡功三式:一、养丹聚气,二、乾坤负抱,三、周天运转。

睡功又称“卧功”、“睡仙功”。睡功即采用睡觉姿势和特定意念进行练功。睡功三式,是修炼“伏牛”功法中的一小结。不同于社会上出现的睡功。把睡功三式奉献出来为民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一点贡献。这个功法,对老年人、体弱多病者、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中风偏瘫患者,只要坚持练功,则有显著功效。对长期工作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和过于疲劳的体力劳动者,练此功亦能很快恢复体力、精力、神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功效。

第一、养丹聚气

养丹聚气,就是丹田常养,常聚气,丹田此指下丹田,下丹田在脐下三指处的气海穴。古人认为气海穴是生气之源,聚气之所。修炼养丹聚气法,则元气益壮,百病不生。下丹田区域以气海穴为中心设在小腹内。

练法:平身仰卧床上,枕高适度,全身放松,心平体正,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外展呈八字型,两眼向上平视片刻,把光收回眼底,闭目合齿,舌抵上腭,开始做深长缓慢呼吸,吸气时想宇宙的真气从四面八方灌入脐下小腹处,呼气时想气从小腹处通过四肢、全身毛细孔向外发射,把病气射到天边,反复做深长缓慢呼吸24次后,转入自然呼吸。放弃吸射的意念。一切顺其自然的在床上静养一会。这时会出现全身膨胀或身体要腾起的一种漂浮感。这是气功态的自然反应,不要怕,这是好现象。如果在练功中有睡意那就睡。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可在床上继续练功。待全身有了气感后再坐起收功。收功慢慢睁开双眼坐于床上。两手搓热摩面、梳头、擦双耳、叩齿咽津、揉小腹、搓涌泉穴、逐步由静转变为动。

第二、乾坤负抱

头朝南脚朝北,平身仰卧于床上,枕高适度,全身放松,心平体正,两掌心向内紧贴于两大腿外侧。两腿并拢,两眼向上平视片刻,把神光收回两眉中间,闭目合齿,舌平放于口腔内,开始做缓慢深长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想全身的骨头、肌肉随着呼气沿地平线展铺到天边。这时你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层白雾平铺在大地上。有一种暖融融轻飘飘的舒适美感。吸气时意想自己的骨头、肌肉沿着地平线从天边慢慢的缩回。这样一呼一吸为一次共做36次,静养一会,按第一式养丹聚气法收功。

第三、周天运转

练法:头朝南脚朝北,平身仰卧于床上,枕高适度,全身放松,心平体正,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脚自然分开于肩同宽,两眼想上平视片刻把神光收回两眉间.闭目合齿,舌抵上腭,开始做深长缓慢呼吸。吸气时意想宇宙真气通过双足涌泉穴、沿双腿直达两肩肩井穴,过颈项直上头顶百会穴。气是呼气时一意想真气从百会穴过颈项、经肩井穴两臂直达双手劳宫穴再从双手劳宫穴吸气经两臂、两肩肩井穴过颈项直上头顶百会穴。呼气时意想真气从头顶百会穴

,经两肩肩井穴、沿 双腿直达两足涌泉穴两呼两吸为一次共做36次。静养一会按第一式养丹聚气收功法收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涌泉穴和肩井穴是人身体上下贯通的两个要穴。涌泉穴在两足掌心的前三分一处,肩井穴在两肩陷中。大家都知道“井”之水来自泉。二者在人体上呈一直线,从井上俯视恰见涌泉,通过练功意念导引,井泉二水上下流动

,带动全身的经脉畅通,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此功易学易练,不出偏

,可拆开修炼,只要决心一定会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会练出体感功能来。

一.丹家修炼方便法门

道家传统内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以观其复”,才能进入到“还丹”、“结丹”、“金液还丹”等层次。做为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做到专事静功。在传统丹学体系中的“睡功”,为现代人开创了一个大方便法门。“睡功”的核心在于睡,以睡做功,以功为睡,充分利用了每个人都必须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

8 小时,一生中有 1/3

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是多么宝贵而充裕的时间呀!做为每一位炼功者,都应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莫让其白白浪废。

二.睡功溯源(附师承)

蛰龙睡丹功,又叫做睡丹功,简称“睡功”。睡功源远流长,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中,在劳动疲劳后,必须睡眠休息,以恢复体力和精神。在不断的休息实践中,提炼精华和诀窍,终总结而成睡功,因此睡功传承甚古。

孔子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炼而著名者,当首推华山隐士陈抟( 872-989

),曾高卧华山,一睡数日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陈抟传道于火龙,火龙传于张三丰,并作《蛰龙吟》以表之,中曰:“图南(即陈抟)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西派初祖李涵虚(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吕祖(吕岩)、丰祖(张三丰)于禅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民国?玄静子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讲:“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其师承源流为张三丰→李涵虚→吴天秩→汪东亭→徐海印。故陈抟蛰龙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虽云睡功,实为内丹,假借睡卧之中修炼内丹耳,丹书谓“借假修真”。因此,丹学理论即是睡功原理。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云:“予参汪师(汪东亭)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余绪。”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宋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宋?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也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元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海印辑。)因此,造丹的方法无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则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与定极为相似。睡中无思无虑,定境混混沌沌,故称“睡”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进而采药炼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修士每称“睡”为“睡魔”,静功中惟恐睡去,终宵打坐,强忍不睡,称之“斩睡魔”。殊不知,睡是生理特性,若强行终夜不睡,违反生理规律,使神经调节系统发生错乱,反惹睡魔,流弊百出。先天大道,无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炼睡,转识成智,渐生定功,睡魔不斩而自斩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验。得“定”最易,故“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卧式

睡功采用卧位,与平时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详述。

五.睡丹功诀

1.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

1880-1969

)最钦仰陈抟(希夷)一派丹法,认为希夷派的要旨在“中抱一,心息相依”八个字,确是真知灼见。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徐海印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也讲:“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因此,修功总诀就是将调心和调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心调息,以息摄心,总名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2.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放松身体,静卧在床上,将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集中守住“身外虚空”之中——鼻孔外方圆径寸之地。此处是修炼上乘丹法的“玄关一窍”,又名“玄牝之门”,异名很多,不胜枚举,是古人千金不传之秘。意内守“身外虚空”之虚境,目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之气,耳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之细声。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的呼吸,谓之息。

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不着色身,虚灵一窍,心念冥合于此处,是为“神定虚空”。修炼之道,以“神定虚空”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离虚空,杂念袭来,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龙手”将“元神真意”牵回,如似“青龙剑”将杂念斩断,心神静守不离“身外虚空”。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李涵虚在《道窍谈》中云:“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又说:“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体真山人汪东亭也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

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游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

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

3.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先天大道,神气合一。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欲将神气合一,必先将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经中喻为“龙虎”。丹经谓“龙情缠绵,虎性狰狞”,不过喻心息的燥动不宁。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无情,龙(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息妙合,方为合法。"

以心调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钳制相依于“身外虚空”之中。心因息调而渐静,息因心静而渐平。盖此仅能降伏思虑,平凡静气,尚不能达到“神气合一”。惟有不去做有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为的意识,不再去主动的调动,一任自呼吸,阖辟自然,才能过渡到“心息相忘”。将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虚空之中,身心与虚空合一。

混沌空忘之内,自由无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属于“心息相依”,惟前是“有为法”,此属“无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气才得合一。所以,

"

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能否进入“睡乡”,以及“大定真空”的关键,也是“阳生药产”、“烹药炼丹”的秘机。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云:“吾本无他术,为能定心故。”又云:“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汪东亭也讲:“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尚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验,但苟心息不能两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况定乎?”

4.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乡,无思无虑。睡与定极为相似,故称睡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离定诀。“心息相依”纯熟,必须转入“心息相忘”,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觉之内,恍惚间自然睡去。睡于“心息相忘”中产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验。若能迅速睡去,则去“定”境不远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门,是古今修炼之真功,是最简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门,是踏破铁鞋无处觅,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心息两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畅,其妙难以形容。若工夫稍进,自然由睡而转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则有定无睡,终则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无异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参同契》中云:

“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渐趋“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阳,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六.睡功效验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

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万两黄金无处买的修真秘诀,切勿等闲视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试,亲自做做,当可自得答案。今将睡功效验,略举如下:

1.悠然速睡。

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初做相依

功夫时间稍长,待纯熟之后,数次呼吸之间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则去“大定”不远矣。

2.睡中无梦。

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质量,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质量,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3.感阴摄阳。

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4.防疾祛病。

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诀举要

1、陈希夷《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2、陈希夷《励睡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修习睡功诀窍

睡功的训练,可以说是内丹术各阶段都离不开的一个功法。为什么要练睡功呢?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1、道家主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应处于练功状态。“行站坐卧不离这个。”就是说在行站坐卧的时候,都要时时内照气穴。人一天有很多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个时间自然不能浪费。

2、神气合炼是道家性命双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行站坐卧不离这个。”时时要以元神内主元气。否则,人在入睡的时候,神昏气暗,神不守气,则道家认为“神气会为夜鬼所盗。”当然不是真有夜鬼,而是说,神气不交,精气无神主,则易漏,主要以夜梦漏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神没有得到精气的滋养,则神必要坠于空顽,至少来说,容易昏暗无光。

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所以道家主张在睡态中,也要藏神于气穴。使神气相抱而归大定。道家把这种神气相依的睡功法诀,称之为《蛰龙睡诀》或《蛰龙睡法》。此法为道家北宋时期的修炼大家陈希夷,即陈抟老祖所创。为什么叫“蛰龙”呢?蛰有“潜藏、静藏”之意。“龙”在这里指元神。“蛰龙”就有“元神静藏于”气穴的意思。也就是一个神气相交的内炼原则。

要进行“蛰龙睡功”的训练存在两个问题:

一、练习“蛰龙睡功”需要不需要一定的功底?

二、功中只定而不睡,会不会影响睡眠质量?也就是能否以息代睡的问题。

调息训练方法很长时间,而没有同时或短时间内进行睡功功法,是为了防止大家把这个蛰藏气穴的睡功法简单的理解成意守下丹田的功法。忽视了基础而去简单的守下丹田睡觉。这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偏差。1、心不静而强守,意重会造成下丹田燥热、发烫、空烧以及其它上火现象。2、真意未显而强用乱心去守,起不到养神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耗神过度而萎糜不振。就刚守不久,短期内感觉“很有精神”,这也是用意过而造成的精神亢奋现象,要不了多久就神疲了。3、因为没有入定,未用真意去守,达不到定中养神的作用,起不到代替睡眠的作用。4、因为意守过重,容易造成下丹田压力过大而出现频频漏精的现象。不但起不到保精固精的作用,反而伤了身体。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也就知道,行此睡功,是要有虚无静定的基础的。虽然不要求在见性光以后再下照气穴,但起码也要在息相前后的真意绵绵的状态下凝照气穴。才能收到正常的功效。

那么能否以此功代替睡眠呢?因为我们白天不断的劳作,形体需要得到一定的修养。另一方面,人在不断的劳作中,心神专注于外物,则元神不断外耗,耗多了自然神疲思眠。只能靠晚上睡眠来进行一定的补充。但睡眠的效果是没有虚定养神的效果好的。而此睡功,在虚定中神气交融,训练得法的话,是完全可以起到休养形体,补足元神的功效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睡功,不是睡觉的功法。而是虚定养神防神气漏的功法。是入定之功,不是睡觉之功。

功法:

先以左侧卧,左手掌枕头,拇指置于耳后,掌及四指置于耳前,右手紧握住外肾(睾丸)。左腿蜷曲约52度角。右腿半曲约120度左右。先静坐一阵,待得心静而呼吸平缓时,开始微微着意气穴,而默数呼吸,数息时,呼吸绵绵,下丹田随呼吸绵绵起伏,息与丹田起伏皆不得明显,绵绵而静谧。数息共360息而停。接着仰卧,两手兜外肾,往上兜12下,同时两腿用力前伸(极力伸直),完成后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而手闭气,以玉枕骨、掌根、脚跟为三支点,尽力撑起身体,(身体要直)而后放松,呼气,谓之闭气腾身,共做3次。然后放松形体,静心休息一会。然后再右侧卧,如左侧卧之功,行功一次,再仰卧闭气腾身3次。再静心休息一会,此时静心体会身体略劳累后的松驰感觉。然后再右侧卧,左手抱外肾,静心调息,待调至息相之机,此时心意微微,心息绵绵,即微微凝神着于气穴,静默神潜于气穴的深幽之感。这里要求眼闭而神灵,不昏睡。凝神寂照气穴以后,惺惺以守,自然入于虚极静笃之境。即自然入于虚无状态。此时心似虚空,空而有灵无质可依,守住虚中一点独灵,即不会神昏而沉睡。以此自然虚定下去,不用管是否睡着。在此状态下,即使睡着,也是浅睡而不昏沉。能起到很好的养气全神之效。

待得第二天早起之时,或夜半突然出现活子时而冲动阳关之相,即行活子时的采炼之法进行采炼。(在卧态中采炼,不要起身)。若第二天早起,即使没有活子时,此时神清气朗,心中无念之机,可以缓缓起身,盘坐,按调息之法,大静一场。能收到很好的静坐功效。注意,待要起身之时,要慢慢恢复神志,守住神清气凝的妙境,慢慢活动身体。

说明:1、功法以右侧卧为主。主要是因为人体心脏偏左,右侧能使人体心脏居于正中。若有条件的话(摆正床位),最好头部朝东而卧。

2、蜷身以及兜肾、力伸腿都是防漏之法。古语有云:“睡如猫,精不逃;卧如狗,精不走。”之说。

3、闭气腾身,通过一定的体力运动,使身体气血通畅,从而神志清朗,不易在功中出现昏睡现象。

4、功中神凝于气穴,是神气合炼的要旨,凝神入气穴是有层次之分的,不同的层次,凝神气穴的效果不同,功者要根据自己的内炼层次灵活对待。

5、陈希夷睡诀三十二字,名“蛰龙法”。其词云:“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陈抟老祖,以卧式功修为主,常一睡百日而不起。(其实是大定百日)。

6、刚开始此功的训练,很有可能会睡着,一般做不到只定而不睡。会睡就自然睡去,只要醒后神清气朗而不昏沉,即是练功得当。起到了养气全神之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