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时间:2021-02-14 11:33:11

相关推荐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员工在为企业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基于此,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就成为各级领导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在提高员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确保员工心理健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本期“参考”版围绕员工心理健康这一主题刊登相关稿件,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编者

你压力大吗?职场“高压锅”现象调查

杨金志、周婷玉、杨玉华

白玉作

职场过劳、情绪郁闷、效率低下……这些是否是你工作中的真实感受?“压力山大”是否成了你挂在嘴边的无奈调侃?当“你幸福吗”成了当前热门的追问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群体性的焦虑和压力。我们的压力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去哪儿寻找“减压阀”?

“压力山大”面面观

“没压力的人是幸福的,有压力的人各有各的压力。”这是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调侃。虽然并非人人身处“高压锅”,但当记者带着“你压力大吗”的提问随机采访职场白领、公务员、淘宝店主等群体时,答案绝大多数都是肯定的。

38岁的史正阳是上海一家传播公司的客户总监,作为“白领”中的“金领”,他的工作节奏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通常一天接洽六七个客户,在十个会议中赶场,遇到赶项目时经常加班到下半夜。史正阳坦言,职场的竞争和往上走的追求让他始终处于高度紧张,而没完没了的加班也让他的身体超负荷运转。

在某省会城市开发区工作的“70后”公务员小陆对记者说,他现在是“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模式,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孩子快两岁时就送到幼儿园去了,是那种周一送去周末接回来的寄宿制。孩子有一次对我说:‘爸爸,你能每天接我吗?’我听了心像针扎似的!”

“我几乎没睡过踏实觉,每天都在做梦,每个梦都和店有关。”28岁的网店店主张宁开着一家销售母婴用品的网店,每天睡觉都守着电脑,音量调到最低,一有买家招呼马上起身应答。

重压下的“负能量”

从淘宝店主到职场“金领”,适度的压力能够催人奋进,持续重压却会给个人、家庭、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带来“负能量”。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的调查显示,过大的压力导致“未老先衰”、“过劳肥”、“过劳死”等情况,许多“职业病”成为“常见病”。不少职场人戏称“职位没高,血压高了;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了”。

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8.9%的企业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也有6.2%的人出现过情绪失控的状态。产生这些压力的来源多与工作有关,工作负荷太大、担心事业发展是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说,当人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健康了。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导致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等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调”,并对个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压力、焦虑、挫折等表达出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加剧。

“减压阀”在哪里?

“对于中国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压力山大’现象,既不能轻视,也不可过度解读。”李迎生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缓解国人压力和缓释社会焦虑情绪只能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解决。

减压首先要从个体做起。一项调查显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近46.9%的人都会自己消化或干脆不当回事,真正会求助心理医生的只有3.7%。不少专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排解和释放压力,一旦遇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困扰,应该积极通过就医渠道解决。

减压还需要扭转目前企事业单位忽视员工心理健康的通病,多给员工正能量。当前,中国企业家对自身和员工健康的忽视,已成为经济实体“木桶”的短板。面对日益全球化的竞争,中国企业不能输在最大的资本——“人”的管理上,健康福利机制的建立急需和国际接轨。在做好日常健康促进和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心理体检”和对高危群体的健康干预,营造有利于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行动起来拧动公共服务的“减压阀”也势在必行。日前北京市心理卫生志愿服务总队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这是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开展心理卫生志愿管理与能力建设的新尝试。

不少职场人士和相关专家还认为,缓解群体性压力离不开政府完善相关保障福利制度,整个社会淡化功利评价标准,鼓励宽容人的多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式焦虑”。

据新华网

木子作

典型经验

福建厦门集美区:给企业员工一片“心灵绿洲”

马跃华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为利润创造者的员工,却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是漠视这种现象继续追求企业发展,还是腾出时间来给员工送上“心灵鸡汤”?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在实践中得出了答案:要想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就需要给企业员工建设一片“心灵绿洲”。

急需爱的“灌溉”

去年,集美区委宣传部与区委文明办、区人劳局、区工会、区团委、区妇联,联合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集美区青少年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对34家大中型企业的4449名员工进行“心理体检”。最后形成的《集美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该区企业员工心理异常的占22.2%,特别需要关注的占8.8%,略高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员工存在三个特点:一、四大症结困扰心理健康,即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抑郁;二、企业员工成就感普遍低落;三、外来工心理问题多于本地工。

企业员工心灵出现了“沙砾化”困扰,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与机器打交道多,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心灵长期得不到爱的“灌溉”。据此,集美区展开了一场“心灵绿洲”企业员工心理救助活动,通过及时有效的疏导,激发、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热情。

齐心协力忙救助

集美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法律、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通知》的详细活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集美区企业员工心理辅导发展计划;今年年初,再次下发《关于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年”活动的通知》,并召集多个有关部门领导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对全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活动主要内容进行部署安排,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集美区还依托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专家学者为骨干支撑,真正形成政府牵头推动、部门通力合作、院校大力支持、企业持续参与、社会广泛关注的工作机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去年7月以来,集美区委宣传部牵头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在辖区企业中广泛开展“百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活动,受到企业员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不做“病发”时的“止痛针”

心理是有隐秘性的,心理问题因此往往不易被察觉,等到问题出现再“事后诸葛”,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了“病发”时的“止痛针”。

早期介入、长期进行“日常保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上上策,这样才能使“心灵绿洲”永远滋润企业员工心灵。

集美区一位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说:“一段时间的活动、几场讲座、几次心理救助,是很难覆盖到所有企业、所有员工的,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企业员工心理救助长效机制,才能让‘心灵绿洲’永驻企业、永驻企业员工心中。”

记者看到,集美区正为建立科学完整的企业员工心理救助长效机制进行不懈努力。曾经,为了给企业员工“心理体检”,集美区5家单位拨出10万元专项经费。今年,集美区在福建省率先将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集美区还设立心理辅导公益热线电话,专门接听企业员工来电咨询;举办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传授心理援助服务的方法与技巧;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员工帮助计划等。

在集美区委的带动下,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建立企业内部心理救助长效机制。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今年首次从年度培训经费中划出8万元,专门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培训;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在每一层生产车间都设立了专门的“谈心室”,随时帮助员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据《光明日报》

职场“坏情绪”普遍存在 休“情绪假”能回避坏心情?

奚小荻

高强作

一项针对白领心理状况的调查发现,73.8%的人反映“虽然能够应对日常工作,但感到精力欠缺、疲惫、焦虑等”;有7.2%的人感到“压力非常大,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近10%的被采访者表示,仅靠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已难以调适。

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情绪不良状态,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其他风险。

“踢猫效应”不能忽视

人的糟糕心情不仅影响自身健康,它所带来的损伤或危害也会借助工作或人际关系传递下去。有着高风险特征的职业如飞行员、司机、医生等,如带着糟糕的情绪上岗,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有研究表明,医疗事故表面上看似是技术或责任心问题,其实背后很多都是因为当事人存在的糟糕情绪导致。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到家就对正在做饭的妻子没有好脸色;妻子莫名其妙心中委屈,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踢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一个孩子撞伤了。

现在人们为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对影响安全的“硬件条款”管理越来越有经验,但对心理状况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糟糕情绪带来的影响则容易忽视。

“情绪假”可能引发“假情绪”

现在,人们对“情绪漏洞”带来的问题逐渐从不以为意到不再小觑。善于发现那些从事较高风险或可能带来重大损失的行业人员的情绪变化,有助于规避职业风险,减少事故。例如,公交车司机手中的方向盘与乘客的生命密切相连,让公交车司机休“情绪假”,被很多人赞为人性化。

然而,“情绪假”也可能带来“假情绪”。“情绪假”是把双刃剑,放得好,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营造一种向上的情绪氛围;放得不好,反而会让情绪原本正常的人变得“异常”,使“情绪假”成了“偷懒假”。

调整情绪关键还得靠自己

其实,不管是“情绪假”还是“假情绪”,都说明人们有压力需要释放,有心理问题需要化解。

当情绪影响到工作时,个体应该有意识地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短时间的放松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请别拒绝向心理医生求助。而单位也应该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尤其要做好危险职业人群的心理评估,把糟糕情绪、异常情绪列入安全隐患加以应对,身体欠佳或者情绪异常的员工,可以在心情不好时休“情绪假”。

“情绪假”凸显人文关怀,但“人性化”不等于“任性化”。如果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以心情不好为由不上班,或对所谓的“情绪假”产生过度依赖,不但不能解决困难,反而会使自己很难成熟起来。合理规避坏心情关键还得靠自己。

据《北京日报》

专家建言

用积极心理学为员工提供高“心酬”

刘丛

传统观念认为,经济越发展人们越幸福。事实却并非如此。有证据显示,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如今很多人却并不觉得快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环境资源匮乏、就业和竞争压力上升、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加等问题积聚,人们的幸福感正在下降。

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表示:“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幸福不幸福取决于自己,与外在的房子、车子、工作甚至他人关系不大。这种对物质的忽略、对精神的追求,都立足于一种心态的保持、一门学科的学习,即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通过激发个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从而使每个人走向幸福的彼岸。

心理学家刘树林表示:“积极心理学要求人们安其所安。首先,愉悦地接受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不仅要接纳自己,更要欣赏自我、容忍缺点。”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宋馨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赞赏他人的优点。”这就是积极心理下人们普遍持有的心态:多一份感恩,少一份仇恨;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痛苦,追求幸福感的获得。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说:“对企业来讲,关注员工心理健康不仅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精神福利和企业人文关怀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且是员工安全生产和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员工心理健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是由努力和欲望构成的。努力能激发个人奋斗,但一个人的欲望不能太高,目标要合乎实际,通过积极进取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的员工才能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维护企业的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企业也要改变价值观念,使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感受到幸福,缔造幸福企业。企业除了要实行合理的报酬、公平的考核外,还要关怀员工的情感,引入情感关怀理念,提升企业价值理念。员工需要薪酬,也需要“心酬”,企业要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怀。

据《工人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